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玉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是指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產品質量管理法規,故意生產、銷售各種偽劣商品,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秩序,侵害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情節嚴重的行為。
一、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犯罪是侵犯了不特定的人的人身安全,但并沒有侵害商品質量管理制度。為了規范商品質量,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商品質量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規,實行而形成的有條不紊的狀況,就是國家正常的商品質量管理秩序。
關于該類罪的犯罪對象,一般認為,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的犯罪對象是偽劣產品(或偽劣商品) 。偽劣商品“是指生產、銷售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不符合產品的質量、安全、衛生標準以及失去使用性能的產品”。主要包括:其一,(1)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 (2)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產品; (3)不合格的產品;(4)失效、變質的產品” 。其二,“偽劣商品之偽劣,是指質量沒有達到國家質量管理法規所規定的標準。 (1) 偽造檢驗數據或者偽造檢驗結論的; (2)無檢驗合格證或無有關單位允許銷售證明的;(3)沒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的;(4)限期使用產品未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的;(5)制造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6)凡屬處理品(含次品、等外品) 而未在包裝的顯著部位標明處理品的;(7)銷售失效、變質產品的,等等。”
二、客觀要件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法規,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1. 行為方式。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法規,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在5 萬元以上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2.犯罪形態。關于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犯罪形態有以下幾種: (1)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行為必須達到一定的銷售金額(5 萬元以上) 才能構成犯罪既遂;(2)要求生產、銷售偽劣商品行為具有一定的危險;(3) 只要實施了生產、銷售某種特定偽劣產品的行為,不管有無危險和是否造成一定危害結果,都成立犯罪。
3.銷售金額。“銷售金額”的理解主要有兩種觀點: (1) 認為銷售金額是指實際已經銷售出去的產品金額,包括生產者、銷售者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而作的投資及其增值; (2) 認為銷售金額既指實際已經銷售出去的產品金額,又指尚未銷售而可能銷售出去的產品金額。
三、主觀要件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在生產、銷售的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會發生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侵害用戶、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不僅如此,行為人主觀上往往具有獲取非法利潤的目的,本類犯罪既可由直接故意構成,也可由間接故意構成,并且行為人主觀上往往出于獲取非法利潤的目的;過失不可能構成本罪。
四、犯罪的既、未遂形態
1.就本罪而言,實際上只有是否構成犯罪的問題,而未完成形態的預備、未遂和中止或者不存在,或者不認為是犯罪,或者不可罰。據此,可以認為本罪只有一種形態,即完成形態的犯罪,無任何未完成的停止形態。
2.結果犯的停止形態。結果犯是以法定的危害結果作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必要條件的犯罪。具體而言,行為已實際發生法定的危害結果的,構成犯罪的既遂;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結果犯的未遂;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自動停止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鑒于本類犯罪完成形態的最低法定刑較高,因此,對于本類罪的未完成形態一般應予以處罰。
3.危險犯的停止形態。危險犯,是指以危害行為具有造成一定后果的客觀危險狀態,作為犯罪構成必要條件的犯罪。具體的危險犯仍然存在著預備、未遂和中止的情形。
五、罪數問題
司法實踐中,大量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與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交織在一起;有時則同屬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犯罪,也交織在一起;當銷售產品涉及專營、專賣或限制買賣的。還摻雜了非法經營罪的構成,從而生產了一系列的罪數問題。
1.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與假冒注冊商標等罪的競合時,應以一罪從重處罰,僅僅代為加工或者生產假冒偽劣商品,或者僅僅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如何定性? 僅僅代為加工或者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只涉及生產偽劣商品犯罪與假冒注冊商標罪的競合,按照行為的具體情形擇一重罪處罰即可。
2.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內部的法條競合。生產、銷售一般偽劣產品的犯罪,而刑法第141 條至第148 條規定的是生產、銷售特定偽劣產品的犯罪。從邏輯上講,特定偽劣產品與一般偽劣產品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因此,是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生產、銷售刑法第141 條至第148 條所規定的特定偽劣產品,而銷售金額又在5 萬元以上的,不僅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也符合刑法第140 條的規定,構成了法條競合犯。對于法條競合犯,傳統觀點是特別法優于普通法,以通過特別法從重對某些犯罪的處罰。□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