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猛
拜泉縣幅員3 599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186個行政村,總人口56萬,是全國聞名的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幾年來,拜泉縣按照黨的十七大“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的總體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關注民生的長遠大計來抓,大力實施“五個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進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切實保障了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以提高認識為先導,強化“三個意識”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具體強化了“三個意識”:一是強化政治意識。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重要任務,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出臺了文化事業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意見和辦法,完善了推進機制。二是強化責任意識。切實明確責任,細化任務,實行目標管理,保證文化惠民工程提速增效。在站室建設上,堅持實施“一把手”工程,由主要領導親自抓,從現場定位、樣式把關、招標和施工等環節嚴格監督管理,保證質量。三是強化創新意識。樹立新觀念,解決新問題,拓展新領域,努力打造文化惠民“拜泉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使文化惠民更具針對性、吸引力,更具實效性。
二、以站室建設為基礎,健全“三級網絡”
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狠抓基礎,優化服務,初步建成了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目前全縣共建設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86個村文化活動室,實現了鄉村全覆蓋。同時,建設各類文化示范村60個,文化大院360個,農家書屋96個,休閑廣場55個。在縣城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中,今年新建圖書館3 000平方米,文化館新增辦公面積536平方米。對影劇院重新進行了設計維修。建設了1 857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動中心、850平方米的金太陽籃球俱樂部,建成了文化信息網站,規劃建設6個450平方米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全部實行“六統一”(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筑面積、統一結構樣式、統一招標投標、統一裝修配置、統一檢查驗收)。在配置上做到“一場三室”(有一個可容納100人以上的小劇場,一個圖書報刊閱覽室、一個文體活動室、一個多功能室),確保功能齊全,發揮作用。在村級文化活動室建設中,本著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結合“六位一體”村活動室聯建,結合中心村建設新建,結合教育布局調整舊校舍修建,結合閑置房舍擴建,建設了一批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村文化活動室。配置上做到了“四個必須”(必須有一個農家書屋、必須有1個文化信息資源服務點、必須有5件以上音樂器材、必須有1處2 500平方米以上的休閑廣場),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
三、以機構設置為核心,組建“三支隊伍”
為切實強化對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在2001年黨政機構改革時,把文化體育工作從教育局中分離出來,成立了文體局,并單獨設立了文體黨委,配齊配強了領導班子。文體局下設圖書館、文化館等6個事業單位。去年底全面恢復了鄉鎮文化站機構設置,配備了專職站長和工作人員,全部進行了培訓,提升了業務能力。注重加強文化團體建設,建成各類群眾文化團體16個,國家、省、市、縣協會會員400余名。組建了文化輔導員、文化協管員和文化志愿者三支文化隊伍。今年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鄉鎮文藝匯演,文化輔導員住在鄉鎮進行現場指導,切實提升了節目的檔次和水平。每個村設置了一名文化協管員,負責溝通聯系、管理文化活動室、組織文化活動等。注重發展一批文藝骨干人員和文化愛好者組成文化志愿者隊伍,積極投身文化事業,推動了鄉村文化活動的開展。目前,全縣文化志愿者已發展到500余人。
四、以全民參與為目的,開展“三大活動”
一是立足宣傳拜泉,開展精品文化創作活動。組織創作了一批深受群眾歡迎的優秀文藝作品。去年以拜泉縣林權糾正為題材創作的短劇《民心》在省、市反腐倡廉文藝調演中分別榮獲二等獎和一等獎。單出頭《春風化雨》在全省第三屆戲曲曲藝調演中榮獲金獎,并代表黑龍江省參加了在蘇州舉行的全國首屆農民文藝匯演。在今年黑龍江省群星獎比賽中,由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姜寶軍創作的縣歌《綠色暢想》獲特等獎。以我縣公路建設為題材的龍江說唱《奶奶探路》獲得金獎。
二是立足服務群眾,開展(下轉17頁)(上接13頁)百姓文化普及活動。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廣場文化,積極組織開展節慶文藝匯演、京劇票友賽、周末大舞臺、秧歌比賽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藝活動。以龍泉鎮衛星村劉征富農民文藝演出隊、富強鎮文明村張喜清文藝表演隊、豐產鄉威風鑼鼓隊和縣夕陽紅老年秧歌隊、泉花藝術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群眾文藝團體常年活躍在縣鄉村屯,激發了百姓文化的發展活力。同時,充分發揮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的主體作用,進一步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已投資4 000余萬元,建成了全國第一家數字電視縣,城鄉數字電視用戶已發展到8.5萬戶,可收看近百套數字電視節目。經常性開展以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為主題的“三送工程”,每年向農民贈送圖書1.5萬冊,送戲80場,送電影700場。
三是立足可持續發展,開展生態文化展示活動。依托拜泉縣的生態優勢,強力打造生態文化,積極開發以國富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護區、五嶺峰生態旅游度假區和“一城、二園、三地、四環、五線”生態旅游百里廊道為主的生態旅游項目。目前國富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護區已通過省級立項。同時,在縣生態公園建成了中國生態學會東北循環經濟與生態工程研究中心,設置了生態文化展廳,共分四個展區展示拜泉縣三十年來的生態文化成果,使人們在參觀生態建設的艱辛歷程和豐碩成果中進一步提升生態理念,促進生態文明。
五、以政府投入為重點,提供“三個保障”
一是提供組織保障。縣鄉村逐級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導組織,每年都召開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文化工作專項會議進行重點安排和部署。健全完善了工作機制,對重點工作任務定目標、定責任、定時限,做到責任明確,措施到位。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全縣工作目標予以考核,并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二是提供資金保障。建立了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采取“向上請一點、政府投一點、企業幫一點、社會捐一點”等辦法,進行資金整合使用。縣財政每年拿出財政收入的1%用于文化事業建設,并積極開展鄉村自籌,通過鄉村自有資金投入、林木采伐變現、機動地發包收入、“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等形式,確保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足額到位。推行了資金預付機制,在有些建設項目上級資金暫不到位的情況下,縣財政預先墊付,確保工程如期開工建設。幾年來,相繼投入資金4 500萬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其中縣級自投資金3 500萬元。同時,每年投入30萬元對送書、送戲、送電影等公益性文化項目實行政府采購。
三是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了定期研究文化工作、聯席會議、重大文化事項督辦等項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定期聽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匯報,并經常對工作進展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對重大疑難問題召開現場辦公會議當場予以解決。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為重點督辦事項,對文化重點工程建設、重大文化活動實行縣級領導包保責任制,跟蹤問效,一抓到底,使文化建設的“軟任務”變成了“硬指標”。□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