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宇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直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漸漸習以為常,網絡直播成為與電視直播并駕齊驅的直播形式。電視直播受固有缺陷的困擾,使其只有與網絡直播相互動才能在互聯網時代中保持主動,這就給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的融合創造了機遇和條件。
【關鍵詞】網絡直播 電視直播 融合
互聯網自1969年誕生以來,經過30多年的成長,特別是近十年的發展,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普遍認為其已成為超越雜志的“第四媒體”。網絡注定是這個時代的寵兒,它以無與倫比并且史無前例的互動性、開放性、隱蔽性、自主性、包容性、信息傳遞的迅速性等優勢,在現代媒介環境中異軍突起,短短幾十年里就無可爭議地贏得了“發展最迅速媒介獎”、“最具人氣媒介獎”、“未來最佳前景媒介獎”、“最具經濟效益媒介獎”、“最佳互動媒介獎”等等虛擬媒介大獎,風光無限。作為極富包容性的媒體,網絡自其商業化運行之日起就注重走兼容并畜的發展道路,無論是電子版報刊還是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的興起,都體現了“融合”二字,可以說沒有與其它媒介不斷的融合,就不會有網絡媒體今天欣欣向榮的多維度發展態勢。
說到媒介融合,網絡視頻和網絡現場直播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我的視野。我認為,網絡現場直播代表了媒介融合的典型形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網絡現場直播的定義。何謂網絡現場直播,我認為就是指在事件現場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同步制作并通過網絡發布信息,為觀眾提供充足的互動空間的信息發布方式。網絡現場直播一經誕生,即贏得了廣泛關注,有人甚至認為網絡直播具有與電視直播平分直播市場的潛力,但是這個觀點在其論點值得肯定的同時卻忽略了一個關鍵的角度,那就是嘗試將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進行融合,會有什么樣的效果。
電視現場直播是目前最普遍流行的直播方式,它能最直接最直觀地展示事件發展的狀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求真的欲望。使用電視直播方式對重大事件進行報道,可以有效地增強觀眾對事件的參與感,提高了時效性,比起錄播、重播等形式更容易獲得觀眾的青睞。不過,電視直播也有著不可回避的弱點,如與觀眾互動性的欠缺(觀眾的反饋只能由主持人或解說員選擇性地報道)、對直播現場控制力的不足(美國挑戰者航天飛機失事時的現場直播)等等,特別是在與觀眾互動性的欠缺方面,這可以說是電視等傳統媒體的通病和先天性不足,這也就構成了電視直播過程中電視媒介的話語壟斷地位,極大地降低了觀眾對直播事件的參與熱情。
這樣,網絡直播就有了立足的空間。它借鑒了電視直播的方法與形式,并在此基礎上突出了信息的雙向流動性,強調了觀眾的話語權。而且,網絡直播可以比電視直播更少受體制、權力等因素的制約,大大降低了直播的門檻。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方式,以網絡賦予它的極強的交互性,給網民詮釋了一種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即充分尊重和保護觀眾的話語權,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平等的大眾權力思想,也自然贏得了廣大網民的青睞。青睞就意味著市場,一時間,網絡直播風行各大門戶網站。從新浪網和騰訊網聯合天盛公司歐洲足球頻道對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的直播,到演藝界明星的新聞發布會,再到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各種各樣的網絡直播節目讓人目不暇接,吸引了上億的眼球。網絡直播市場也因此成為一棵“搖錢樹”,它給受眾帶來“眼福”的同時,也給網站帶來不菲的經濟利益,有著潛在的巨大的商業價值。
網絡直播如此強大的市場吸引力和影響力,讓傳統媒體不得不認真面對,不得不考慮加速電視現場直播與網絡現場直播的融合,以使自己在媒介市場中不被邊緣化。
中央電視臺在這場融合的盛宴中又一次走在了國內同行的前列。為了在直播業務中找到電視與網絡更好的融合機會,中央電視臺在體制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部門規劃、人才培養、經費分配等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先驅探索,把央視國際網絡真正納入到中央電視臺部門編制之內,在人才、經費等關鍵問題上進行扶持,并積極更新設備以提供及時的技術支持。這樣,央視國際網絡實現了對新聞、經濟、綜藝、體育、影視等節目的網絡直播,并與電視融合,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例如,央視國際于北京申奧時在北京和莫斯科進行的18個小時的網絡直播;在迎接新千年時刻的24小時網絡直播;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網絡直播等等。這些直播報道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中央電視臺服務網絡的延伸,在全球范圍拓展了新領域,擴大了受眾群,獲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眾所周知,電視的一大特點就是實時傳送,但是這一特點也決定了除非把節目錄下來,否則無法對過往的節目進行回顧和反復觀看。而網絡卻憑借強大的信息處理功能克服了電視的這一缺陷,為廣大受眾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更加自由的交流空間。以網絡為代表的眾多新媒體正在或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各種娛樂節目在不同的媒體中開展,節目與受眾正進行更完美而徹底的互動,觀眾的反饋甚至還能決定很多電視劇的情節及人物發展走向。但是我還認為,對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的融合的理解,不應僅局限在內容和技術層面上,而更應該反應在由于網絡直播的加入而使公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討論能夠被及時地反映到電視節目中這方面,網絡平臺讓這種討論變得更加便利。
參考文獻:
[1]袁曉梅.視頻網絡直播與流媒體的融合[J].電視技術,2003(12).
[2]李健,張毅.加速電視直播與網絡直播的融合[J].新聞前哨,2005.
[3]胡興軍.透視網絡視頻直播[J].有線電視技術,2008(01).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