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西順
藥品的服用方法與藥品的副作用一樣值得我們關注。服藥的方法、時間不正確,不僅不利于藥效的發揮,還可能導致各種意想不到的危險。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500萬人次因為服藥方法不當而住進醫院,有20萬人因此而喪命。因此,你不可不慎。
●誤區一:時間錯位不少人都將服藥時間僅僅理解為白天,忽略了夜晚的存在。比如一日3次應該是每隔8小時服1次,但不少人都在三餐后服用,結果是白天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過高,夜間則相對較低。影響了療效。
●誤區二:藥量過大藥物本身有嚴格的劑量限制,超量服用有可能引起中毒,特別是抵抗力相對較弱的老人和幼兒更要注意。但不少人誤以為劑量越大。起效越快,因而隨意加大劑量,是十分錯誤而且危險的。
●誤區三:藥量偏小還有人為了預防疾病,或者是害怕藥品的毒副反應,認為小劑量比較安全。殊不知這種做法非但無效,反而會貽誤病情,還容易讓病菌產生抗藥性。
●誤區四:時斷時續藥物能發揮療效,主要取決于其在血液中是否保持一定時間的恒定濃度。如果不按時服藥,達不到有效濃度,就難以控制病情、治愈疾病。
●誤區五:療程不足藥物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于是醫生按病情規定了療程。例如,尿路感染至少需連續用藥7~10天才能治愈,如果患者用藥2~3日后,尿路刺激癥狀有所緩解就停藥,造成的結果是拖延時日,使病情加劇。
●誤區六:當停不停一般藥物達到預期療效后,應該及時停止用藥。否則,時間過長易引起毒副反應,如二重感染、依賴性、耳鳴或耳聾,或者是蓄積中毒等。
●誤區七:突然停藥許多慢性疾病需長期堅持用藥來控制病情,鞏固療效,比如精神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如果確需停藥,也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進行,切忌擅自貿然停用,或減量過多而產生種種“停藥反應”。突然停藥有的會促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劇,有的會出現“撤藥綜合征”,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誤區八:隨意更換藥物服藥后顯示治療效果需要一定時間,如果隨意換藥,不僅使治療復雜化,而且一旦出了問題難以找出原因,耽誤治療時機。
●誤區九:以病試藥有人患了疑難雜癥久治不愈后,就開始尋求所謂的單方、偏方。如有人聽信流傳的“吃生魚膽能明目”,于是造成了中毒事故,而且死亡率還很高;還有的癌癥初期患者,本來可以用手術進行治療,卻因為聽信某些驗方、秘方的神效而坐失良機,致使病情惡化而最終難以治愈。
此外,多種藥品同時服用、用飲料送藥、服藥后馬上運動等錯誤的服藥方法,也是我們應該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