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浪
1997年刑訴法實施以來,刑事立案監督工作,從無到有,從探索發展到依法實施,檢察機關在此項專門監督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現行法律框架內,如何完善刑事監督制度,進一步解決刑事立案監督中一些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
一、立案監督的案件查證
有效開展刑事立案、監督,能否發現有案不立或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追究案件的線索,是一個首要的環節。如果沒有案源,立案監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案件線索可在社會上加強宣傳,辦案機關內部信息情報溝通中獲得。隨著檢察、公安機關之間工作聯絡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兩機關之間應當建立固定的刑事發案、破案、立案、報捕、起訴等信息情報溝通交流系統。
二、建立專門機構,確定專人負責
隨著立案監督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工作量的增加,應當逐步建立一個與其他職能部門相平行的工作部門,進行專人負責。改造現行辦案體制,除了被害人申訴、控告、知情人舉報案件,由控申部門負責,并及時移送批捕部門外,一切涉及立案監督的工作均由偵查部門來承擔。這樣會提高立案監督工作質量和效率,促進此項工作提到一個新水平。設計專人負責,從線索受理,調整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理由,審查公安機關回復、通知、立案或回復被害人等整個刑事立案監督工作活動全過程,做到記載科學,詳略得當,落到實處。
三、立案監督調查及其材料的使用
只有經過調查核實,才能確保立案監瞀的準確性。1.立案監督的調查不同于公安機關偵查活動和檢察機關自偵活動。2.必要的調查工作從接受控告、申訴或舉報后即可進行,以避免時過境遷而得不到有價值的材料。3.調查內容應當根據刑訴訟法第87條規定的精神,將“應否立案”作為核心問題展開。主要考察是否屬于立案監督對象,是否要向偵查機關啟動刑事立案監督程序。至于證據材料是否達到“可捕、可訴”程序,不應納入調查范圍之內。4.所取得的調查材料,應作為“證明應該立案的材料”,即作為檢察機關行使立案監督的依據,隨同《通知立案書》同時移送偵查機關。這里有一點必須防止,檢察機關的調查材料不能作為檢察機關辦案定罪的證據加以使用,因為檢察機關的調查,不能取代偵查機關的偵查,否則,將會混淆兩個機關的職能,導致執法混亂。
四、刑事立案監督質量評訴
檢察機關開展刑事立案監督的直接目的,是將應當立案而未立案的案件納入刑事訴訟程序,使應該得到刑事追究的人,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立案監督質量評價標準必須達到三能,即“能逮捕、能起訴、能判刑”。至于通過立案監督,進入立案,偵查階段以后由于事實證據發生變化,最終達到不起訴要求,也屬正常,這是實事求是在刑事立案監督中的體現。
五、加強協調配合
我國法律規定三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的執行法律”。因此,檢察機關在行使監督權的同時,也必須處理好與公安機關的關系,在配合中監督,在監督中配合。
六、制定相關的工作規則
1.理順偵查監督部門和控告申訴部門的關系,改變目前有兩個部門共同負責刑事立案監督工作狀況,使每一條進入檢察機關立案線索,不至于被疏漏。2.上級檢察院要加強對下級檢察院立案監督的備案審查,及時了解掌握下級院開展這項工作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幫助在力量上支持,保證工作質量,維護執法嚴肅性,定期對立案監督工作進行考核、評估、發現問題,及時克服,總結經驗,扎實推進。□(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