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明 薛仁貴
一、中國法制史上的積極因素
(一)法治觀念,中國法制形成期的靈光閃現。春秋時期,中國法制的萌芽開始沐浴春光的時候,法治觀念便開始孕育生長。在中國歷史上,法家推行“以法治國”的“法治”, 要求代之以“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法治”。 法家的“法治”理論對于社會發展進步所起到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法家的主要成就在于,它在中國政治思想中強化了法的概念,并宣揚了貴族平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如“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等思想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此外,法家的法治思想,采取“世異而事異”的變法態度,這對推動社會的進步也有一定的作用。雖然法家中“法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但要考慮到的是這種觀念是幾千年之前產生的,這種樸素的思想拋開歷史的局限性,它的積極意義是不可磨滅的。“以法治國”理論,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由春秋時期法家的先驅者管仲最先提出的。《管子·明法第四十六》明確提出“以法治國”理念。《管子》的法治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治國戰略的高度看待法治;從因應時勢的角度看待立法;從以身作則,令行禁止的角度看待執法;從“德行相輔”、“禮法并重”的角度看待用法。《管子》認為實行以法治國,君主不僅要立好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執好法。為此,《管子》非常注重法的執行,并且在很多篇章中提出了一些仍有當代意義的主張。
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管子·立政》篇認為,只有“令則行,禁則止。為了保證“令行禁止”,《管子·重令》篇提出:“虧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從令者死。五者死而無赦,唯令是視。只有做到了這些,法律才能威嚴,人們才能敬畏。《管子》的這段話其實是強調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執法理念。公正執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管子·任法》篇曰:“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這句話指的就是在法律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君臣上下皆守法。這一法律思想的提出,在當時專制等級森嚴的社會背景下是非常偉大和了不起的,充分顯示了管子過人的才智和膽識。無論這一執法標準在當時能否真正落實到位,但作為一種思想和主張能夠提出來,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仍然是有強大的生命力。《管子》還特別強調對執法者執法,這是以法治國的中心課題。盡管當時宗法制度還占統治地位,法治尚處于萌芽時期,但管仲對法治已有了相當高的認識,至韓非不僅從理論的高度為其法治理論打下厚實的根基,同時還從現實的角度論證了法治的可行性。從正面,他分析了法治的功能與目的,從反面,他探討了其他學說,主要是儒家和墨家,與他的法治思想相較而言的缺陷。韓非強調“以法為本”,這與法治強調的法律的社會普遍適用和主治功能是一致的,在法律與最高統治者的關系上,他甚至要求君王帶頭守法,他一再批評君主不依照法令行事的弊端,斥其為亡國之政。雖然韓非是一個極端君主專制制度的鼓吹者,在他眼里,法不可能擺脫工具、手段的命運,“人主之大,非法則術也”。他要求君主守法并不表示他認為君主應該受到法的約束,君主可以超然于法上,只不過不要隨意破壞法令,要做出遵紀守法的樣子來示范臣下,以塑造法律的威嚴。但是他的以法律作為治國手段的理論體系對于完善我們國家現行的法治治理的各個細節,最終建立真正的法治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借鑒價值的。
(二)民本思想,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蘊上的法制之慧。中國民本主義文化源遠流長。“民本”一詞最早見于《古文尚書·五子之歌》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在《尚書》中有“安民則惠,黎民懷之”的說法。春秋時期的民本思想則主要散見于《左傳》、《論語》、《墨子》等典籍。孔子繼承了《左傳》中所述的民本思維,大力反思了國家暴力,提出“仁者愛人”原則,主張重教化而輕刑罰,強調“使民如承大祭”。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先哲們已經懂得民眾對于國家政治統治的特殊作用。西周之初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勸誡國君要體諒小民“稼穡之艱難”。這通常被看做是先秦民本思想萌芽和產生的標志。我們從世界歷史來看,中國的落后只是近二三百年的事。在此前的兩三千年中,中國并不落后,不論是科學水平,還是社會制度方面,中國都處于先進行列。在15世紀以前,中國不論在政治制度,還是在科技方面,都不比西方落后。中國究竟有什么東西在起作用呢?在社會政治方面,中國有傳統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在維系著中國的政治。關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體闡述。孟子強調:“省刑罰,薄稅斂。”,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是社會的主人,是歷史的主人。這種思想在中國古代就有了。孟子的說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朱熹注:“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賤也。然得其心,則天下歸之。”。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后人歸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誰能得天下當天子,是由人民決定的。荀子的說法:“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賈誼的說法:“民無不為本”,柳宗元的說法:“吏為民役”,都是最典型的人民是社會主人的說法。
唐代柳宗元提出“吏為民役”,更加明確人民是主人,所有當官的都是人民用自己的稅收雇傭的仆役。柳宗元也說:對于不稱職的官員,人民“則必甚怒而黜罰之”。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黃宗羲政治思想的特色在于,他與當時一流知識分子一起,在明朝覆亡的刺激下,對于政治不僅進行了“理念的反省”,同時也進行了“制度的反省”。這種反省不僅僅涉及土地賦稅等制度,而且是對封建社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提出了深刻和尖銳的反省。而這種政治思想的反省和批判由以發出的基礎,則是他得自古典儒家的深厚的民本主義觀念。黃宗羲的民本思想和民生思想在大力推行改革開放的今天仍有其重要的意義。認識和發展黃宗羲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認識、理解、發展、實踐“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社會主義政治實踐,確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
二、新時代建立在深厚文化土壤上法治之光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睿智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幾十年波折與探索中,清醒地認識到了法治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通過對中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中科學的總結,提出了新的治國理政理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主張,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法制思想。鄧小平法制思想是以人民民主為基礎和前提的,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統一。他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依靠法律和制度而不是靠個人或少數人,必須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歷經了幾千年,建立在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基礎之上的法治思想終于找到了她發揮力量的時候。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管子、韓非子等先哲們倡導的法律面前平等的觀念,公正的執法觀念在新的歷史時期被發揮到極致,這種極致得以發揮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中華文化土壤之上的。
鄧小平之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對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社會主義法治的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新的法治觀。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理念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理論的一個創舉。 “以德治國”重要思想,是站在新世紀的歷史高度,深刻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經驗基礎上提出的適應時代要求的治國方略,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跨入新的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礎上,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胡錦濤總書記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民主法治”被確定為首要因素,其他因素也皆與法治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法治是和諧社會諸要素中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的要件,是和諧社會的核心要素,法治國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管子、韓非子等先哲們倡導的法律面前平等的觀念,公正的執法觀念在新的歷史時期被發揮到極致,這種極致得以發揮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中華文化土壤之上的。上古先民們的治國理念,法治思想終于在新的時代以其創新的內涵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理念。
一種文明的傳承,必然依托于這種文明的強大生命力,中國的法治文明中的積極因素同樣是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而促進其在幾千年滄桑變遷之后仍能放出耀眼的光輝,盡管這些思想當是樸素的,夢想式的,或是片面的,但因為其不能磨滅的積極意義,使其在中華民族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重新被賦予了更科學的內涵,從幾千年的歷史沉沙中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