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賢 陳德嚴
【摘 要】隨著高校擴招,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日趨增多,而他們的心理卻越加凸顯許多問題,業已引起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和其他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有很多優秀的品質,但因為家庭貧困也造成許多大學生心理失衡。本文就貧困大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展開分析,并結合實際工作提出幾點對策。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 心理 分析 對策
一、當代高校貧困大學生的狀況
1999年開始全國高校擴招,大大增加了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長遠來看,無疑是一個好舉措。但高等教育并非義務教育,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會隨之日益增加。目前,我院的貧困生數約占到我校總人數的15%,其中特困生如孤兒、低保戶、重病戶等占到5%左右。雖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制定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為貧困生完成學業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但在解決他們經濟危機的同時,卻又面臨著心理健康的危機。貧困既可以成為奮發進取的動力,也成為不少貧困生的心理負擔,甚至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二、各種心理問題的體現
1.目標迷茫
貧困大學生與其他大學生一樣,在高考指揮棒下,把考上大學作為人生奮斗的唯一目標。面對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他們感到困惑,在“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下,受教育體制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其中蘊含著許多人為因素,一些平時學習成績較差,能力一般的同學憑借優越的家庭背景卻能找到很好的工作。面對不公平的競爭現實,不少貧困生表現出氣餒和無奈,甚至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2.自卑感強
由于經濟和生活上的困難,貧困大學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總有一種壓抑感,不敢與別人主動交往,也不愿輕易接受同學、老師的幫助,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再加上,他們大多數生活在艱苦的條件下,除了學習好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在他們內心深處,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自卑感。為了維護自尊,他們不會很積極的參加活動。這樣自我封閉的生活,貧困大學生的眼界得不到開闊,能力無法得到拓展。
3.依賴心理
近幾年來,國家以及高校高度重視貧困大學生的扶助工作,采取了獎、貸、減、補、免等措施,加大了貧困大學生的物質扶貧工作力度。而部分貧困大學生缺乏奮斗目標,不夠自強、自信、自立,同時社會責任感不強、不思進取、坐享其成,不愿主動想辦法克服困難,而是把國家、社會、高校當成他們的保護傘,養成了“等、靠、要”的心理。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說明了國家、高校高度重視貧困生的物質扶貧,忽視了貧困生的精神脫貧。因此,在我們對他們進行經濟補助的同學,也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活動提高他們的感恩意識。
4.缺乏誠信
隨著高校的擴張,貧困生數量的增加,我國的各項貸款制度也非常的完善。新生報道的時候都有綠色通道可以走,使他們能夠順利的進校讀書,而畢業后一些學生的貸款卻難以追回,聯系不到本人,甚至有些學生為了不還貸連畢業證書都不要。他們覺得貧困生就理應這樣,覺得全世界就只有自己是最貧困的。他們不愿意為自己的學業負責,沒有誠信可言,更加缺乏感恩意識。
三、對策解決研究
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僅限于心理咨詢機構,而必須依靠學校、社會、家庭和貧困生本人的努力,才能最終解決這一問題。
1.建立完善的資助體系
經濟資助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政府、高校、社會在面對貧困學子時,更應該從他們的實際狀況出發,對他們的情況給予廣泛的關注和認真的研究,完善資助體系,為他們的學習、生活提供根本的物質保障。近幾年來,我們紡院成立了良好幫困助學體系,在新生入學時成立“綠色通道”小組,并且建立獎、勤、助、貸、免等多個方面的資助制度。使學生能夠順利入學。并把這部分同學歸檔,并進行跟蹤調查,切實有效地為學生解決困難。
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
貧困生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帶來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和其他問題。因此,學校要大力倡導平等、關愛的文明環境,建設良好的班風、校風,盡量減少社會上金錢、利益帶來的負面影響。我院各系輔導員每年都會組織各種素質拓展活動,讓他們互相傾訴,通過了解對方的困境,發現其實自己不是最可憐的人,還有比自己更慘的人,這種方式有利于他們共同的良性發展。在心理輔導的同時,還能鍛煉他們的溝通,同時感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和意義。
3.引導貧困生正確的認識貧困
使他們明白貧困不是他們的錯,貧困也不會決定一個人的能力。教育貧困大學生樹立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意識,克服自卑。正視貧困,自強不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最好的發展。常州紡院把貧特困學生分級數和等第,根據他們的家庭貧困情況和學習表現情況來決定他的等級以及他們所受到的資助額度,并且根據他們的資助情況規定了他們做義工,在資助他們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用勞動來換取資助的感恩心理和自己積極進取,認真學習的信念。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病還須心藥醫,要想很好地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貧困生的心理素質。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體系,提高貧困生對自身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對貧困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幫助貧困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從而獲得身心健康發展。各系輔導員還要經常通過自強自立的貧困生的典型事跡,以理論聯系實際,為樹立貧困生榜樣,引導和鼓勵貧困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教育貧困生通過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和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最終自我減壓、自我解困。
5.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貧困生心理障礙導致了貧困大學生生活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人際關系緊張以及實踐能力弱等問題的出現,這些直接關系到貧困生的生存和社會發展。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很好的規劃有利于正確認識自我,消除自卑心理,貧困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和估計自己的性格特點、知識素質和能力結構等因素很好的制定自己的行動計劃。其次,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貧困生對自我進行客觀地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干什么和不適合干什么,以及社會需要狀況,據此來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貧困大學生在輔導過程中不僅可以充分地認識自我、了解社會,還樹立了遠大的人生目標和建立了自信、自強的奮斗決心,從而更全面、更科學地駕馭社會生活。這些都會為貧困大學生開創美好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
[2]常州紡院學工處.常州紡院學生管理制度摘編.2008.
[3]俞暄一,肖華.青春導航.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