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外的創業教育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大學中創業教育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學科體系。國內的創業教育起步比較晚,雖然各高校都積極探討和實踐創業教育的各種途徑,但普遍沒有形成成熟的學科體系,創業教學也流于形式,創業教育的實效性不強。本文以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創業教育的途徑及其實效性。
關鍵詞:創業教育;途徑;實效性: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馬德龍(1979--),男,山東金鄉人,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創業教育研究。
課題項目:本文系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重點課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研究”階段性成果f項目編號:WZYS200801)。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0-0027-04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制度的改革以及數量龐大的勞動力人口的增加,就業難已成為我國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特別是近幾年高等院校發展迅猛,高校畢業生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更加突出。為此,加強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已勢在必行。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高等院校是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更應該重視創業教育,注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一、創業教育的內涵及商職院校適用范圍的界定
創業教育即英文“Enterorise Education”的中文表述。根據《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給出的解釋,“Enterprise Education”的意思可概括為:第一,進行從事事業、企業、商業等規劃活動過程的教育;第二,進行事業心、進取心、探索精神、冒險精神等心理品質的教育。其實1989年11月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已經對創業教育的廣義概念做了明確論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會上指出:創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性,它對于拿薪水的人同樣重要,因為用人機構或個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來越重視受雇者的首創、冒險精神,創業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具體來說。廣義的創業教育既可以培養個體“創造性地就業”,也可以培養個體“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流向還是地方的企業,產生的一般現象是先就業再創業形式,所以高職院校更適合廣義的創業教育。
二、我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途徑分析
我國的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2002年4月,教育部在全國9所院校進行創業教育試點,同時舉辦了“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標志著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正式開始。為推動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2008年1月16日,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基金會在我國高校試點開展的“KAB創業教育拓展計劃”正式啟動。近幾年,我國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創業教育,努力探討和實踐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舉行創業講座和創業競賽
這兩種途徑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因此也是比較普遍開展的。打開各個高校的網站,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關于創業講座和創業競賽的消息。從創業講座來看,無論是校友、企業家、還是專家學者,他們的講座都在不同程度上給學生以啟迪,都會激發學生創業的積極性。然而這種途徑的實效性是十分有限的,或者說這種途徑在創業教育的初始階段對于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是會起到積極作用的,是一種情緒化的教育,缺乏持續性的作用。相對地說,舉行創業競賽比舉行創業講座更實在一些,因為這種途徑已經開始操作了,且具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因此,學校與學生對這類賽事都充滿熱情。應該說,舉行創業競賽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促進高校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它是學生參與素質教育的新載體和科技活動的新形式,也是院校之間竟顯辦學水平、教育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窗口。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創業競賽畢竟是少數學生參加的活動,大多數學生被置于競賽之外,這也有悖于創業教育的初衷。因此。舉行創業競賽的實效性也是不全面的。
(二)創業課程和創業教學
創業課程和創業教學是高校創業教育的核心載體和有效途徑,是創業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然而,由于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起步晚,創業課程和創業教學還處于萌芽階段。創業課程除“創業基礎”(比如《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創業學》)外,大多屬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系列,遠未形成獨立的創業課程和系統的創業課程群。可見。高校創業教育學科課程建設還處在萌芽階段,研發創業教育學科課程體系已是發展創業教育的當務之急。創業教學也不容樂觀。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講,因為關系教學計劃和教學課時的調整,增加很多創業方面的課程是不現實的。再有創業課程的開設要靠老師,由于新課程投入精力比較大、學時少、利益小、授課難度大等原因,老師對這件事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這樣,創業課程即使開設了,也是專業與創業教育內容上脫節,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培育學生創業能力的作用。
(三)創業園和創業精英班
從創業實踐的角度看,目前我國一些高校開辦了創業園和創業精英班,這對于加強大學生的創業實踐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然而,從大媒體和網站的報道看,不難發現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是非常艱辛的,諸多難點難以解決。一是資金難。沒有資金的創業實踐只能是紙上談兵,目前學生創業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設立的門檻也很高,學生很難獲得。二是場地難。開展創業實踐,要有實踐場所。否則就只能在電腦上虛擬。在紙上設計。為解決上述兩難,有些學校開辟了創業園,有些學校舉辦了創業精英班,然而,創業園和精英班也只能解決少數學生的需要,難以解決大多數學生的創業實踐問題,因此很難說是有效途徑。
三、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個案分析
為了探討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們選擇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個案分析。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創業教育比較早,現已成功進行了多個有影響的創業項目,形成了完整的創業教育工作體系(見圖示1),創業教育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豐富而有價值的做法和經驗。
(一)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組建專門組織機構,全面負責創業教育的開展。教務處負責課程的設置,教學的安排:學工部和團委負責組織學生開展創業比賽等活動提高創業技能,增強創業能力:人事處負責專業教師的選拔、聘任、培訓;各系部負責建立校內外創業實踐基地,爭取校內外資金支持,
目前各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層面和技能層面,似乎創業只是某種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從而導致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脫節。即使在創業教育中增加理論學習的內容,也往往是同專業學習沒有直接關系的、獨立設置的一門創業課,其著眼點依舊是創業的技巧和技能,結果使創業教育成了與專業教育脫節的“第二課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創業教育絕不能脫離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而孤立地進行,因為人的創造性是不能像具體技能和技巧那樣教授和傳授的,它必須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所內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潛移默化地生成。創業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而且必須更深地依賴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創業講座和創業報告幾乎是不分專業的,這些途徑最多只能起到一些轟動效應,不會深入和持久。
(三)創業教育教學流于形式
目前,就我國高校而言,還沒有形成具有相對獨立的創業教育學科體系和課程群,特別是沒有形成高素質的教師團隊,這是最關鍵的缺失,由于這種缺失使創業教育教學還流于形式。其實,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推進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成功保證。創業教育的學科特性要求創業教育師資需要具備“學者+企業家”素質。即。這種師資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理論高手,也是創業管理的實踐戰將。因此創建相對獨立的創業教育學科體系和課程群以及培養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是我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重點。遺憾的是,在關于創業教育的討論中,人們對此并沒有形成共識。
(四)創業教育缺乏對綜合人文素質的培養
很多研究者都指出,創業者應當具有各種必備的能力和素質。如堅強的意志力、充沛的精力及必備的領導才能、組織才能、協作能力、交際能力、管理能力、強烈的事業心等。這種理解是完全正確的,但問題在于,這些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并不是與知識學習和專業教育完全無關的事情。實際上,現代創業者所必備的理性的、科學的、主體性的、創造性的、法治型的、契約型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責任、關懷、信用等人文素養,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質,并不是現代知識之外的技巧或技能性的東西,而是內蘊在現代科學、文學、藝術、哲學等知識之中的本質性文化精神。
(五)創業教育忽視了區域經濟和學校的特點
在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學校的層次、類型等具體情況,制定具體方案,力求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如果定位不準。就不能更好地尋找到社會的需要,也就使畢業學生無業可就。
(六)創業教育資金渠道單一
創業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創業基地建設和創業實踐活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必需多方籌資。在爭取政府支持、加大學校對創業教育投入的同時,還要大量引入民間資本,實行教育利益共享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