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是工會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綠春縣總工會進一步明確責任,健全機構,理清思路,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思路和務實的措施,切實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
縣總工會根據上級總工會和縣委、政府的整體部署,成立了綠春縣困難職工援助中心,在縣總工會設立援助中心的基礎上,各鄉鎮、各系統單位建立了困難職工援助站,社區建立了援助分站,困難企業建立了援助點,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困難職工四級幫扶網絡,健全了各種幫扶制度,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幫扶格局。
綠春縣以困難職工四級幫扶網絡為載體,不斷強化基礎臺賬管理。在實際工作中,首先對面臨破產關閉和拍賣改制的企業提前介入了解,認真摸清底數,全面掌握企業困難職工的經濟基礎、文化水平、專業技能等基本情況,從源頭上跟蹤管理和提供服務。另外,組成了強有力的工作組,深入到全縣下崗困難職工家庭,采用影像、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采集困難職工的居住條件、經濟收入、就醫、就學、就業等基本信息,統一匯總到縣總工會困難職工援助中心實行計算機網上管理。在實施再就業幫扶工作中,根據困難職工的文化層次、技能水平,將困難職工梳理為若干個類別,實行了分類管理、分類指導,結合他們的實際,有針對性地提供各種就業幫助。
常言道:“打鐵要靠本身硬”,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幫扶。也不如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就業技能是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工會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縣總工會積極和縣就業中心密切配合,整合力量,互補優勢,聘請有關專家、專業人員,免費對下崗職工進行SYIB(創辦你的企業)、計算機操作、酒店管理、種植技術、餐飲和家政服務等培訓,使全縣的下崗職工受訓面達到了100%,每名下崗職工平均受訓3次以上,至少掌握了2門以上的勞動技能,從根本上打牢了下崗職工的就業基礎,拓寬了就業渠道。
在下崗掌握了一定的就業技能后,創業資金的短缺,同樣是下崗職工創業路上的絆腳石。為緩解這一難題,綠春縣總工會在州總工會的支持下,面向全縣下崗困難職工實施了再就業小額信貸,對困難職工發放5000-10000元不等的小額信貸。每次信貸周期為一年,輪流滾動發放,每輪得到小額信貸的困難職工近30人次。雖然發放的資金不多,每個下崗職工得到的信貸金額不大,但對于邊疆貧困地區的下崗困難職工來講,可以解決他們創業路上的燃眉之急。縣總工會實施的再就業小額信貸和政府帶動就業部門實施的小額信貸有機結合。有力地促進了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工作,大部分下崗困難職工利用小額信貸資金開始從事養殖業、種植業及百貨、餐館小本買賣,走上了再就業之路。
為推動再就業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帶動更多的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縣總工會根據分類梳理后的下崗職工情況,在開展再就業工作中選樹了10名下崗職工作為“創業帶頭人”,給予全方位的扶持。從資金上給予優先扶持,從政策上給予傾斜幫助,從技能上給予全力指導,使之成為再就業的佼佼者和其他下崗職工學習的榜樣。這些“創業帶頭人”已經走出了生活的困境,有的當上了老板,有的已成為全縣有名的種植能人和養殖大戶。這些“創業帶頭人”還吸納了許多下崗職工到他們的企業就業。此外,我們采取召開再就業經驗交流會的方式,向廣大下崗職工介紹“創業帶頭人”的創業經驗、創業體會,通過學習“創業帶頭人”的創業經驗,全縣下崗職工的創業激情更加顯現,愿望更加強烈。“創業帶頭人”的選樹和傾力幫扶,起到了以“點”帶“面”的輻射帶動作用。為更多的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了經驗。
領導干部結對幫扶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是邊疆貧困地區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最有效的辦法和途徑。綠春縣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縣委每年專題研究,實施了領導干部結對幫扶下崗困難職工的幫扶機制,全縣正科以上的90余名領導干部每人結對一戶困難職工家庭,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縣委要求結對領導要動真情,真扶貧,不脫貧,不脫鉤,將結對幫扶困難職工工作列為考核工作實績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領導干部結對幫扶困難職工的再就業制度在綠春實施以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縣廣大領導干部從大局上高度認識,從行動上真情幫扶,他們發揮各自部門的優勢,加強“輸血”扶貧,給予日常生活幫扶的同時,突出“造血”扶貧,有的領導干部幫助下崗職工立發展項目,爭取國家的扶持政策;有的為下崗職工創業協調金融貸款,解決創業資金困難問題;也有的為下崗職工提供就業崗位,到自己的單位當勤雜工,做勤雜;還有部分領導為下崗職工購買種苗、仔豬等,幫助他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等,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綠春縣通過實施一系列“再就業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縣554名下崗職工中有216名實現了再就業,其中有85名自主創業,成為了有一定實力的非公企業老板。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內地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較是微不足道的,但對于財政自給率僅13%、工會上解經費不足20萬元的邊疆縣來講,意義是非同一般的。這些成績凝聚著邊疆貧困地區各級領導、工會干部以人為本,一心為困難職工的點滴汗水,也讓廣大下崗職工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溫暖,為維護社會穩定、邊疆穩定,甚至為維護“國門”形象發揮了極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