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靜
【摘 要】所謂誤讀是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誤讀在多數情況下會阻礙文化的交流,但有時也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關鍵詞】文化誤讀 文化差異
1 文化誤讀的原因
1.1文化的差異
文化誤讀,是指譯者主觀上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而造成對原文本的誤解,它是譯者無意識犯下的理解錯誤,并非有意而為之。因此,誤讀首先是針對理解而言。當作者在其語言創作中含有對讀者文化圖式的預設時,如果我們用蘊含著不同文化圖式的表達方式取而代之,就必然導致文化誤讀。
劉明東認為: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時,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聯系起來;對新輸入信息的解碼、編譯都依賴于人腦中已存的信息圖式、框架或網絡;輸入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梢?,理解的過程就是對照頭腦中已存在的知識或背景知識,給原語文本信息解碼的認知過程。因此,在原語文本和譯語文本之間存在一個圖式文本。作者把原語文本呈現在譯者面前,譯者通過純文字的轉換與邏輯的推理,對照已存在的知識,建立一個圖式文本,然后把它轉換成譯語文本。翻譯的前提是文化的共性。翻譯的陷阱是文化的異質性。不同的譯者,由于認知結構中的文化圖式不同,對同一文本可能產生不同層次的理解甚至誤解。中國人看到“龍”的字樣時,其文化圖式反映出的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神圣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龍(dragon)視為邪惡勢力的象征。
1.2對原有文化的錯誤預設
這里的文化預設與文化圖式意義差不多,都指蘊含在某種文化中、不言而喻的思想觀念。人們往往由于過分熟悉這些東西而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翻譯過程中茫然不覺地受到影響,造成解讀失誤。這種預設當然多在母語中根深蒂固。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受佛、道和儒學的影響,最終導致了中西方死亡意識的差異。比如,《茶花女》、《羅密歐與朱莉葉》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主人公最后都是以死告終,這一結局對中國讀者來說是悲劇,因此對他們充滿了同情;而對西方讀者來說,死是一種拯救,死神降臨的時候就是靈魂永生的時候,他們的死已經不是痛苦悲哀,而是一種至高的幸福。
比如,班門弄斧翻譯為:to show off ones capability with axe。這句成語的英譯走入了一個極端,它機械地摹仿原語的外在表現,對這些充滿文化內涵的詞語一味照搬,結果讓人不知所云,表面上忠實于原信息,實際上卻使原信息游離于詞語之外?!稘h英詞典》中將此句譯為: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譯文撇開無關宏旨的“門”字不譯,文內增補了畫龍點睛的同位語the master carpenter,本身自明,增減得當,靈活實用,不僅再現了原語風貌,而且充分轉達了原語文化。
1.3認識的有限性
作家的創作是作家觀察自然、認識社會、體驗生活,然后對社會生活所作的一種主觀能動的再現。作家對客觀世界的解讀總受他的文化、思想、生活閱歷、解讀經驗和個性等方面的制約。以作家個體的有限性對待社會生活的無限性,必然會造成作家認識客觀世界的不全面。比如,作家對蝙蝠的認識就不如動物學家全面,而且中西不同作家對蝙蝠的認識還不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由于“蝠”與“?!蓖?,蝙蝠被視為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而在西方,蝙蝠是一種邪惡的動物,總是和罪惡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以個體的有限性對待社會生活的無限性必然造成作家認識客觀世界的不全面,這無疑給讀者的閱讀過程以“誤讀”的機會。
1.4文化思維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折射出來的思維差異,主要表現在具體與抽象、綜合與分析、本體與客體、順向與逆向等方面。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是整體的、辯證的、具象的、主觀的、模糊的;而西方民族的思維是分析的、抽象的、客觀的、精確的。東西方在觀察事物時選取角度不同,有時甚至截然相反。反映到語言表達形式上,英語重形式、重寫實,句式構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理性,用詞強調間接自然,描述突出直觀可感的風格。
簡單地說,漢英表達的顯著差異就是,漢語瀟灑隨意、主觀色彩十分強烈,英語則是規范嚴整、客觀具體。例如:
Then came the twilight colors of sea and heaven, the wine pink width of water merging into lawns of aquamarines, the sky a tender palette of pink and blue.
試譯為:
隨之而來的是暮靄沉沉,海天一色,紅浪翻涌,碧波橫流,天空紅藍相映、五彩生輝。
原文有著嚴謹的語法結構,從英語角度看譯文,會覺得漢譯過于散漫。但是從漢語角度看英語,又會覺得原文過于平白。兩者心理感覺差異巨大。
再看一個漢譯英的例子:
西湖如鏡面,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風光綺麗。
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
漢語音韻和美,詩情畫意盡在其中。而譯文卻完全是直觀景物的羅列。
2 文化誤讀的意義
“文化誤讀”是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視的事實存在,其后果可以從正反兩方面看。一方面,文化誤讀“誤讀”、“曲解”了原文,導致文化信息傳遞失敗,使譯文讀者看不到異質文化的真相。另一方面“文化誤讀”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為民族文化建設也發揮了一些積極作用:(1)使異質文化很容易在本國傳播,與本國讀者達到溝通,建立起文化交流。比如林紓在翻譯狄更斯的《董貝父子》時,刪除了原作中論述工業化功過的段落,卻添上了有關女兒孝道的議論,使其得以流傳;(2)在“誤讀”中可能會闡發出原作中一些未被發掘的新意,重新發現原作的價值。如寒山詩由于悖離了中國詩歌傳統,最初沒有引起人們注意,但幾十年后傳入美國,得到了當時美國“垮掉的一代”的贊賞與認同,導致“寒山熱”在美國一度興起,并且寒山詩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得以被重新認識;(3)由于“誤讀”往往是由于譯者自身文化的歷史需求造成的,因此,它能促進本民族文學的發展。比如中國近代文學翻譯活動使中國傳統文學在文體類型、敘事模式和藝術技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革新和進步,進而使文學的近代化向前跨進了一步。
參考文獻:
[1]劉明東.圖式在翻譯過程中的運用[J].外語教學,2002(6).
[2]周桂方.文學翻譯與文化誤讀[J].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