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誠 潘鳳鳴



六月錢塘,煙柳繁華。
在這個詩畫般的季節里,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寧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浙港兩地13所高校的70位學子相聚在西子湖畔,牽手江南茶園,激揚青春才華,共同體驗了一段茶香四溢的文化之旅。
茶香溢江南
為推動內地與香港的融合,教育部組織舉辦了浙江與香港兩地學子的文化交流系列活動,把浙港兩地大學生的交流聚焦在“茶”這個具有濃厚中國傳統的文化載體上,圍繞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展開交流。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淥雨江南,問茶龍井”。“淥雨”一詞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的諧音,他在浙江湖州種茶、制茶,研究茶學,開創了中國茶文化的先河。六月,也正是江南的雨季。因此,圍繞采茶、炒茶、茶道、茶藝、茶史等知識節點,開展豐富生動的實地體驗活動,使兩地學子共同度過了一段別具風味的茶之旅。
茶之旅的首站是聆聽茶文化講座:“茶人三部曲”的作者王旭烽從“詩情畫意談香茗”談起,就茶文化的起源、歷史和發展等方面,詩意地闡述中國茶文化。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循著“從中國茶道到日本茶道”的思路,介紹了日本榮西禪師把中國的茶種帶到日本后日本茶道的發展和審美。此外,浙江大學茶學系的楊賢強教授分別從茶的種類、化學成分、養身功效以及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概況等對中國茶的理論、歷史與文化做了系統介紹,使同學們從不同的視角感受和領會中國茶文化。
茶為國飲、杭為茶都。在同學們對“茶”有了理性的認識之后,又輾轉到西湖四周的群山茶園中,親自采茶、炒茶,體驗做一個茶人的苦樂生活。他們參觀中國茶葉博物館,徜徉在中國茶文化的歷史中;在老龍井饒有興致地聆聽了乾隆皇帝和“十八棵御茶”的故事;還在龍井山園金建公老師現場傳授下,學習采摘茶葉、炒制茶葉、品嘗茶葉,深入地了解炒制龍井茶的十大手法:拌、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直至茸毛脫落,扁平光滑的扁形龍井茶制作的整個過程。香港城市大學的吳家蔚深情地說:“龍井茶的味道特別鮮香,以后喝茶,定會想起龍井茶的甘香和江南茶園水靈靈的景象。”
體悟茶文化
香港大學的陳仲賢說,香港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許多年輕人平時很少喝茶,甚至以為茶和茶道都起源于日本,至于杭州西湖的龍井茶以及錢塘江、靈隱寺和岳飛廟更是聞所未聞。文化不是書本上簡單的一二三四,更不是條條框框的枯燥知識,文化是生機盎然的生活,是一舉一動的行為。鑒于此,中華傳統文化象征的茶之旅,也就成為一次感受中國悠久歷史與傳統的文化之旅,成為兩地青年心靈溝通的橋梁。在緊張的學習交流之余,兩地學子牽手西子湖畔,領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感受風雅錢塘的歷史人文,西泠橋畔的蘇小小,斷橋的“千年等待”,長橋的依依送別,傳說、歷史、景物、感情都融入到這西湖的文化里。
“一對一普通話”幫助練習是這次活動特別設計的項目,由兩地同學自主設計學習方案,這一創意吸引了普通話語言能力相對較差的香港和本地學生的積極參加,通過七天的學習與交流,活動結束之際舉辦了“淥雨江南,情滿華夏”詩歌朗誦會的普通話匯報展示。58位兩地學子自由組隊,表演了別具特色的11個節目,香港同學的普通話大有長進。凝練的語言、動人的旋律、飽滿的情感,激揚的青春,傳遞著同學們對江南山水的贊美、眷戀,對茶文化的體驗、感悟,同時也展示青年學子不凡的才藝,并讓香港同學感受普通話的音韻美感和語言魅力。
情系兩地間
茶是一種精神,也是一段情結。
茶人以“一杯茶叫你靜止的剎那”為喻,指出生活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人們生活節奏應該有張有弛,不能夠每一秒鐘都是飛奔,生活節奏錯落有致才是美。人有時要慢下來,去享受細致的生活,就像煮茶、泡茶、品茶,這里不僅蘊含著生活的細節,更充滿著中國歷史遺留的深厚文化資源。對此,香港中文大學的梁永邦深情地說:“茶就是茶,茶的味道隨喝茶人的心境不同而相異。當我們了解茶,愛上茶,并與自己的朋友一起品茶時,杯中的茶才是最香、最美的。”
七天的風雨兼程,七天的心靈相印,臨別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感慨,同學們將活動的點點滴滴制作成PPT、FLASH和DV,一起回憶珍藏活動的每個細節:破冰晚會、茶文化講座、問茶龍井、西湖之旅以及“印象西湖”演出等,共同分享交流的體驗、收獲的喜悅、回憶的溫馨、友情的甜蜜……臨別之際,兩地同學手拉手同臺合唱“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有福就該同享,有難必然同當,用相知相守換地久天長……”歌聲唱出了大家的心聲,放飛著兩地學子的真情。香港城市大學的黃秋強說:“原本來杭州是想尋找對西湖的那種詩意,卻讓我意外收獲了這么多的友誼。”咫尺天涯,友誼天長地久。香港教育學院鄭媛同學感概:“彼此學習,我們在歡笑中了解更多;相互關懷,我們在湖山中分享茶香;共同聆聽,我們在江南領略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