Soomal 游 飄
如果沒有聲卡,我們今天的PC娛樂將不會如此多姿多彩。從英國公司Ad¨b Audi0 1984年推出世界上首款Pc聲卡至今,聲卡這一與Pc應用息息相關的硬件已走過25個春秋。從IsA到Pcl,再到Pcl_E;從單聲道到立體聲.再到4.1.5.1,乃至7.1;從模擬到數字;從獨立到板載,再到usB、lEEE 1394外置……聲卡見證了Pc的變遷.也見證TA.類影音娛樂的發展與變革。誕生與成長.輝煌與沉寂,《微型計算機》將以全面而又獨特的視角,為你發掘聲卡風風雨雨二十五載的故事。
從1984年第一張聲卡的誕生到現在,聲卡歷經風雨已走過25年。由簡單發聲,到支持192kHz/24bit,從硬件波表合成,到多聲道實時音效合成,每一步都精彩萬分。聲卡的出現,還改變了生活,錄音方式變了,數字錄音變為主流-音樂欣賞習慣變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用碟機放音樂;通訊方式變了,現在可以和朋友語音聊天而無需擔心高額的花費;教學方式也在悄悄轉變,多媒體教室也越來越普及……人們的生活因此改變,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正如每一場革命發生以后,更注定會有無數的先烈與笑到最后的人。聲卡從誕生至今,也歷經無數的生生死死,很多公司加入到聲卡業務的競爭當中,并為之做出重大貢獻,也有很多公司因為經營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倒在了戰場上,或者無奈的退出競爭,這其中小之世界頂級公司的身影。聲卡本身也歷經了弱小到繁榮,繁榮到衰落,其中有很多值得稱道或嘆息的經典案例。聲卡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與機箱內的其它硬件不同,聲卡優劣的鑒定中還夾雜了很多不可量化的感性因素,因此聲卡變得非常獨特并具有魅力。它的生命周期很長,一張聲卡使用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都很正常,而這對更新換代極快的CPU、主板、內存和顯卡來說,簡直就不可思議。
聲卡的每一次進步都受到IT界中大事件的影響,而并不是去主動做出改變,每一次改變基本都是被動的,從ISA到PCI,從PCI到USB、從VCD到DVD、多聲道游戲的迅速發展……這些重要的事件都改變了聲卡的特征甚至形態。聲卡的每一次技術上的變化都是如此,聲卡只是弱勢配件,它在IT配件中,依然是一個被邊緣化,可有可無的配件。因此聲卡的25年,并沒有走出“具有聲卡特色的道路”。
PC聲卡春秋錄誕生與成長(1984~1995)
1984年,英國的AdlIb Audio公司邁出了PC多媒體化的第一步,他們推出了第一款魔奇聲卡。這款聲卡的出現讓用戶真正聽到了“PC的聲音”,而不是PC喇叭單調的滴滴聲。比起現在的聲卡,雖然這塊僅具備FM合成音樂的能力,不能處理數字音頻信號的魔奇聲卡不論在音質上還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差距,但它卻是PC音頻發展的里程碑。
1989年,新加坡創新公司fCrcatlve)推出了一款SoundBlaster聲卡,聲卡史掀開了新的一頁,Creatlve和SoundBlaster這兩個名字差不多成為了聲卡的代名詞。SotlndBlaster擁有8bit采樣精度和單聲道模擬輸出能力,這在聲卡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看來似乎不值得一提,但當年的SoundBlaster比起魔奇聲卡,真正擁有了對數字信號的處理能力,而非簡單的合成。SoundBlaster擁有了聲卡的基本功能,一舉取代AdIib成為業界標準,這為創新公司這個未來行業巨頭的崛起打下了最好的基礎。而以后的創新公司發展史差不多就成了聲卡的發展史。隨后創新公司再接再厲,推出Sound Blaster Pro,將SoundBlaster的單身道模擬輸出能力擴展到了立體聲模擬輸出。
當然,即使是SoundBlaster Pro.44.1kHz采樣率的規格,這讓聲卡的音質產生了質的變化,理論上可達到CD的效果。SoundBIaster 16在音質上的飛躍.讓聲卡變成了真正值得購買的產品,而它所具備的16bit采樣精度,也成為了未來幾年里中高檔聲卡的象征。以至于后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人們在裝配兼容機時會特別詢問聲卡是否為“真16位”,而不少聲卡廠商也因此特別在產品包裝盒上用大字體突出“16bit”這一規格。SoundBlaster 16的出現,帶來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極大的刺激了多媒體音箱行業的發展,國內著名的多媒體音箱廠商,幾乎都是在這之后蓬勃發展起來的。
到了1994年,名為“波表合成”的技術開始趨于流行。因為其效果遠遠超越“FM合成”技術.創新公司適時的推出了具有波表合成功能的SoundBlasterAWE32,這款聲卡具有一個32復音的波表引擎,并集成了1MB容量的音色庫,使其MIDI臺成效果大大超越了以前所有的產品。這時的創新公司基本上確立了聲卡霸主的地位。由于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也使得聲卡從一個高不可攀的奢侈品高度(早期的聲卡非常昂貴),逐漸成為了普通多媒體電腦的標準配置。雖然AWE32擁有1MB容量的音色庫,但與專業MIDI波表合成器相比.還遠遠不能體現出MIDI的真正神韻,其中音色庫過小是主要原因。為解決這個問題,創新公司又在1996年推出SoundBlaster AWE64系列,其中的旗艦級產品SoundBlaster AWE64 GOLD更是擁有4MB的波表容量和對64復音的支持,MID[效果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直到今日,不論是從收藏角度,還是使用體驗的角度來看,SoundBlaster AWE64 Gold仍是發燒友所渴望擁有的聲卡之一。玩家對如何在電腦上實現HiFi級效果的討論驟然升溫,PC HiFi這個概念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形成的。
在這段發展史中,還有許多和創新一樣為行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廠家。由于創新公司的產品售價偏高,這些廠家主要競爭中低端市場,在當時和SoundBlaster 16競爭的聲卡有不少基于ESS688、ESSl868、YAMAHA719等芯片的,這些聲卡憑借良好的性價比也贏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PC聲卡春秋錄·黃金時期(1995~2000)
隨著Windows 95的推出,其具有的即插即用的特性,讓聲卡變得易用
~因為在DOS時代,聲卡還需要手工設置中斷。如果中斷設置錯誤,會造成無法發聲甚至死機的問題,Windows 95解決了新手使用聲卡的問題,并且強化了多媒體性能,音頻的應用明顯增加.有時需要同時播放幾條音頻流。在以往,同時播放幾條音頻流都是奢侈的夢想,而Windows 95改變了以往的驅動模型,幾乎所有的聲卡一下變得強大起來,都能支持多條音頻流的播放,并且支持軟波表。可以說,微軟解決了幾個聲卡應用中最棘手的問題,用戶對聲卡的需求立刻變得大了起來,聲卡的發展空間被迅速的打開,這段時期無疑是聲卡發展中的黃金時期。
Windows 95的出現,帶動了PC游戲和影音應用的急速增加,這就要求聲卡必須承擔更加繁重的工作,但之前的聲卡本身性能不足以擔負這些工作,而且ISA總線過小的帶寬也難以承載大量的數據交換,因此PCI聲卡出現了(ISA為8MB/s,PCI可達133MB/s)。不過,PCI聲卡因為技術不成熟,兼容性較差.沒能快速普及,但隨著帝盟公司(DIAMOND)的參與.情況獲得巨大改觀。
帝盟公司依托Aureal和ESS兩家芯片提供商,迅速推出了MX80、$70、$90以及MX200等PCI聲卡。此時的創新公司雖然也推出了幾款PCI聲卡產品,但都沒有形成很強的影響力。鮮明的形勢對比,讓人感覺帝盟會很快奪取創新的霸主地位。帝盟是一家非常出色的板卡制造商,MX200成為了它最具影響力的產品之一,音質足以媲美創新的SoundBlaster AWE64 Gold。而$90突出的游戲效果,則讓其萬變了當時游戲愛好者最鐘愛的中端聲卡。
1998年,“低調”的創新終于“爆發”了,推出基于Emulokl芯片的live!系列聲卡,翻開了PC聲卡歷史跨時代的一頁。憑借Emulokl這塊當時最強大音效芯片,創新公司發展出Live!系列聲卡。當時創新還設計了一款PCI 512聲卡,同樣基于Emulokl芯片,只是這款聲卡并沒多大影響。Live!系列的出現讓市場幾乎呈現一邊倒的情況,雖然帝盟公司也推出了MX300與之競爭,但Emulokl強大的處理能力以及出色的兼容性,讓帝盟公司無力應對,也因此開始走向衰落。當然,帝盟的衰落還與其顯卡和MP3業務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關。
創新Live!系列對應當時的高檔市場,協同PCI 128、VIBRA 128等中低端PCI聲卡,完成了創新PCI聲卡系列的高中低搭配,而創新的ISA聲卡告別市場,在創新的官方主頁上再也找不到SoundBlaster 16和AWE64 Gold這樣的經典聲卡產品介紹了。
在由ISA發展到PCI的過程中,由于游戲的需要,聲卡也由以前的雙聲道發展成了四聲道,多聲道也成為高檔聲卡的重要指標之一。在當時,甚至出現了一些假多聲道的聲卡混淆市場。而數字I/O也逐漸被大家認識并且接受,在某個時期內,幾乎所有聲卡不分貴賤都要搭配或設計為能夠搭配一塊支持數字I/0的子卡,這顯得有些混亂,以至于后來很多消費者對數字I/O出現了一些錯誤認識。
在聲卡競爭的背后,實際真正在拼殺的是音頻API。3D游戲的興起,對音頻處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時的3D音效成為必需。當年的CPU并不強勁,因此這些處理工作得依賴聲卡完成。Aureal發展出A3D的技術,獲得游戲廠商的支持,它們實現了3D音箱的實施處理,讓游戲音效變得更加逼真。與此同時,微軟推出了DirectX.這是一套綜合的API,支持視頻音頻加速,而創新在DirectX的音頻子集的基礎上,二次開發出了著名的EAX環境音效,來與Aureal的A3D抗衡,并最終重新獲得市場份額。音頻API的出現與普及,讓聲卡迎來了少有的飛速發展期,聲卡獲得了強勁的處理能力與市場接受程度,產銷兩旺是聲卡行業的真實寫照,但這些表面的繁榮也為聲卡市場后來的長期低迷埋下了隱患。
PC聲卡春秋錄全面普及時代(2000~2004)
DVD的興起是聲卡再次大發展的催化劑,當時主流的四聲道無法滿足DVD播放的需要,于是市面上開始出現許多基于Fortemedia FM-801芯片的六聲道聲卡,并由此帶動了5.1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很快,創新也發布了SoundBlaster Live 1 5.1聲卡,并再次一統天下,使先于自己發布5.1聲卡的廠家繼續在夾縫中生存。這時,創新已經坐穩了中端和高端聲卡市場的頭把交椅,盡管Ac97板載集成聲卡有興起的勢頭,但還未對創新公司構成威脅。相反,其它的大部分音效芯片廠商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其中ESS、Aureal、YAMAHA等廠家相繼退出競爭,聲卡市場不再百花齊放,一種近似壟斷的局面形成了。
這時,久坐帝皇寶座的創新公司似乎并來過分在意AC97這個潛在的威脅。畢竟Live!系列正如日中天,又怎么會將AC97這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放在眼里呢?然而,正是這個小兵,之后卻將寶座上的創新逼人了極為尷尬的境地。AC97規范由英特爾這個IT業巨頭制定,而當時所有聲卡都遵循這一規范進行設計。創新沒有在這個規范的制定上獲取到掌控權,這是它在繼續稱霸聲卡市場的棋局中落下的最失敗的一To
其實,AC97聲卡在音質上是倒退的,但在成本控制方面,卻很有競爭力。因此所有的芯片組廠商,包括英特爾的競爭對手NVIDIA、VIA和AMD都站在了統一的陣營中。主板集成聲卡成為了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么強悍的陣營,對主板集成聲卡產生了可怕的推動作用,主板集成聲卡由CPU模擬聲卡的DSP芯片用途,配合芯片組中集成的I/O控制器來實現獨立聲卡相同的功能,因此AC97聲卡也被稱為軟聲卡。
AC'97軟聲卡最強有力的武器就是廉價。其成本計入了主板整體價格,無形中也淡化了成本因素。對于消費者而言,一邊是購買主板即可擁有聲卡,另一邊卻需要將聲卡單獨計入裝機清單。免費的午餐誰不想吃?盡管AC'97軟聲卡最初的音質和功能都不行,但在驅動程序和CODEC的不斷改良下,AC97軟聲卡很快就能滿足絕大部分普通用戶的需求了。畢竟,不是人人都對聽音有著高要求。
AC'97軟聲卡最初對獨立聲卡的威脅并未直接產生雪崩般的效果,但處于獨立聲卡領域老大地位的創新公司都沒有積極應對,更別說那些還在苦苦掙扎中的獨立聲卡小品牌了。于是AC97軟聲卡開始攻城略地.快速侵吞獨立聲卡的生存空間。獨立聲卡逐漸被邊緣化的形勢,也就是這段時期形成的。
很長一段時間內,創新始終在利用Emulokl來擴充Live!系列,使之成為有史以來最龐大,也是生命周期最長的聲卡系列。但坐吃山空,誰也擋不住頻繁的吃老本。隨著CPU技術的迅猛發展,即便使用CPU來模擬硬件加速,也能獲得不錯的效果。而結果就是,大量的用戶放棄購買獨立的聲卡產品,聲卡市場急劇萎縮,創新公司只能靠對游戲的良好支持這個賣點來支撐越來越小的獨立聲卡市場。
2001年6月,NVlDIA發布了nForce主板芯片組。與其它芯片組不同的是,nForce芯片組不只是簡單集成了110控制器,而且還集成了音頻專用DSP,經過NVIDIA的包裝,被稱為APU,即Audio Processing Unit,音頻處理單元。它的特點是在處理音效時,不會占用CPU的運算資源。nForce芯片組最初為微軟XBOX游戲機而設計,它被移植到PC平臺之后,引起用戶高度關注。nForce集成的APU具有強大的運算
能力,甚至優于同時期的很多獨立聲卡,這讓創新真正感到了寒意。
2001年8月20日創新發布了SoundB1aster Audigy,也就是傳說中的Live 12,創新驕傲的對所有人宣布,AudigY擁有4倍于Live!的運算能力(后被質疑為炒作),能夠執行更復雜和更高精度的音效運算。但是創新馬上發現,聲卡市場并沒有掀起像顯卡市場那樣瘋狂的升級熱潮,強大的Emulokl直到AudigY發布也顯得不算過時,Audigy最大的競爭對手竟然就是同門的Live!系列.相當于右手拿著刀砍自己的左手。從市場角度而言,Audigy相當失敗,創新的聲卡也逐漸往外置化的道路上走,髓后創新發布了外置聲卡Extigy。
2002年7月時.NvIDIA發布TnForce2芯片組,分作兩個型號,分別搭配MCP和MCP-T南橋,MCP-T中集成了APU,這組芯片獲得市場高度認同,迅速打開了市場,對于獨立聲卡廠商而言,每賣出一份搭配MCP-T~nForce2芯片組,基本意味著就少了一個獨立聲卡用戶。nForce2的集成APU在技術上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但NVIDIA卻給予了強大的驅動支持,芯片發布不久,nForce2就能支持OpenAL與ASIO了。這個在當時并不算什么很震撼的事情,但回過頭再看這個事件,會發現NVlDIA在把握行業發展方向上確實具有不同尋常的超級嗅覺。nForce2中還加入了一項被包裝為SoundStorm的技術,與其說是nForce2附帶的技術,不如說它是一個獨立的技術,它其實是一個軟硬件結合的方案,能實現高效快速的音頻處理。但遺憾的是,微軟的DirectSound3D對NVIDIA的APU支持并不是特別好,一些在xBOX上能實現的功能在PC平臺卻難以實現,這也促使了NVIDIA加入了對OpenAL的支持。由于達不到最佳的利用率,NVIDIA停止了對SoundStorm的研發,從此,NVIDIA在音頻方面再無重大突破了。
2002年9月23日,創新發布SoundBlaster Audigy2,擁有支持Dolby DigltalEX、DVD-Audio、THX認證、24bit、對6.1系統提供支持等新特征,由于音頻加速器上并無太大進步,創新也就不再在運算能力上大做文章,Audiigy2的推出讓Live!順利的降檔到中端,Audigy2成為新的高檔產品代言人。但創新的日子并沒有從此安穩。
2000年的時候,VIA曾經悄悄收購了一家專業級音頻芯片生產設計商一IC EnsembIe。2002年,突然發布兩款音頻控制芯片:Envy24以及Envy24HT,VIA的2款新品都是純I/O控制器,它不具備任何數據運算能力,卻具備強大的l/O控制功能,它可以不遵循AC'97規范,因此可以擗TFSRC對音質的困擾.亦支持當時還非常時髦的96kHz、192kHz/24bit的采樣規格,這兩款新品有著不少令人向往的專業色彩,因此獲得了一些專業廠商的青睞,最初,VIA陣營竟然差不多是清一色的專業廠家,毫不忌諱的開始與創新爭奪民用高端聲卡的市場。后來VIA還發布了一些相對低端的I/O控制器,更多的廠商加入到VIA陣營。
在VIA陣營中,比較受人關注的是德國坦克(TerraTec)DMX 6 Fire,它有兩款型號,一個外置了I/O盒,一個附帶子卡,兩款型號使用相同的主卡,相同的驅動.成為了非創新聲卡中非常典型的代表產品。vIA的加入,讓沉悶的聲卡市場增添了一些活力。而中端也逐漸興起一個基于水晶公司CS系列芯片的聲卡陣營,與Live!系列針鋒相對。但這種對峙并沒有堅持太久,相應的中端產品就都被市場淘汰。聲卡市場開始兩極分化,獨立聲卡僅剩下高端產品,其它的都是“不值錢的”主板集成聲卡。
2003年9月,創新發布了SOHndBlaster Audigy2 ZS系列。Audigy2 ZS系列可以理解為Audigy2的擴充版本,擁有支持7.1八聲道系統、內置DTS/DTS ES解碼支持、更高的信噪比,更豐富的軟件設置功能等特點。在發布Audigy2 ZS的同時,創新也有一個Audigy2的外置版本發布。這時,VIA的陣營也比以往任何時候壯大了獨立聲卡市場看似有了一點起色,但更沉重的打擊也隨之而來。
2004年4月15日,英特爾發布新一代的HD Audi0規范。隨著高清時代的來臨,英特爾也與時俱進的改良TAC'97,取而代之的是HD Audio,HD的含義就是高清,這就是新規范的最大意義所在。它具有高彈性,機動性、低成本、高穩定性等特征,并且預留充足的升級空間。HD Audio相比AC'97有著諸多改良,雖然內核、用戶界面、效能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改進,但它本質上只是AC'97的增強版本,并不是為提升音質而服務的,而是低成本。
由于Audigy2系列銷售情況令人沮喪,于是創新于2004年11月發布TAudigy4系列。雖然2變成了4,但Audigy4只不過是Audigy全系列中的一個小小升級,玩家們很快也看出2變4只是商業運作而已。2004年正處于PCI-E,總線取代AGP和PCI總線的過程中,Audigy4發布之前外界還在期待Audigy4更新為
PCI-E界面,因為長期以來,聲卡發展總是伴隨著系統總線的變化前進,基本是同步的。而Audjgy4依然使用PCI界面引發了外界的一個猜測,是不是聲卡越來越跟不上潮流了?
圍繞HD Audio,板載的CODEC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Analog Device、Advance Logic、VIA、C-Media、Realtek等廠商也不斷完善產品功能。通過市場競爭與資本運作,Realtek逐漸成為CODEC市場最大供應商。這種毫不起眼的產品,到2008年時,已經發展為年需求達近3億片的龐大市場,Realtek也因此成為了低調的無冕之王。而聲卡市場的傳統統治者創新,對此視而不見.對集成化趨勢表現出了極其冷漠且讓人難以理解的態度。
至此,不管是獨立的、還是集成的聲卡,基本都開始支持96kHz或192kHz/24bit的采樣規格以及多聲道。從這個時候起,不支持高規格采樣與多聲道的產品或者芯片逐漸被淘汰。但獨立聲卡市場并沒有因為采樣規格的整體升級出現新的轉機,依然死氣沉沉,而另一方面,主板集成聲卡已經成為定勢,幾乎找不到沒有集成聲卡的主板。從這個角度說,聲卡進入到了全面普及時代,促使這個時代到來的是英特爾等主板廠商和Realtek等Codec廠商,而并不是聲卡市場的傳統勢力。在全面普及時代,創新這個傳統的老牌廠商,卻開始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困境。
PC聲卡春秋錄論落與重興(2004~2009)
當集成聲卡成為絕對主流時,獨立聲卡的生存處境就越來越狹窄,但在危
險中,總還是孕育著機會。早在2003年7月,IEEEf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通過了IEEE 802.11g技術規范,原始傳送速度為54Mb/s,凈傳輸速度約為24.7Mb/s,并且向下兼容IEEE 802.11b,因此獲得了廣泛支持,支持IEEE 802.1lg的無線設備大量涌現。IEEE 802.11g標準對音頻的意義是,它的帶寬遠遠高于未壓縮時的CD音質數據流帶寬,網絡有足夠的富余帶寬來進行音頻應用。這些無線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用戶的組網習慣,一些老牌的網絡設備廠商例如Linksys就很精準的看到了這些變化。2004年1月,IEEE通過了IEEE 802.1ln的草案,理論帶寬能達到300Mb/s,它在技術上有取代傳統100M有線網絡的技術能力。一旦發展成熟,無線網絡便具有傳送高清音頻數據的能力。
也就是2004年前后,硬盤市場發生重大的變化.80GB~160GB的產品成為市場主流。提及這個變化,是因為它悄悄的改變了用戶對聲卡設備的需求。廉價大容量硬盤的加速普及,讓用戶對存儲空間的消耗不再斤斤計較,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放棄了MP3,開始逐漸去接受無損音頻壓縮方案甚至是高清音頻,但這些用戶習慣形成時,新的音頻應用需求也就形成了。
與此同時,CPU的發展迅速,進入到廉價多核時代,CPU的性能開始出現剩余,即便是入門級的CPU,也足以滿足大部分應用需求,GPU,APU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越來越不重要,主板的集。成度也越來越高,也正因為集成度的大幅提高,臺式電腦的體積也出現了明顯的小型化趨勢,筆記本電腦也在快速的普及。這些變化對獨立聲卡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FPGA(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編程門陣列邏輯器件)在此時期也獲得迅猛發展,規模(指邏輯門規模,而非產業規模)發展到百萬級,作為一種可編程的芯片,它可以寫入各式代碼來實現不同的功能.SGI甚至用FPGA來組建超級計算機。FPGA使用靈活,因此有聲卡廠商開始使用FPGA配合不同的代碼來取代聲卡上的一些重要芯片,甚至取代I/0控制器。隨著應用的增多,FPGA的成本與售價也大大降低,這對聲卡行業的影響非常深刻,使用FPGA設計聲卡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設計思路,而且多用于設計專業級的聲卡。RME、Digital Audio Labs(CardDeluxel、TerraTec等都有類似產品發布。
這個時期,獨立聲卡市場變得混亂無序起來。廠商們發布產品,也缺乏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整體思路。2004年9月,傳統HiFi器材廠商安橋發布了SE—150聲卡,立刻獲得了發燒友的關注。PCB上大大小小的“汽油桶”(音頻電容)暗示了這款聲卡的音質不俗。它采用了Envy24HT的I/O控制器.不具備硬件級的音頻加速能力。2004年10月左右,創新發布E-MU 1212m聲卡,這是一款專業聲卡,它也采用了FPGA芯片來增強聲卡的功能,這款聲卡獲得了音樂發燒友的關注,它的音質明顯優于同時期的其他創新聲卡。同年,TerraTec發布Phase22,采用低端VIAEnvy24 HT-S(ICEl721)I/O控制器,卻做出了一款面向小型錄音室的專業聲卡,當時市面上有很多基于ICEl721的低檔聲卡,而Phase22的功能要強大得多,奧秘就在驅動,這張聲卡讓很多人接受了一個觀念——驅動也是聲卡的重要部分。
2004年,創新的新品發布頻率很高,接連發布了數款聲卡,大多都以運算能力來劃分高低檔。新品不斷的勢頭延續到2005年6月,這時創新發布了X—Fi音頻加速器以及基于這款芯片的聲卡。根據官方的數據,X—Fi的運算能力高達10340MIPs,相比前一代加速器,新芯片的運算能力增強了20多倍,其中7310M1Ps的運算能力用于解決SRC帶來的音質下降。從這款芯片的設計上來看,創新并沒有因為發展背景的變化而做出方向轉折,一路沿著EmulOkl的路走了過來。或者說,創新根本就沒從Emulokl時代的美夢中醒來。
2006年11月,微軟發布WindowsVista,并出人意料的放棄了對DirectSound 3D硬件層(HAL)的支持,也就是說,那些支持DirectSound 3D硬件加速的聲卡通通失去了加速能力。而創新EAX卻是建立在DirectSound 3D的基礎之上,微軟放棄DirectSound3D,也意味著EAX失去作用,這對創新來說是致命的打擊。DirectSound 3D硬加速,幾乎是“還活著的”每張聲卡的基本特性了,Vista的生變,讓所有聲卡廠商部面臨著重寫驅動的尷尬狀況,在失去硬件加速后,X—Fi和大部分集成聲卡在性能上沒什么本質區別。失去DirectSound 3D后,創新轉而支持OpenAL,創新開始正式支持OpenAL是在2006年4月,這個時候距Vista正式發布僅半年左右,創新在這件事情上相當被動。2007.創新開發了一套稱作ALchemy煉金術的應用程序,這套程序可以讓X-Fi在Vista下實現DirectSound 3D的音效,它的核心原理是將Vista下的DirectSound 3D API翻譯成openAL的API,以實現類似效果。但這只能算是權宜之計,因為它依然不是全硬件方式實現的。對于Audigy用戶,ALchemy不是免費的,它需要單獨購買,而用戶群最大的Live!系列則被徹底拋棄。因為Vista,X-Fi的強悍運算能力被打了折扣。
而對于大部分板載聲卡而言,Vista的新變化影響很小,因為它們本來就不具備硬件加速能力,加上這些集成設備的研發者都是頂級的芯片商,它們很快的做出反應,迅速的推出了穩定的Vista驅動,這讓用戶看到了集成聲卡不但廉價,而且還更好用。很多人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光榮的加入“小螃蟹”陣營(Realtek的商標是一只螃蟹,Realtek是最大的集成聲卡Codec供應商,故有此說)。Vista的推出,沉重的打擊了創新,卻給了聲卡行業的其它小企業足夠的發展空間,并清晰的告訴了這些競爭者,單純依靠運算能力推動聲卡發展是沒戲的。實際上,創新僅存不多的競爭對手們,也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聲音的品質作為賣點,而不是加速性能。2005年8月,一個前身為民間發燒組織的音頻設備制造商——樂之邦(DiyEden),發布了一款玲瓏ⅡUSB聲卡,這款聲卡很明確的以小為賣點,并沒有去追求3D音效和加速性能,顯示了一種不一樣的設計思路與應用方向。
2006年3月17日,Linksys發布了一款WMB54G Wireless。G MusicBridge無線音樂橋產品,采用C—Media的Wi.Sonic平臺。這款產品的結構設計是相當完善的,它使用了一個獨立的CPU來運行操作系統,并使用成熟的PCI音效處理器來進行聲音處理,理論上可以使用任何檔次的PCI音效芯片,比如高檔的CMl878X芯片,具備輸出高品質聲音的潛質。這實際就是一款無線聲卡產品,它與市面上的無線網絡收音機有本質的區別。也許概念太超前,它并沒有獲得成功,但在聲卡史上,它卻是里程碑式的標志產品。
2007年6月,華碩發布Xonar D2多聲道聲卡,作為IT業界的強勢品牌,華碩涉足聲卡行業無疑給這個低迷的行業打人了強心針。同年.節奏坦克(Tempotec)發布了幻想曲聲卡,這款聲卡采用外置盒設計,追求音質,對功能上開始有所舍棄,不再追求全功能。它的出現標志著傳統的內置聲卡設計思路出現了轉折,開始不再求大求全,但幻想曲本身并沒有徹底的實現這種設計思路。
2008年5月,節奏坦克又發布小夜曲聲卡。這款聲卡拋棄了所有輸入功能,僅僅保留了一組左右聲道獨立輸出的RCA插座、耳機放大輸出以及一組同軸和一組光纖的S/PDIF輸出。這是市場第一次出現明確為音樂欣賞服務的聲卡,摒棄所有對音樂欣賞而言都無用的功能,把成本投入到能提高音質的部分去,這款聲卡獲得了廣泛關注。成功的開啟了一個極端化的音樂聲卡市場。它的出現,標志著極端化設計思想被廠商接受,而它的熱賣,也顯示了聲卡的生存空間依然存在,但生存方式已經改變。既然集成聲卡已經高度普及,就應該回避與之做無謂的競爭,把一些對品質要求不高的工作,例如語音通信都交給集成聲卡去完成,這樣獨立聲卡與集成聲卡不再是競爭關系,而變成了依存關系。
2008年6月10日,華碩發布了Xonar系列聲卡中最有特色的HDAv1.3,它是首個可以完整輸出未壓縮7.1聲道、24_bil/192kHz LPCM或Bitstream DTS.HD Master Audio、Dolby Trued音頻的PC用聲卡。值得一提的是.Xonar HDAV 1.3完全遵守PAPS(受保護音頻播放系統)和AACS(高級訪問控制系統),同時也能夠保證音頻質量和對DTS—HD以及Dolby Trued的支持。并且加入了“Splendid HD SHD9705”視頻處理芯片。由于Xonar HDAV 1.3聲卡工作需要與顯卡的DVI或者HDMI接口相連,所以用戶在聆聽到完美聲音的同時,這顆視頻芯片還能為圖像加入華碩特有的炫彩技術,進而令畫面更加完美。不過隨著Radeon HD5800顯卡的發布,由于其內置聲卡支持DTS-HD以及Dolby TrueHD源碼通過HDMI接口輸出,Xonar HDAV 1.3的對于次世代音效優勢就不那么明顯了,但如果要同時兼顧音樂欣賞、游戲音效和次世代音頻輸出,還是只有Xonar HDAV 113可以勝任。
2008年11月12日,華碩發布XonarEssence STX聲卡,這款聲卡為雙聲道聲卡,用料奢華,非常明確的定位音樂欣賞。華碩為這款聲卡設計了很好的文化包裝,將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巧妙的融入其中,因為其采用了虎紋石磬的圖案,因此被俗稱為老虎卡。老虎卡算得上是一次很好的文化包裝,不俗的硬件設計與文化味道,讓這款聲卡獲得了高度關注。
相比創新的X-Fi系列聲卡,華碩Xonar系列聲卡無論是外觀還是做工都更有特色,但功能上相比依然還是有不足之處,如不支持AC3/DTS硬件解碼、驅動兼容性還不夠好、支持EAX游戲音效會占用一定CPU資源(實際使用中幾乎感覺不到)等。不過瑕不掩玉,從華碩公司這一年多的努力來看,Xonar系列聲卡的形象愈發豐滿,也逐漸被一部分音樂和游戲玩家所接受,特別是國外玩家對HDAV l-3和Essence STX兩個系列贊譽有加,它們的銷量也非常好。相信隨著華碩公司在驅動上的研發改進,華碩聲卡會征服更多玩家和音樂愛好者。
PC聲卡春秋錄,總結與展望25年,是1/4個世紀。這期問,聲卡沉沉浮浮,歷經風雨,整體概括起來,可以將其歷史分作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84年的第一張聲卡魔奇到1992年創新發布SoundBlaster 16,聲卡完成了從簡單發聲到具備完整I/O能力的演進。這段時期的發展,確定了聲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輸入與輸出。
第二階段:從Windows 95發布到創新發布SoundBlaster Live!聲卡,聲卡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Windows 95極大的增長了音頻應用需求,影響后世的音效處理技術在這個時期得到迅速發展。這一時期內的聲卡品牌最多,技術流派多種多樣,競爭也異常激烈。
第三階段:創新Ljve!系列之后到Intel發布HD Audio,這段時期包含了獨立聲卡的衰落與集成聲卡的全面普及。到HD Audio發布之時,主板集成聲卡已經成為市場的絕對主流。而HD Audio的發布也標志著一個新的開始,即高清規格開始普及。而Live!系列則成為了獨立聲卡由盛而衰的分水嶺。
第四階段:2004年至今,這段時期可以視作聲卡重新選擇發展方向的時期。因為2004年前后,存儲、網絡、臺式機發展趨勢、用戶需求都開始發生了變化.聲卡可能朝著幾個方向發展,無線、音質優先、外置化……都是可能的發展方向。在這個時期內,聲卡的形態是最多樣化的。
聲卡的未來是怎樣的?我們很想乘時光機器看個究竟,但現實畢竟是現實。正如前面所述,集成聲卡與獨立聲卡也許會形成相互依存之勢,用戶群與市場會大體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集成聲卡憑借無與倫比的成本優勢和不斷革新的技術,已發展到無需普通用戶刻意關注的程度;而獨立聲卡則開始走上專、精、深的道路~由高清、音樂、游戲等應用引發的更高層次需求,最終會帶動獨立聲卡繼續前行。人們可以接受粗茶淡飯和素裝布衣,但仍然會追求精致美食和錦衣玉帛,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是嗎?
漢王電紙書:打破由外而內的“IT定律”
在國內消費者眼中,新興的電子產品一定是源自于國際品牌,再由國產品牌發揚光大,DVD、手機、隨身聽……莫不如是。然而,自從電紙書開始,這一定律似乎就此被打破。
先來看一組最新的數據:每月銷量達3萬臺,單月銷售已超越索尼同類產品,并且正向Kindle步步逼近。這是漢王科技去年以來推出電紙書這一新品類后,迅速在全球范圍內確立起來的三足鼎立局面。
漢王電紙書的成功背后,新一代IT產業的商業模式也隨之浮出水面。就在眾多IT企業正由“貿工技”到“技工貿”艱難轉軌的同時,通過技術變革帶動上下游及周邊產業鏈,漢王正在搖身一變,成為以產業整合見長的新一代
lT“睿商”。
產業綻放“第二春”整合創新為王
十年以前,人們把IT人士看成是新興階層,無論從事的內容還是生產的成果,都或多或少帶著神秘感。但十年后的今天,IT業內外都開始自侃或被調侃,稱lT為“挨踢”。名詞的變遷,充分表達一個產業的風雨。
就在部分人士的自嘲聲中,漢王卻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而嗅覺的前端,來自于漢王的掌舵人劉迎建。
在劉迎建看來,IT產業帶來的第一撥商業模式創新,最大的作用是顛覆了許多傳統產業的產業結構,例如電子商務。而第二撥商業模式創新,將聚焦于民間應用,最典型的例子是3C的普及。而漢王電紙書的問世,正是踩著第二輪高峰來臨的節奏快速降臨。
“漢王在中文識別方面的技術優勢,誰都不會懷疑。”劉迎建進一步表示,也有不少的媒體記者會把漢王電紙書的成功歸于技術優勢,但這只是其中的基礎。事實上,漢王對自身優勢的挖掘更為充分,那就是比起其它的眾多產業同行,漢王與內容端走得最近。圍繞這一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創新,才是漢王電紙書成功的法寶。
從“技術先鐐”變身“產業整合者”
“以往的IT創新,產業鏈條簡單,就是從實驗室到消費者的口袋,一線串起。”劉迎建認為,現在的趨勢是,單點技術的突破越來越難以形成消費需求的革命,我們看lPTV、看3G,都至少是技術與內容的整合體。
從漢王的整體業務來看,其主打產品最初是以手寫識別起家的。第二步漢王變成漢字識別,其中就增加了OCR技術。第三步漢王走到模式識別階段,加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等。第四步,漢王主業變成智能輸入,例如漢王繪畫板、高速掃描儀、智能監控等等輸入設備。漢王未來是智能交互,即除了智能輸入外還有人機交互,未來想把機器翻譯等等這類業務也放進去。
“我們可以看到,漢王每走一步,都融入更多的相關產業技術或內容.這有些類似于集成式創新的發展脈絡,”劉迎建進一步指出,而漢王電紙書的問世,可以說是集自主創新、技術聯合以及內容運營、異業捆綁等綜合運營的結果,這是一個集大成的巔峰產業。
“打造最適合中國人閱讀的電紙書”
“移動閱讀是電紙書的核心功能,但漢王覺得這還不夠,一直以來,漢王在中文識別等領域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因此,最終漢王把電紙書產品定位在為消費者帶來更具吸引力的中文閱讀體驗上,這是Kindle等其它國外品牌做不到的。”據漢王技術負責人介紹,移動閱讀不只需要移動,還要能極其便利地隨圈隨畫隨時做筆記,這是漢王區別于任何中外品牌同類產品的最顯著特點,讓消費者在移動中也能體驗“深度閱讀”以及“交互學習”的樂趣。
占據人才制高點搶占自主創新先發優勢
在搭建完整的電子閱讀器市場產業鏈同時,漢王在11月正式啟動了1500人校園招聘計劃。2009年,漢王由年初的400余人增長至現在的800余人,在IT公司紛紛裁員過冬的背景下,漢王又逆勢招聘,2010年員工人數再翻一番。
下一個目標:問鼎全球電紙書市場
目前,漢王的漢字手寫識別核心技術已經改進到第11個版本,而這僅僅只是開端。隨著電紙書全球發展趨勢進一步明朗,漢王還開發了包括英文、泰文、日文、韓文等多種文字的手寫識別技術.蓄勢待發。
“即便只有中國用戶,已經足夠讓漢王把電紙書的市歷規模做到全球第一。”劉迎建信心滿滿,
“以各主要國家語言版本的產品推出為標志,漢王已經展開了全球主要國家市場的渠道布局也同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