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是幫助人們辨別好與壞、美與丑、正確與錯誤、真實與虛假等標準。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各自規范但不同的價值觀念,這種差異是導致跨文化交流中產生誤解和沖突的根源,是導致中西方思想溝通困難的主要因素。因此,價值觀的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本文先介紹了中西方價值觀差異的根源,然后論述了這種差異在諸多方面的表現,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能夠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中西方價值觀;差異;跨文化交際
1 價值觀的內涵
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一套系統。價值觀念是任何社會或文化中的人們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們的行為規則、思維的方式、認知的準繩、處世的哲學、演繹推理的模式、評價事物的規范、道德的標準等等。
2 中西方價值觀差異產生的根源
隨著不同國家或民族的產生和發展,價值觀的形成主要有兩大原因:哲學基礎和歷史發展。
對中國思維方式影響最大的有三種哲學:儒家、道家和中國的佛教。這三種哲學思想都很重視悟性,這些哲學思想對中國人重“領悟”“言外之意”,乃至對重“含蓄”、追求“韻致”的思想方式都有很大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更具有模糊性。歐美國家的哲學背景是亞里士多德嚴密的形式邏輯,以及從后來的16世紀到18世紀的彌漫歐洲的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強調科學的試驗,注重形式論證,表現在語言上就是形態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英美國家的人更重視表達的確切性。
中國歷史悠久,包括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這種意識直接影響著現代人價值觀的形成。現代中國人依然較順從權威,尊重長輩,重視個人的身份,強調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紀,英國的資產階級就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并徹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資本主義的民主思想也逐漸遍及整個西方社會。因此,相對而言,西方人崇尚個體,向往自由平等。
3 中西方價值觀差異的表現
3.1 中西方世界觀之差異
就世界觀而言,中國人追求“和合論”,即以妥協態度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而西方人所追求的卻是個體的獨立、自主及成就。
3.1.1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中國傳統哲學觀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對大自然的順從和崇拜,并與大自然和諧統一。中國自古就有“以類合之,天人合一也”,而西方哲學觀自古就傾向于把人與大自然對立起來,即“天人相分”,強調人與大自然抗爭的力量。所以西方重個人主義、個性發展與自我表現。
3.1.2 個體與群體
在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的個體主義或個人主義和中華文化的群體主義或集體主義形成鮮明的對比。個人主義意味著對自由、對差異的追求。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
3.1.3 權威和平等
中國是崇尚權威的國家,在中國下級服從上級、下屬要按領導指示或意圖辦事、尊敬長輩、教育孩子首先是要聽話等,這些都是服從權威的表現。平等思想在美國深入人心,美國的家庭提倡平等,而不是等級,把孩子看作成年人來對待,尊重其人格,孩子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可以自己作出抉擇。基督教主張眾人平等,甚至要愛自己的敵人,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強調個性解放、個性自由,這些都為人人平等奠定了基礎。
3.2 中西方社會觀之差異
在社會價值層面上,中國人的追求特征是:以“關系”為繩索將中國社會系為整體。基本價值是平均、秩序和穩定。中國社會是“社會定向”;而西方社會追求多元化。西方社會是“個人定向”。
3.2.1 “情感型”的人際關系與“工具型”的人際關系
中西方在人際關系方面的主要差異: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偏向于“感情型”,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差序格局,與其對應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都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種在家庭成員、親朋好友之間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際關系,是典型的情感型人際關系模式。西方社會的人際關系則偏向于“工具型”。在人際關系中,人人平等,父母和子女都是平等的,可以直呼其名,可以相互競爭。西方文化中這種理智、邏輯超過感情的人際交往形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際關系模式。
3.2.2 求“穩定”與求“變化”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人的生活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穩定是中國人的一種價值觀,人們希望社會穩定,國泰民安;希望家庭穩定,生活平靜,實現“安居樂業”。
美國文化的真諦是“變化”,核心思想是“無物不變”,而且變化永無停頓。美國人喜歡獨辟蹊徑,標新立異,并且不斷創新,小到個人服裝各異、家居和建筑各具風格,大到科技創新,無不體現變化的真諦。這種變化還表現在不同形態的流動方面,如地域、職業及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流動,這種變化過程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財富,更多的閑暇。
3.3 中西方時間觀之差異
在時間觀念上,中華文化是環式的、向后的,而西方文化是線式的、向前的。西方文化著眼于未來,強調向前看,認為時間去而不返。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一切著眼于未來,因此未來取向是他們的重要的價值觀念,對他們來說回歸過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是沒有出路的。
4 結語
總之,中國的價值觀更注重群體意識,追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個體意識,偏向“利己”的思想。價值觀是蘊涵在悠久歷史文化中的,因此不同國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價值取向,且這種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的。但是,價值觀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人們總習慣于用本文化的價值觀念去思考判斷。隨著現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和中國在世界的崛起,認識和掌握中西方跨文化價值觀差異,對避免和解決交際中的沖突,促進民族間的融合,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宋莉.跨文化交際學導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杜焱,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翻譯教學。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 甘肅省蘭州市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