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慧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學生朗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高低。本文就初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科學分配時間,合理指導朗讀等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語文朗讀 目標 方法 指導
教材中的教讀課、自讀課都應不同程度的過好朗讀關。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鍛煉用語音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那么,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教師要正確對待朗讀,做好朗讀示范
我們要改變朗讀處于被動地位的現象,掃清老式的滿堂灌的教法,充分認識朗讀的效能,真正把朗讀放到課堂教學應處的位置上來。有的教師把朗讀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簡單過渡,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忙著板書或自己思考著下一個教學步驟,對于學生的朗讀情況自然就心中無數了,更談不上對剛才的朗讀情況指出是與非,這只是一種放羊式的無所收獲的朗讀。教師要把朗讀當作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步驟,學生朗讀時,教師應專心地聽,朗讀之后,要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總結。同時,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讀為學生
樹立朗讀的標準和榜樣。
二、教師要給學生講清朗讀要領,做好朗讀指導
教師對朗讀的知識要胸有成竹,朗讀時憑什么停頓?大的停頓和小的停頓,憑標點符號,更小的停頓,憑詞的組合,句中的三個小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停頓時無大小之分。那么這句話應讀成怎樣的腔調?這是一句表達告訴別人一件事的陳述句,要讀輕一點,讀出陳述語氣。
又如朗讀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是按音節劃分節奏的方法朗讀,還可按意義單位劃分節奏,讀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因此,朗讀節奏可按音節或意義單位來劃分。
讀一句話還要讀出重音,把一個詞或一個短語里的某個音節或句中的某個音節讀得重些,強些。讀出重音有時能起分詞義的作用,如“過年”與“過年”,前者是“明年”之意,后者是“過新年”之意。一個短語或者句子里的音節讀重音,表示這個音節是主要字眼兒。如《散步》中“母親本不愿出來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一個詞或一個短語只有一個重音,一個句子有時就不只是一個重音了,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朗讀課文,能讀出停頓、重音、語調,就顯得有節奏感。例如朗讀: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誠然,朗讀的要領、技巧是很多的,如第一冊第十七課的課后練習五還重點分析了朗讀一段課文的重音、輕讀、小停、拖音及其所產生的效果。這需要我們善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假如教師都能準確地朗讀并能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能讀好停頓、重音、輕讀、拖音、語調,且掌握好速度(廣播速度每分鐘200字)、富有節奏感,那么學生就可以在準確的有感情的朗讀中獲得優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觀點主張、情調韻味,就能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把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于聲音之中,通過朗讀觸摸心靈,引起共鳴,排除學生與課文之間的隔閡,達到身臨其境、忘我的境界。這樣便自然地避免了課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無味的滿堂灌,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充分調動學生樂學的積極性,發揮了朗讀教學的應有效能。
此外,教師進行朗讀指導時,還應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個性特點。不要只是強調某個字詞該讀大聲或是讀小聲,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導。要允許學生多角度的獨特的個人體驗,只要是學生讀出真情實感的,能準確理解和表達朗讀內容的,都應該給予肯定。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體現。
三、朗讀的過程應合理、有層次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對學生來說,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較高要求——順暢朗讀,最高要求——傳神朗讀。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因為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補充、整合而構建的過程,需要反復觀察、比較和練習。一開始,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欲望,其朗讀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練。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需要整體感知,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此時適宜采用速度較快的輕聲讀或者默讀,不宜采用大聲朗讀、齊讀或表演讀等形式。這是符合學生需要且符合認知規律的。我在教《故都的秋》時,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輕聲跟讀。學生對文章的悲涼的感情基調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讓學生說說各自對文章的理解,討論問題:本文的“形”和“神”各是什么?文中的中心句(即文眼)是什么?這個問題解決之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較喜歡的語段進行品讀,從而對文章進行鑒賞。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從朗讀的主體角度來看,一般先由個別讀,再到小組讀,直至齊讀。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訓練、指導,讓學生易于接收,也體現了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
四、朗讀方式要多樣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善于采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訓練方式。目前大多數教師還是以齊讀作為朗讀的重頭戲來抓,齊讀在初中占壓倒優勢。當然,認真使用齊讀,恰當安排,精心指導,可使訓練面廣,加強朗讀氣勢,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但濫于齊讀,也明顯體現出它的不足,會讀的不會讀的,認真讀的不認真讀的,都混雜在一起,濫竽充數,學生有時顧了整齊顧不及準確,顧了響亮顧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讀一字停一頓、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讀,遠離了朗讀的要求。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
五、結束語
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學及運用奠定牢固的基礎。
(作者單位:陜西省紫陽縣城關鎮長白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