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方
學校的食堂共有200多學生用餐。每到用餐時間,學生吵吵嚷嚷,有爭搶菜肴的,有邊吃邊笑的。散席后,整個食堂總是杯盤狼藉。為此,班主任們苦口婆心,“孔融讓梨”、“粒粒皆辛苦”之類的道理講了無數,卻總是收效甚微。
一次學校組織五、六年級共600多名學生到常州市花山國防教育中心去軍訓。奇跡出現了!經過教官們一上午的隊列隊形和關于用餐規范的專門訓練,兩個各有300多人人席的食堂,秩序井然,鴉雀無聲,挑食的,浪費的,爭搶的,跑跳的,悄無蹤跡,學生們似乎在頃刻間具備了軍人的風范。
軍訓結束后,老師們感觸頗深。學校趁熱打鐵,召開了專門的會議,分析原因,尋求工作策略,建設文明食堂。我們看到,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說他們不會吃飯,并非言過其實。在家吃飯,他們受長輩過分的關愛體貼,漸漸變得任性、自私、挑食,而不屑照顧他人。學校的用餐教育,遠沒有教官的具體、實在,流于空洞說教,疏于行為引導。
我們將用餐學生集中起來上課,引導學生認識文明用餐的意義,講述進場、入席、吃飯、送碗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并發動開展文明餐桌的評比活動:每周被評上的文明餐桌的同學,將于下周一被獎勵每人一塊同學們最愛吃的牛排。聽到獎勵牛排,同學們個個神采飛揚,歡呼雀躍。
經過一周的訓練,食堂的用餐面貌大有好轉。環境安靜了,浪費的,爭搶的,說話的,明顯減少。學生們自己也說:“現在在食堂吃飯舒服多了!”文明的用餐秩序,又反過來激勵同學們維護這一秩序,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一次,陪一日本友人吃飯,無意間談及席上一位中國孩子。日本友人告訴我們,日本家庭吃飯,家長會就一日三餐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因此每人都會對飯食充滿感激。洋思中學食堂的標語就是“學會吃飯”,宿舍的標語就是“學會睡覺”。他們就是這樣從實實在在的小事抓起,注重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今,我們成年人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到底應如何“加強”?如何“改進”?成年人,應該蹲下身子,以孩子的眼光打量世界,以孩子的情趣接受事物,以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