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長瑜
中小企業的興衰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因此,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在立法、行政、金融方面給與扶持,在體制、機制、政策等方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措施,盡量清除中小企業體制中的弊病,掃除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為我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營造出適宜的社會支持系統。同時促進中小企業自身的優化,使我國的中小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乃至政治上的特殊作用,以及其本身相對弱小的地位,決定了要想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就要用法律來確定其地位,保障其利益。
1.逐步降低開辦中小企業的注冊資本限額。為了鼓勵有能力的人創辦中小企業,必須降低開辦中小企業的注冊資本限額,允許公司制小企業注冊資本金分期注入。
2.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行政和司法保護,打擊不正當競爭。中小企業由于勢單力薄,面對不正當競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別是對于地方保護主義和政策歧視更是無能為力,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公力救濟。
3.加強有關中小企業法律的完善。
(1)《中小企業促進法》需盡快制定配套措施和相關的政策法規。《中小企業促進法》只是改善中小企業成長環境的第一步,如何從風險投資、債務融資、提高中小企業整體管理素質等方面呵護中小企業的成長仍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中小企業促進法》涉及了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和成長過程中的諸多方面的制度設計,其間的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加以具體化,以使中小企業立法形成一個科學、完備、有序的體系,如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設立和使用管理辦法、稅收優惠辦法等亟待配套法規的出臺,應以《促進法》為依據,盡快制定配套措施和相關的政策法規,把其中的條款落到實處,真正使我國的中小企業立法體系更科學、完備、有效。
(2)《中小企業促進法》應與其他法律規定配合適用,應更多強調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促進義務。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與《中小企業促進法》配套適用的還有《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等,在立法活動中,應當注意法律與法律之間的銜接,防止因法律的脫節而產生法律適用上的真空。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強調政府對中小企業促進義務,而不是在大、中小企業之間實現權利與義務的重新設置。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保護與促進應當更多地體現在競爭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根據競爭的結果對《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的服務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
(3)在政府信息的披露方面,《中小企業促進法》可以作出明確的規定。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一個最大的劣勢就是缺乏完善的信息搜集系統,對市場競爭的一般規則缺乏應有的認識。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必須面向中小企業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4)在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的搜集與整理方面,《中小企業促進法》也可以作出更為明確的規定。我國的專利技術部門和市場管理部門可以定期發布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便于中小企業經營參考。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就業信息、培訓信息都屬于政府信息服務的范圍,但現在的政府管理制度并不盡如人意,中小企業在獲得這些信息時,往往還需另外支付費用,甚至有時在支付了相關費用后仍然無法獲得滿意的服務。因此,《中小企業促進法》應當將政府提供相關的信息服務作為重要的義務明確地規定在該法中。
(5)我國的《中小企業促進法》應對非正式金融進行相關規定。我國的非正式金融——在某種程度等于人們常說的民間金融廣泛存在。既然非正式金融對社會是有效的,它部分解決了金融脆弱性問題,因此,政府應當采取相應措施,不是抑制而是支持它發展。
二、努力優化服務
1.轉變政府職能,簡化辦事程序。政府及各管理部門應從各中小企業的主體中退出,不參與中小企業的具體經營;除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行業審批的以外,民營企業登記前置審批一律取消,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獲準前置審批的,在籌備期間可發給時限為六個月的籌備期營業執照;全面推行公示制、承諾制、“一條龍”服務和“一站式”辦公,提高辦事效率;積極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現場辦公”等靈活方式,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暢通個體私營企業對政府部門的監督渠道,建立個體私營企業舉報制度,在全省各級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領導機構,設立監督舉報電話和信箱,受理投訴,并及時向投訴人反饋處理意見,凡是個體私營企業舉報的問題,都要指派專人進行調查,問題屬實的要嚴肅處理;完善并著力落實責任追究制度,認真進行行風測評。
2.積極開展創業服務,為有志于創業者搭建創業平臺。現在對創業者的一些優惠政策具有局限性的和非法定性,甚至優惠政策不能落實到位,致使創業者常常入不敷出,服務質量低下。積極整合創業培訓資源,開展創業前的培訓工作。扶持有條件的企事業經營組織,建立創業輔導基地和創業園區作為創業者的創業基地。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指導創業的服務機構,加強創業輔導,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
3.建立健全信用體系。一是立法先行。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加快地方性信用體系建設的立法工作,在信息公開、保護消費者隱私、規范信用服務機構和人員行為、信用信息網絡建設等方面制定暫行辦法和意見,確保信用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發揮政府的組織領導作用。加強統籌、規劃,在總體設計下,將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等建設工作分步推進。當前重點是建設企業信用查詢系統,把各部門掌握的非公有制企業在經營、資本、信貸、納稅、法律糾紛記錄等信息集中起來,形成覆蓋全社會的企業信用檔案庫,供全社會共同使用。
4.建立人才支撐體系。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發展壯大,關鍵是人才。一是要建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引進、吸收人才的機制。進一步清除阻礙人才流動的各種規定,落實支持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引進人才的各項政策,在落戶、職稱評定、社保、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給予平等待遇。二是建立和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建立和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是打破家族式管理,走體制創新之路的基礎。可以采用引進、培養和與風險投資機構、大學等聯合等方式,繁榮職業經理人市場。□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