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炎
【摘 要】財會信息的真實、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保證。但目前的會計工作中,虛假、歪曲的會計信息已讓眾人觸目驚心。本文通過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概念、表現形式、危害和成因等方面的分析,闡述了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希望能對防治會計信息失真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財會信息 職業道德 對策
財會信息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企業經濟管理部門及其它方面進行決策的依據。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是會計工作成敗的關鍵,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保證。而當前會計信息失真情況屢禁不止,不僅直接侵害國家利益擾亂國家經濟秩序,導致宏觀經濟決策紊亂,而且加劇了整個社會的誠信危機,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
一、主要表現形式和危害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財務會計報告所反映的數據、情況與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實際狀況和結果不一致,而且這些不一致是由于對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等規則的蓄意違反造成的。其主要表現形式為:會計核算資料失真、資產計價失真、往來款項失真、收入失真、成本失真、經營成果失真,最終都會體現在會計報告的失真上。
會計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非常嚴重,主要體現在:造成國家資產流失,影響和破壞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宏觀措施的執行;致使有關部門不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做出科學的判斷,在宏觀管理上使企業陷入被動;為經濟犯罪活動打開方便之門,滋生浮夸之風,助長了腐敗行為,
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燕尾服和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嚴重危害了會計國際化,影響了企業國際化,影響了國際資本在我國的流動;更加削弱了國家財經法紀的權威性。
二、財會信息失真的原因
1.政府對企業和政府的業績考核不完善
我國企業基本上是以財務性指標來考核企業管理業績。這種財務性指標業績評價方法,只注重最終取得的財務性指標是滯達到預期的標準,是否比前期或同行業標準有進步,而不去探求財務數據背后的真正根源,忽略對企業經營質量的分析。業績評價對企業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業績評價中,過分倚重于當期的財務性業績評價指標,勢必導致企業管理人員只注重眼前利潤而忽視長遠利潤,甚至誘使企業管理人員投機行為的發生,以損害企業長期業績的成長來換取暫時優秀的業績。計算財務性評價指標的原始數據主要來源是會計數據,當即使通過以犧牲長期利益也無法使財務評價指標達到預期標準時,這種投機行為發展到極端就演化為直接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編造數據以達到預期的業績評價標準。
2.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是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的根本原因
我國許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股權高度集中,流通股在總股本中所占比例僅為31.6%,而國有股、法人股占總股本比例高達68.4%,這種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局面很容易造成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的作用像花瓶一樣。雖然,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政府能夠作為經濟制度的制定者和經濟運行的監督者,甚至參與到不應該的具體經濟運行中去,但在微觀經濟運行中,政府卻顯得無能為力,作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對企業的具體經濟活動進行控制和干預的程度十分有限。這樣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對剩余索取權的控制就會擴大,于是產生“內部人控制”。這時企業管理人員就有動機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3.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得力
會計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不當,業務交叉復雜,職責不明;事前審核、事中復核和事后監督流于形式;有的企業沒有建立內部控制,或者已建立的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內部審計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
4.有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不高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人為因素
新會計制度增大了會計處理的選擇空間,許多方面需要會計人員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濟進行職業判斷,而有的會計人員專業水平有限,難以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恰當的處理。還有的會計人員受權勢和偏見的影響以及追求個人私利,會計信息失真成了他謀利的工具。
5.監督體系不健全、監督機制不完善
各種監督的功能交叉、標準不一,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橫向信息溝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不規范的職業環境和不正當的業務競爭,以及注冊會計師的監督不到位,也是外部監督不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6.懲罰手段力度不大
盡管我國會計法規的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使得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違反會計法規的巨大利益誘惑與低廉的違規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
三、財會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1.建立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公司治理結構
通過健全的管理與控制,正確的引導和激勵,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發生的可能,提升會計信息質量。解決“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問題,構造多元化的公司股權結構,加強董事會的決策與監事會的監督職能,建立和完善企業監控機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宗旨就是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合理配置權限,公平分配利益,明確各自職責,建立有效的激勵、監督和制衡機制,從而實現公司的多元化目標。
2.加強財會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
廣大會計人員肩負著深遠的歷史使命,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流砥柱,這也就決定了會計職業道德是既源于又高于一般的社會道德規范和道德意識的,必須要求會計人員樹立崇高的會計職業道德。會計人員要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除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品德外,還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業務能力,要不斷接受后續教育,加強業務學習,熟練掌握相關的標準與實務,提高職業判斷能力。還要著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法律水平。
3.加大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
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應當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增加違規成本,使后來者不敢重蹈覆轍。如通過民事賠償責任的追究對會計信息失真形成日常的監督機制,這是我們目前懲罰手段里所缺乏的。加大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處罰中民事法律調節的力度,提高民事賠償額度,增加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成本,還需要明確民事責任人,讓承擔法律責任者確實得到懲罰。
4.貫徹新《會計法》,強化內部會計控制
首先要按照全面性、可操作性、相互制約和繁簡適中等方面的原則設計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然后努力改善會計控制和內部環境,努力提高企業領導人對內部控制必要性的認識,強化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情況的檢查與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內部會計控制能較好地防患于未然。
5.改進企業業績評價體系
企業業績評價體系應當注重過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考核方案設計和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中應加強對會計信息產生全過程的考核,避免對于結果狀態的偏愛,以正確引導會計工作的運行,保證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6.加強外部監督
主要是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以及外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的監督。首先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系統,使各種審計進行有力的結合。其次,證券監督管理部門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與內容,充分披露除財務信息外的其他決策所需信息,盡可能傳出公司的真實價值和風險,并對違規的公司進行嚴懲。再次,加強對社會審計機構審計責任的管理和監督,使注冊會計師對會計報表發表的審計意見,成為信息使用者判斷企業會計信息的合法、公允的可靠可信的重要依據。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