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群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病人拿著尿液分析結果問醫生:我的尿液化驗有尿糖,是不是患了糖尿病?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糖尿病患者尿糖陽性,尿中有糖自然就是糖尿病。其實,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偶有乳糖尿、戊糖尿、半乳糖尿等。正常人腎小球濾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但絕大部分被腎小管重吸收到血液中,故正常人尿中只含極微量葡萄糖,一般常規檢查測不出來,所以尿糖是陰性;腎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有一定限度,當血糖超過這一限度時,腎小球濾液中有部分葡萄糖不能被吸收而隨尿排出,尿糖檢查陽性。
尿中是否出現葡萄糖取決于三個因素:①血糖濃度;②腎小球濾過率(腎臟對血糖的濾過能力);③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即腎糖閾。正常人血糖超過8.9~10.0毫摩爾/升時,即可查出尿糖。這一血糖水平稱為腎糖閾值,好比是“堤岸最高點”,血糖值就好比“水”,水滿則溢。但腎糖閾也可隨著腎小球濾過率和葡萄糖重吸收率的變化而變化,腎小球濾過率減少可導致腎糖閾升高,而腎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則可引起腎糖閾降低。在老年人及糖尿病腎病患者,往往血糖超過10.0毫摩爾/升,甚至11.1~16.7毫摩爾/升時,卻不出現糖尿,這是腎糖閾升高所致。相反,妊娠期或腎性糖尿患者,血糖低于8.9毫摩爾/升,卻出現糖尿,這是腎糖閾降低所致。據統計,當糖尿病空腹血糖<11.2毫摩爾/升時,75%的尿糖陰性;>11.2毫摩爾/升時,16.5%的尿糖陰性。由此可見,尿糖不能真實地反映血糖水平。
在下列情況下,尿糖出現陽性,而血糖往往在正常范圍:(1)情緒激動、緊張、劇烈運動等生理性糖尿。(2)腎性糖尿,如范可尼綜合征、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疾病使腎小管先天性缺陷或后天受損,回收血糖功能障礙而致腎性糖尿;新生兒因為腎小管功能不完善,也可出現腎性糖尿。(3)妊娠糖尿,有的孕婦腎糖閾在短時間內降低,出現糖尿,分娩后可恢復正常。但有的患者是糖尿病妊娠或妊娠合并糖尿病,故應同時測定血糖、尿糖,以區別對待。(4)非葡萄糖糖尿,如乳糖尿,妊娠或哺乳期可同時出現乳糖和葡糖糖尿;半乳糖尿,可見于先天性半乳糖血癥患者。(5)藥物性假糖尿,如服用維生素c、阿司匹林、安替比林、非那西丁等,可出現假性糖尿。(6)檢查時間不同步,抽血與留尿時間不同步,如餐前測血糖正常而餐后查尿糖可能陽性。
即便有些人尿糖陽性,血糖也升高,但未必就是糖尿病。如正常人短時間內進食大量甜食,可使血糖一過性增高而出現糖尿;較長時間的饑餓使血糖降低,胰島素分泌保護性減少,若此時突然大量進食,胰島功能不能馬上恢復而血糖很快增高,出現高血糖糖尿。
總之,尿糖測定結果可以供臨床判斷作參考,但確診糖尿病還須依靠血糖的測定。尿糖陰性并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尿糖陽性也并非都有糖尿病,一旦發現尿糖陽性,最好及時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甚至葡萄糖耐量試驗,以明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