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凌
云南省教育廳走廊上的裝修氣味保留了羅崇敏的速度。這位56歲的新任廳長履新不久,就把各辦公室款型、質地各異的門換成了統一的朱紅木門,并將墻壁粉刷一新。教育廳的新“樣子還包括:55歲以上處級干部全部卸任,全廳處級、副處級干部公開競聘;云南省10個院校的黨委書記、校長職位向社會公開選拔……
與每個敢于挑戰尺度的中國官員一樣,羅崇敏飽受熱議。他到上面開會,曾有領導半開玩笑:“你慢一點,不然不是我們領導你,是你領導我們了?!?/p>
盡展鐵腕。未提改革
2002年11月,羅崇敏從云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調任紅河州委書記。所有改革官員上任之初,幾乎都是從官風、民風人手。羅亦不例外。
上任當天下午羅崇敏就去了紅河、元陽兩個最貧困的縣調研。到許多縣調研,他收獲的“大話”比官員匯報的發展思路要多得多,羅崇敏終于發飆。在一次會議上,他一字一頓的講話讓許多在場干部頭皮發麻:“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解放前的土司、頭人!”
在州委秘書長楊為民看來,這位出身農村、“30歲念初中”、38歲才當上副科長的新書記,是在“追趕時間”,且他的陣勢鎮住了官員,不管行不行、愿不愿意,“都得跟著他一塊跑”??吹脚Q驒M行街道,他立即叫來縣委書記指揮趕牛;下鄉調研發現村民衛生落后,他下令給每個農民發牙刷、香皂、毛巾;頂著“亂攤派”的罵名,他硬是向全州各部門分攤建村衛生所、村廁所的任務;他在《紅河日報》頭版開辟曝光欄,曝光衛生改革推行不力的官員名單……
整個2003年,羅崇敏盡展鐵腕,未提改革。他在等待時機。
最大規模的鄉鎮長直選
羅崇敏接下來的改革一出手,就讓外界大吃一驚。2002年十六大報告指出,“擴大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這讓長期關注基層直選的羅崇敏感到興奮。策劃直選方案時,有干部提出,先在一兩個鄉試驗,好操控。羅崇敏堅決反對:“要推就推一個縣,更有說服力?!庇纱顺删土私▏詠碜畲笠幠5泥l鎮長直選。
調研、論證數月后,試驗點定在石屏縣。事前,有人提醒,要不要先跟上面匯報?“一匯報估計就弄不成了,先干再說!”2004年3月,石屏直選悄然啟動,羅崇敏沒去現場。他甚至設想,石屏鄉鎮長直選成功,就推行全州鄉鎮長直選,最終推行正副縣長直選,“縣長也是基層官員,我想徹底檢驗基層民主的可行性”。
直選后兩個月,正在鄉下調研的羅崇敏接到州委組織部電話,讓他“最好回來一下,中央有關領導來人調研了”。來者仔細向羅詢問了石屏直選的具體過程和對基層民主的看法,羅崇敏實話實說?!拔艺J為石屏直選是成功的,擴大基層民主是可行的。”“中央的人”沒有明確表態。而直選勝出的鄉鎮長如期任職。
“三明治”政府
羅崇敏并沒有止步鄉鎮直選。這個從小熟讀彼得大帝、拿破侖、華盛頓傳記的官員,其改革的野心已不囿于單兵突進的“散彈戰術”。“這不能使整個體制發生實質變化。”羅崇敏籌劃著一個系統性的地方改革試驗。
2004-2007年,羅崇敏陸續出臺了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7項改革,其中包括推動國企市場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在全州13個縣推行鄉黨委班子直選;改革醫療衛生體制,將一些醫院整體轉制,全州醫療衛生系統全員社會化;改革教育體制,除增加校舍資金投入外,還以5-15萬年薪公選招聘蒙自縣33所中小學校長……
“他好像在和時間搶跑?!敝菸貢L楊為民說。2004-2007年期間,紅河悄然出現了一系列“奇觀”。它非交通要塞,卻修成了一條長30公里、寬80米、雙向八車道的紅河大道;它城市化程度不高,在州府所在地蒙自,卻矗立起一片羅馬古城般精致壯觀的文化廣場建筑群,其中包括一座歌劇院,以及人稱“小白宮”的政府大樓;它地處不怎么開放的邊陲,卻迎來了如此密集的改革風潮。
2005年,紅河大道如期動工,2006年除夕,建設局局長電話告訴書記,大道只差沒亮燈了。羅崇敏要求,“大年初一必須亮燈,否則,我到工地上陪你過除夕?!碑斕焱?時,這條被網友拍攝上傳網絡的超級大道燈火輝煌。
羅崇敏不避諱“人治”。他認為,在西部地區,地方官員更要強勢、精英,善于綜合運用人治、法治與文治,是謂“三明治”政府。
“身份”風波
對于羅崇敏個性鮮明的施政,當地官員最初曾有議論:書記是不是想劍走偏鋒,博一把政治前途?“但接下來羅的作為讓人頗不好解釋:要博,他只需掀起一場風暴,再找媒體‘配合一下,就可收場。沒必要大刀闊斧連續地‘折騰?!奔t河一位干部說。
在羅崇敏的“折騰”中。醫改是爭議最大的改革之一。作為全州改革的試點。彌勒縣人民醫院改稱“彌勒縣有限責任醫院”,由全員職工持股。彌勒試點一年后,全州23所縣級以上醫院只有4所保持國有獨資。
矛盾的焦點集中于“身份”改變上,即全州醫務人員的身份由“單位人”改為了“社會人”;醫院不再按編制招人,而是根據實際需求聘用。但改后不久,大家發現,雖然月薪比以前高了,但社保體系為“社會人”提供的退休金遠低于有國家保障的“單位人”。改革前,彌勒縣人民醫院院長享受副處級待遇,退休后每月可領三千多元,改革后按照現行政策退休時,他的退休金“縮水”為一千多元。這項改革隨著羅崇敏離任在事實上開始復原。建水縣一名退休醫生感慨,怎么改都好,就是別碰大家的身份。
對接
成立紅河傳媒集團是紅河文化改革中的一項。2006年,羅崇敏沿著市場化的思路,將《紅河日報》、紅河電視臺、紅河電臺合并為紅河傳媒集團,集團所有員工的身份都置換為“社會人”,完全采用公司化運作,宣傳導向由宣傳部全面監管。
紅河州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麗萍充分感受到了“羅崇敏速度”,從接到通知要兼任集團總裁,到籌辦集團剪彩活動,只有兩天時間。在這兩天,她必須租好集團的辦公場地、購置辦公用品、完成必要裝潢、聯系媒體、布置剪彩會場。
同樣推行了身份改革的紅河傳媒集團的員工們可以在不同媒體之間自由“轉會”,他們覺得“很有奔頭”。其時,李恩闊已就任傳媒集團部長、《紅河日報》常務副主編。李恩闊一直隨身帶著兩套名片,“對內用新的,對外用舊的”。
離開與留下
對于離開一年多的紅河。羅崇敏一方面強調自己不留戀過去,“留戀意味著衰老”,時常卻又忍不住問,紅河的鄉下現在還像不像以前那樣干凈?
紅河的百姓及羅崇敏的新老同事對這名具有濃厚理想主義與個人色彩的官員也充滿了復雜之情。紅河州被羅崇敏罵慣了的官員欣喜地發現,新領導對他們的工作效率很欣賞,常說,“怎么會有那么好用的班子。”
紅河州紀委書記溫劍在報紙上看到,老書記新任云南省教育廳廳長后,又馬不停蹄力主改革,其中一項,55歲以上處級干部一律卸任。他隱隱擔憂,“這又會得罪很多人,何必呢?”
羅崇敏聽說了,不置可否,“我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他請教育廳的老干部們吃了一餐飯,飯桌上,數十位55歲以上的處級官員拿到專門為他們量身定制的西服,頗受感動。
一位熟知他的紅河官員分析他的從政軌跡及升遷速度,“他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官員,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官員,一個沒有可復制性的官員。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力主改革的地方官員在中國官場的生存空間與命運。但顯然,他絕不算是一個悲劇性的官員。”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