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洪亮
【摘 要】隨著美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優勢在經濟貿易方面的逐步體現,以及中美經貿關系的進一步深入,中美“337 爭端”作為伴隨中美貿易戰略摩擦而存在的一般性摩擦,將會在一定時間內長期存在,并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重要表現方式。
【關鍵詞】知識產權 337條款貿易保護
一、337條款簡介
美國“337 條款”明確授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s Trade Commission,以下簡稱ITC)在美國企業起訴的前提下,對進口中的不公平貿易做法進行調查和裁處。若判定違反了“337 條款”,ITC 將簽發排除令,指示美國海關禁止該批產品的進口。其結果是特定企業的相關產品乃至全行業的相關產品都無法進入美國市場。“337條款”將進口中的不公平貿易做法分為一般性不公平貿易做法和有關知識產權的不公平貿易做法。但幾乎所有的337調查案件都涉及知識產權問題。
337調查的特征主要有:一是時間短;二是認定的條件比較簡單;三是后果更為嚴重,凡是337調查認定侵權行為存在的外國出口產品,將通過頒發禁止進口令的方法直接禁止該涉案產品的進口和在美國市場的銷售,而且無法規避。
二、美國337調查緣何鐘情中國
1.中美兩國的經濟政治利益關系使然
雖然在當今國際貿易中,美國和中國分別排位世界第一和第三,彼此間的經濟貿易關系十分密切,但許多非經濟因素始終對中美貿易關系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使得美國政府在制定對華貿易政策時,不是把增進社會福利水平放在首位,而是更多地考慮其政治利益的需要。特別是從全球戰略考慮,美國并不希望看到一個日益強大的可以與之抗衡的中國出現,甚至認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就意味著美國的衰退。
2.中美雙方經濟結構的轉型及其影響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潮流日益高漲,使中美兩國都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并在此基礎上對國內經濟結構進行積極的轉型。美國主要是從傳統的工業經濟向高科技經濟轉型。經過這一時期的轉型,美國的技術進步發展迅速,高新技術和服務業的貿易出口大幅度增長,成為美國貿易順差最主要的來源。
3.中國出口廠商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漠然
中國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國家一百多年的知識產權立法過程,實現了知識產權立法的歷史性跨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大量出口廠商對知識產權和專利保護都能高度重視并自覺遵守相關法律和規律。至今還有相當一批出口廠商對知識產權和專利保護表現得十分漠然和茫然,這為美國頻頻發起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337調查立案提供了借口。
三、中國企業面對策略美國
1.我國出口企業應明確,侵犯第三方知識產權將承擔兩種法律責任
因為出口企業直接面對的是進口商,所以出口企業通常最擔心因違約而招致違約之訴;比較而言,容易忽視侵權責任。然而事實上出口企業因侵犯第三方知識產權要承擔“侵權”責任的概率要遠大于承擔“違約”責任的概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指出出口商在進出口過程中要承擔知識產權違約責任的概率是極低的。《公約》42條規定:賣方所出售的商品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根據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主張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但以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權利或要求為限,而且這種權利或要求根據買方國家或商品被轉售地法律規定是以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為基礎的。《公約》42條第2款同時規定,出口商的違約責任在下列兩種情況下可以得到免除:(1)如果進口商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存在第三方知識產權時,出口商不再承擔責任;(2)出口方遵照進口商提供的技術圖樣、設計、款式或其他規格生產、制造。從貿易常識看,出口商品在進口方或貨物被轉售地點侵犯第三方知識產權,進口方不知道侵權事實而出口方知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進口方一旦知道這種侵權實施,出口方就免除違約責任。然而即使依據《公約》第42條第2款出口方不必向進口方承擔因知識產權權利人采取訴前保全等法律措施阻礙出口方向進口方交貨而導致出口方交貨不能或交貨延遲的違約責任,但出口方對知識產權權利人即第三方所應承擔的“侵權”責任則不能被免除。而且,對我國出口企業來說,一旦“侵權”之訴成立,其后果要比“違約”之訴嚴重得多。違約的最嚴重后果莫過于出口方無法收到貨款。但是,萬一被控侵犯知識產權,出口商則可能會受到更嚴厲的制裁。
2.我國出口企業要從三個方面作好應對“337調查”的思想準備
(1)積極預防
中國企業向美國出口產品前應作好調查工作,例如進行專利檢索,以便確定是否有可能侵犯該產品的美國專利,或制造方法專利。
(2)理智地進行選擇
如果出口企業遭遇“337調查”,我國出口企業首先要對應對調查的前景進行評估選擇是否應訴。
(3)認真草擬相關合同條款
針對定牌加工(OEM)產品,我國出口企業要在與外商簽訂的合同中特別注明“索賠條款”和“證明條款”。前者要進口方保證,如果合同訂立后,出口方因為履行合同,為進口方生產制造進口方所指定的產品,如果遭到合同雙方以外的第三人的侵權指控時,應由進口方承擔一切訴訟及賠償費用;后者要求在簽訂合同時,進口方在合同中注明買方對該產品擁有合法的知識產權或經企業合法授權,并符合進口方知識產權法律規定。此項“證明條款”可以證明出口企業沒有侵犯知識產權的故意,我國出口企業在《公約》42條項下對進口方的知識產權擔保責任可以因此被免除。
參考文獻:
[1]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釋.法律出版社,2002.
[2]張遠鵬.經濟全球化與美國經濟的重新崛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陳繼勇.21世紀初的美國經濟[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4]中國社科院財貿所課題組.同異之間——我國與美日歐大國經濟摩擦的特點分析[J].國際貿易,2004,(3).
[5]王榮軍.2002年的中美貿易關系[J].世界經濟,2003,(2).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