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光旭
【摘 要】近年來,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日趨頻繁,語用失誤引起了國內外語言學家及語言教師的重視。國內外很多學者及語言教師對語用失誤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絕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在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的研究成果之上進行的。然而,她對語用失誤的定義及分類忽略了非語言交際而存在的局限。本文希圖借助有限的篇幅闡釋不同層次上的語用失誤,分析其理論根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幫助學生克服語用失誤的教學上的對策
【關鍵詞】語用失誤 跨文化交際 外語教學 啟示
一、引言
隨著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的建立和發展,語言學研究的中心逐漸從結構轉向功能,從孤立的語言形式轉向社會環境中的語言形式,作為語用學及其分支學科———語際語用學的熱點話題,語用失誤引起了國內外語言學家及語言教師的重視,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國內外許多學者及語言工作者對語用失誤進行了一些研究,已經有很多成果問世。但是,筆者發現到目前為止對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1.對“跨文化語用失誤”的界定不清。2.研究的對象局限于 jenny thomas所提出的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這種二分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她忽視了交際中的一個重要反面,既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失誤。3.重語際語用失誤語料,輕語內語用失誤語料的收集。4.多描述不同文體中語用失誤的實例,缺少對語用失誤產生根源的探討。
本文重點研究中國人在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中實現其言語行為是出現的語用失誤,對其進行歸類并分析所收集的實例,找出產生失誤的原因,分析其理論根源,語用失誤的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其本質,提高對英語學習者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幫助學生克服語用失誤的教學上的對策。
二、跨文化語用失誤界定及分類
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這一概念是英國著名語用學家 Jenny Thomas 1983年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提出的。她將其定義為“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 Thomas把語用失誤劃分為兩大類: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前者是語言性的,后者是社會文化性的。
何自然指出,“語用失誤不是指一般遣詞造句中出現的語言使用錯誤,二十說話不合時宜的失誤,或者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錢冠連認為,“說話人在言語交際中使用了符號關系正確的句子,但不自覺地違反了人際規范,實惠規約或者不合時間空間,不看對象,這樣性質的錯誤就叫語用失誤。 Blum-kulka強調語用失誤是導致言外之力轉變的情形。Thomas指出,“只要說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意欲表達的或者人文應該為櫻花人所感知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生了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是有語際語用失誤和語內語用失誤的區別。“國內有的學者在談到語用失誤時,總是于跨文化交際聯系起來,視乎語用失誤只發生在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中。”其實跨文化交際包括使用同一語言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因此,語用失誤應該是定義為:因為跨文化中交際雙方因缺乏準確理解和有效語言使用能力而產生的對于話語或非語言信息的理解或表達失誤。
筆者通過實地觀察和收集以前研究者所舉例的語用失誤180例,搜集的實例均為研究者們的親身經歷,真實可信,通過對實例的分析研究(58例),社會語用失誤(82例)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40例)三類。
實例分析
1.語言語用失誤。顧名思義,語用語言失誤是指因交際的任何一番缺乏正確理解或恰當使用雙方當時共同的語言形式和語用功能來表達意圖的能力而產生的失誤。這類失誤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為誤用不合適目標習慣的表達式,其二為錯誤地套用本族語的表達式,其三為不同的語篇模式導致不同理解。
例如,筆者一次聽到青年教師的課時聽到該教師在下課時候這樣說:“so much for today,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see you”當然,班上的學生和老師本人當時沒有覺得這句有什么不妥。這位老師的本意是“thats all for today. Class is over, see you”但是當時一起聽課的外籍教師覺得有點不對勁,因為在她看來,這句話的意思是“thank goodness, thats over.”
例子中的失誤在于交際中的那位教師沒能恰當地使用符合目標語習慣的表達式。
2.社會語用失誤。指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影響語言形式選擇的失誤。這種失誤往往是因為交際的任何一方不能根據對方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習慣和特點,在不同的場合得體地使用語言引起的。
例如,一位中國求職者在某美國公司面試時,在面試結束前說:“我很年輕,缺少經驗,也不聰明,今后希望您多多幫忙“,面試官立刻說:“等你擁有了經驗和聰明以后再來吧。”眾所周知,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而美國人大多比較直率,面試官把求職者看成是缺乏信心的表現,因而語用失誤就產生了。
3.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都屬于語言交際范疇,而交際活動中失誤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非語言教育失誤則是因為交際的一方缺乏甚至是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傳統,習俗,禁忌等而是用了不恰當,不得體的非語言交際方式而引起的。非語言交際不僅包括手勢,面部表情,人們對于時間和空間的看法,還包括交際時的音高,語調等,甚至還包括穿戴和環境。非語言交際的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有共同之處,不同文化中非語言交際的方式也因此大相徑庭。例如,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一個圈,另外三指頭伸直,這樣的手勢在美國,巴西,日本分別表示“勝利”,侮辱“錢”。
總之,教師要不斷的按照要求,不斷的學習和研究交際能力的理論。吸收研究成果,應用倒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應用英語能力,把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發揮她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學生的應用英語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振亞.語言與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