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臣 張 楠 楊振權
【摘 要】本文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要領內涵和外延入手,初步確定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結構可作為評價內容,提出了從不同層次進行評價的方法,最后探討了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標準對于教育改革、培養人才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 人才評價 教育改革 潛在創造力 現實創造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創新素質的要求迅速反饋到教育界,高等學校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隨著人才培養目標重新調整,不僅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教學方法的改革也逐步深入,但除此之外,還必須有整套的評價體系作為保證,才能切實達到培養目標的落實。本文將對在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談些粗淺的看法。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標準
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包括創新知識體系、創新能力結構和創造性人格。知識是創新的基礎,所謂創新的知識體系,不在于擁有的知識信息量,而在于有一個基礎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識結構,要打破原來的專業狹窄、文理分家的不合理性,塑新型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結構是指“人在觀察、思考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本領。”具體由創造性觀察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組成。創造性人格是在社會實踐中長期形成的個性心理品質和態度傾向,創造性人格為創新能力的發揮提供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保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中認為,在當今及今后一個時期,缺少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造性人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加創新能力的評價,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評價標準的進一步補充,也是新時代的需要。
以我們來看,創新能力的結構(評價)應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
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發明能力和成果轉化市場的能力。科研能力可用大學生參加科研項目,科研項目水平、大學生發表論文數來進行量化。發明能力的評價可用申請專利件數、各種創造發明競賽獲獎等級和次數作為標準。成果轉化市場的能力評價比較復雜,既包括管理能力、應變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又包括經濟、法律的知識運用能力。
二、評價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從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形成綜合性評價指標,比僅僅看重分數,能夠更全面地評價人才。未來社會需要復合性人才,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在掌握綜合評價指標時,不能機械地要求學生處處都好,還應該設定一些專項評價標準,給那些某一方面有特長的學生以肯定。如在國際上獲取某項獎的學生,可以加大評價分數的加權,或可以免修某門課程等。只有正確評定學生的素質和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勵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和進取精神,才能真正造成一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生動局面。
評價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既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也可以從不同的水平進行。制定全面、客觀的,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特點的評價體系。
1.評價現實創造力
現實的創造力是指凝結在創造性產品中的創造力。那些僅僅停留在主體思維中的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的半產品,并不具有現實性,只是類創造力。現實的創造力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產品的創造性水平直接或間接地衡量。我們常用獲專利的件數、大學生“挑戰者杯”創造發明競賽的成果衡量一個人的工藝設計等。也可用引文分析間接地衡量一個人的創造性,即采用論文被引用次數和更科學的指數計算辦法來評價作者的創造力。
評價現實創造力,最容易把握,但缺陷是對創造性人才的早期識別與培養不利。如果都要在取得創造性成果之后,才能確定一個人的創造力,那么,一切有關人類智慧的研究都沒有了意義。
2.評價潛在的創造力
潛在創造力,“即根據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傾向和人格物質,如動機、認知風格所具有的創造性傾向,以及技能水平而預測出來的創造力。”正處在求學階段的大學生,還未很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他們的創造性產品還相當稚嫩,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并不能提供被社會所承認的創造性產品。因此,對大學生的創造力的評價來說,還應強調潛在創造力的問題,避免只看現實創造力,而看不到一個人的潛在創造力,忽視開發訓練的實際意義的傾向。
3.評價前創造力
前創造力是指“以創造為目標,表現出某種大膽但不成熟的創造,或是處在準備階段的創造力,也可稱其為創造力的雛形或前創造力。”例如,處在學習和模擬創造水平上的大學生的作業和作品。許多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或局限于技能,或局限于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其創造性進行評價。甚至還因學生前創造力的幼稚性,而冠以“怪”、“荒誕”。直接挫傷了學生的創造性。
具有潛在創造力者,容易產生前創造力,也可說創造力是他們的自然流露,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技能和知識,潛在創造力水平高的人最有希望做出現實的創造。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在創造力開發訓練模式制定上,可遵循從潛在的創造力水平入手,經過發展前創造力,而轉化為現實創造力的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由于潛在創造力或前創造力并沒有已經成功的創造產品作為客觀標志,便必定存在著被扼殺的可能,因而注意及早發現和培養就是必要的,對于年輕人來說則尤其如此。
三、學生創新能力納入高校學生評價體系的意義
1.有利于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
傳統教育以分數為核心評價體系,看重的是知識的傳授。人們認可的是學習掌握知識的程度。盡管也有“三好學生”的評選,但實際上,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以學習成績人微言輕推薦學生和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指標。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現在,這一局面之所改變,主要是一些新型企業用人觀念有所不同才產生了影響,但高校內部的評價并沒有大的變化,因此,培養的學生總是擺脫不了學習知識型的窠臼模式。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始終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學校的最根本的任務是教會學生會生存。能在社會上。首先,要學會如何做人,其次,要具有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至于掌握必要知識和技能只排在第三位。
對于高校教育改革來說,發表再多的議論、空喊太多的口號沒有用,關鍵是個性現有的評價體系。對教師來說,評價體系意味著他以什么標準來培養人才,對學生來說,一切反饋都在告訴他們,學校鼓勵是什么,提倡的又是什么。分數是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分數不能成為一節。把大學生創新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學生評價體系中,體現了教育觀念的變化,必然會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開發。
2.有利于較早地在年輕人中發現富于創造性的人才苗子
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傳統智商概念的影響,一些具有創造潛能的人才,或因為考試成績、或因為較強的個性,往往受到埋沒、甚至扼殺。如果能通過全面的評價,給他們的創造才能以肯定,就會減少或制止出現這種現象。另外,有些富于創造性的人才由于沒能從事適宜發揮其才能的工作而被浪費,實施創造力測評,也有助于使這些人才的創造潛能得到應有的發揮。一般來說,在科技方面顯示出創造潛力的個體,從青少年時期就表現出熱愛自然、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制作、向往科學以及傾向自由思考等行為特點。其中有的人,盡管非常喜歡學習,善于思考,但卻不喜歡學校,尤其厭惡考試。對此,愛因斯坦就曾說到過他在蘇黎世阿勞中學深切感受到的“自由行動和自我負責的教育”對他的好處,而不是仰賴訓練和考試。所以,在一些具有較高科技創造潛力的學生中,有的學習成績并不一定很好,如果僅以考試分數衡量,就有可能扼殺其潛在創造力。反之,由有可能為他們打開一條成功之路。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唐世明學習成績中等偏上,但善于思考,動手能力強,創造志向高,曾在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中多次獲獎。畢業前,因參與一科研項目沒時間準備攻讀碩士研究生考試,憑其學習成績不夠免試條件。幸運的是,他得到了李心燦教授的力薦和學校破例批準免試錄取。讀研究生三個月后,他和導師共同承擔的科研項目“三級倒立擺控制系統”取得成功,后獲得部級科技進一步一等獎。此外,他還曾以與同學共同研制的作品,代表中國大學生參加大孤學生機器人競賽,并榮獲“最佳創意獎”。
重慶大學機械學院在第四、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得獎的兩面三刀名本科生都不是優秀生,其中一位獲得多項專利的學生,因時間精力用于創新活動過多,好幾門課程補考,面沒有得到學士學位。如何看待他們,幫助他們脫穎而出,值得認真思考與研究。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對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是件好事,也對其他同學具有意義。大學必須為斷修訂對學生評價標準,以符合現代要求,才能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核心。因此,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問題意義重大,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1]肖云龍.創新教育論.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02:38-39.
[2]羅玲玲.創造力的理論與科技創造力.東北大學出版社,1998:13.15.
[3][德]海納特著,陳鋼林譯.創造力.工人出版社,1987:14.
[4]Busse,T.V.& Richard S.,Mansfield,“Selecte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ology,1984:117-131.
[5]愛因斯坦.“自述片斷”.許良英等編著譯.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7:43-44.
[6]李心燦.對大學生進行創造教育的實踐與認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造教育文集(內部交流),1995:45.
[7]張濟生“大學創新教育及目前存在問題的思考”,《第四次全國高校創造教育及創造學研討會論文》(內部交流),1999.
(作者單位: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