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清
一年一度的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兩會舉世矚目,而今年的“兩會”格外引人關注。去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且愈演愈烈,對中國也產生了少有的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國人和全球的媒體及有識之士聚焦中國“兩會”,就是看“兩會”對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有何應對的上全之策。如今“兩會”業已圓滿落幕,我們看到了諸多關系民生、應對金融危機等問題的許多亮點。
堅定信心,共克時艱、轉危為機,是“兩會”反復發出的最強音。從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最后的記者會,都凸現了這一具有特色的“中國信心”。據統計,《政府工作報告》中鮮明閃現“信心”一詞竟達8次之多,特別是在部署今年工作時,更是用“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克服困難,戰勝挑戰”作為開篇之語。在記者會上,溫總理又用“莫道春光已將盡,明年春光倍還人”的詩句,再次展現出對未來充滿著信心。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這種信心,絕非空穴來風,當然也不是說大話。正如許多代表、委員發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有利條件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我國經濟仍有一個較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金融體系是相當穩定的,金融機構是有底氣的,這是信心之源。中國這種“比黃金和貨幣還重要”的信心,不僅從精神層面上極大地滿足了國人的期望,而且也成為了中國對穩定世界經濟作出貢獻的一個“試金石”。全國人大會議開幕時,歐美股市在這一“利好”信息的刺激下紛紛上揚。許多國外媒體和外國人士對“中國信心”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們說,中國政府“給世界樹立了一個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發展的榜樣”,“對于世界來說,中國的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保增長、擴內需,成為了“兩會”的主旋律。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要達到8%左右,同時在擴大內需上又進一步明確了諸多重大措施。圍繞著如何認識和實現保增長、擴內需這一全年的主要工作目標,代表們進行了深入解讀。作為連續5年提出8%的目標,今年與往年尤為不同的是,往年的目標導向是“防過熱”、“防大起”,而今年的目標導向則是“防過冷”、“防大落”。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們務必守住保持一定增長速度這一底線,因為這是13億人口求福祉所不可或缺的基礎。當然實現今年保8%的增長目標,還需要加倍的努力。目前業已出手的強力舉措,就是確保這一增長目標成為現實。特別應當充分地認識到,國際金融危機雖然使我國的外需大幅度減少了,但這也給我們擴大內需的提供了可能,迫使我們通過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為了給保增長、擴內需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支持,今年的“財政赤字”再出重拳,赤字規模驟然擴大至9500億元。代表們充分肯定國家這一果斷決策,一致認為,雖然這一赤字規模創下了新中國60年來的最高紀錄,但是它占國內今年生產總值不到3%的比重,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我們一定要把擴大赤字籌措到的資金,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地用到刀刃上,以確保今年經濟增長8%的目標如期實現。
加大關注民生和向“三農”傾斜的力度,這是國民特別是普通老百姓樂于看到的今年“兩會”所形成的重要共識。保增長、擴內需,勁兒往哪里使,錢往哪里花,是攸關國計民生之大事,這次“兩會”在這一重大問題上給予了很明確的回答,這就是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擴內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種擴大內需的投資導向與過去相比有很大不同,比如1997年后抵御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時,重點是通過擴大基礎設施投資來擴大內需,而這一次擴大內需則主要集中在一系列重點民生工程上,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事業工程、重災區災后重建工程、生態環境工程等等。通過投資重點民生工程來擴大內需的潛力很大,尤其是農村急需要辦的民生工程實在太多,須經連續若干年的重點投資,才會使大多數農村的面貌徹底改觀。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們在關注民生和向“三農”的傾斜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切實把擴大內需的民生工程辦成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的民心工程,使之成為凝聚和團結民眾力量的長遠工程。
保穩定,促和諧,為應對金融危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兩會”發出的強烈呼聲。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面臨空前挑戰。海外訂單銳減,迫使許多農民工離城返鄉,還有一大批大學畢業生和城鎮居民遭遇了巨大的就業和工作壓力,急需通過在保穩定、促和諧方面采取更多、更積極、更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這次兩會對此類問題均給予了高調回應。在諸如反腐敗、反分裂,完善民主法制建設,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在外交、國防等方面,這次兩會都為保穩定、促和諧提供了有效保障和強力支持。
“兩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務實、有效、充滿希望。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一定會戰勝困難,克服難關,迎來經濟發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