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琳
【摘 要】本文提出無權行為合同有效而物權移轉待定并通過買受人主觀善惡為標準分別賦予無權處分物權移轉的區別。買受人與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時是善意并符合善意取得制度則依善意取得制度合同物權移轉,不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買受人得行使撤銷權結束物權移轉不確定的狀態;而在買受人惡意下債權合同依然有效,只是將物權是否移轉的選擇權交由權利人行使。這種制度設計下能夠區分買受人是善意與惡意之別圓滿的保護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
【關鍵詞】無權處分 善意第三人 物權行為
一、我國現行合同法與物權法對無權處分的規定
(一)學者對合同法第51條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理解的分歧
1.無效說
《合同法》第51條并非關于無權處分行為效力的一般規定,而是無權處分行為無效行為的例外。在我國民事立法上,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一般應為無效行為。
無效說在司法實務中也面臨不可避免的困境。首先,要求交易雙方特別是買受人徹底調查物權的狀況,否則其與出賣人基于自愿訂立的合同就有可能因為出賣人沒有處分權而歸于無效,無形中加重了買受人的負擔,也將導致交易的裹足不前。其次,由于合同被認定為無效,第三人一旦發現出賣人為無權處分人時,卻不能主張出賣人違約而只能以對方締約過失來主張權利,第三人的利益始終處在不利的狀況之下。該觀點目前已鮮有學者支持,道理也是不言自明的。
2.效力待定說
此種學說認為,該條規定應理解為屬于我國民事立法上針對無權處分行為所設置的一般規定。換言之,無權處分行為屬效力待定的行為,無權處分合同亦為效力待定的合同。立法起草者之一梁慧星先生解釋說,“依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事后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并且處分人事后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這里說的無效,不是處分行為無效,而是無權處分的合同無效,即買賣合同無效。不能解釋為買賣合同有效,僅處分行為無效。”而且梁慧星老師以《合同法》第132條的規定反證他對第51條作的如此解釋。《合同法》第132條如是說:“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于出賣人所有或出賣人有權處分。”該條確定買賣合同成立時標的物應當屬于出賣人所有或出賣人有權處分,但是我們從51條的規定卻可看出無處分權的人是可以訂立出賣合同的,即買賣合同成立時,標的物可以并不屬于出賣人所有或有權處分。這兩條在一定意義上是相互矛盾的,所以用這兩條相互印證和解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值得研究。也有學者用《合同法》第150條規定的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來批駁合同效力未定說。效力未定說不僅在法理上有不可解決的內在缺陷,在價值取向上也有背常理之處。
王利民教授認為效力待定說對善意第三人和交易安全的保護不足至少有三點:
⑴給予權利人極大的確認合同效力的權利,即凡是未經權利人追認,無權處分行為一概無效。這樣必將導致一個可笑的結果:合同的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無能為力,合同的效力卻有一個與合同無關的第三人的態度決定,這顯然違背立方者的初衷的。
⑵不利于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如果將所有的無權處分行為都作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處理,將否認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即使是在不符合善意取得的各項條件的情況下,如果相對人主觀上是善意的,雖然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而使相對人即時取得所有權,也不能簡單的宣告合同無效。更何況善意取得制度是建立在有效的合同之上的,買賣雙方唯一的聯系是合同(契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聯系。
⑶在現實生活中,出賣人為了能夠及時將其從買受人處買到的貨物銷售出去,而在沒有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情況下,便聯系下家并與買受人簽訂合同。此種無權處分行為也并非對權利人有害,相反既有利于處分人融通資金減少市場風險,于權利人無害買受人也無不利。因此,立法將無權處分行為的合同一概視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將限制交易的發展。
3.有效說
《合同法》第132條的規定只是一個宣示性或者是號召性的規定,依照民法以及合同法理論,該條規定的內容不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并不具有確定合同是否成立生效的意義。合同法第150條也從反面規定了買賣合同有效,物權移轉待定。而第51條則只是規定了無處分權人的訂立的合同經追認或取得權利而有效(對于沒有追認或取得權利的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沒有規定)。做出這樣的理解和解釋主要有以下的理由:
⑴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由成立、生效的條件決定的。只要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滿足了成立條件,合同即告成立;如果同時又滿足了生效要件,沒有其他無效情形,合同就應當是有效的。
⑵沒有必要要求買賣合同的出賣人在訂立合同時就要所有權或處分權。經濟的發展要求在很多情況下,訂立合同時并不需要也不能強求出賣人享有處分權。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越來越多的中介商提供穿針引線是作用,他們通過自身信息靈通的優勢打通上下游供貨的渠道,先簽訂銷售合同再組織貨源。我們沒有必要要求必須要享有處分權,更沒有必要認為這一買賣合同是效力待定或無效的,這顯然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
⑶認定無處分權的人就他人財產訂立買賣合同,即使在訂立合同后沒有經過追認也沒有取得處分權,在沒有其他無效情形的情況下合同有效有重要的意義。①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保護相對人的利益。市場經濟要求流轉快速、安全。②不會因為合同有效而侵害處分權人的利益。合同的有效和無效對于處分權人的利益是沒有影響的。
所以應當認為無權處分的出賣人訂立的買賣合同不因其沒有處分權、沒有經過追認、合同訂立后也沒有取得處分權而無效,如果沒有其他不成立、或無效要件則合同是有效成立的。
承認合同并不因為無權處分而無效,在某種意義上承認物權與債權相對分離,即物權的獨立性、無因性。在我國現有法律制度下認可物權的獨立性與無因性并不是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也沒有必要引進物權行為理論,只要通過制度的設計就能很好的保護真正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并且鼓勵了交易促進了物權的流通。能很好的適應現代法制的要求。
(二)物權法對無權處分物權效力規定的解析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了無權處分物權的效力問題,“無權處分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一般情況第三人并未能取得無權處分下的物權。所有人基于物權的追及效力,行使物上請求權。“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動產的所有權:(1)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動產時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價格轉讓;(3)轉讓的不動產或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可見,善意是第三人取得物權的前提,法律不必保護居心叵測之人。物權法還規定了支付合理的對價及登記和交付這兩個要件,善意并不能當然取得物權。例如,甲將替乙保管的紅旗轎車贈于丙并登記過戶,盡管丙事先不知道汽車不是甲的(丙為善意),也無法取得汽車的所有權,乙依然是汽車的所有人,可以行使物上請求權取回汽車;此案中丙若想取得汽車的所有權還須滿足,丙要向甲支付一定的對價。顯然,物權法區分了第三人的善意與惡意,但其第三款又規定“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損失。”物權法沒有明確賠償損失是違約責任還是締約過失責任,也許立法者的初衷是希望能與《合同法》第51條銜接,以使法律內部和諧統一。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登記不是物權移轉的要件,而是對抗第三人的要件。不動產買賣合同有效成立再買賣雙方即形成物權移轉的效力,可見我過顯然采納了登記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
二、對我國無權處分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買受人善意
物權法第106條第三人在善意、支付合理對價并經登記或交付的,取得所有權。這一規定突破了傳統善意取得制度的界限,將其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領域。其結果只能導致對第三人權利過分的保護,對真正權利人利益的漠視。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甲以略低于市場價出售自行車,乙見其車物有所值就買了下來,后來丙在無意中發現了乙所買的車正是其前兩天被盜的,而甲正是盜車之人。若依物權法的規定乙善意、支付對價、已交付而可以獲得自行車的所有權。就第三人而言,物權法的規定對其保護幾盡周全,而對權利人而言卻因他人的錯誤而使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顯然,有必要對第三人善意再進一步細分。
1.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物權自債權合同生效時移轉。善意取得制度的運用有助于全方位的保護合同當事人及真正權利人的利益。例如,王某將其父遺作一幅水墨八駿圖,交由其友張某保管。一日張的朋友李某看到此八駿圖很是喜歡,提出要將其買下;張見李出價很合理就同意賣給李某,并簽訂合同約定十日后交錢取貨。案中李某善意(不知道張某為非權利人),因此可以依據善意取得制度主張對八駿圖的物權。而真正權利人王某只得向張某主張侵權賠償。
有人批評善意取得制度過度強調對第三人權利的保護而忽視了真正權利人利益的保護特別是在某些物對權利人有特殊意義是顯得有失公允筆者以為任何制度都無法做到十全十美,法律制定者只不過通過利益、價值的比較取舍。法律若要求第三人在進行交易前都要詳細調查對方是否是真正權利人實乃太苛刻,也不利于交易的發展。善意取得制度正是為適應現代社會交易日趨頻繁而第三人也不可能全面了解物權真正歸屬時不至于躊躇不前,推定出賣人即為權利人(負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對真正權利人而言,由于基于對保管人的信任,承擔委托不當的后果;對無權處分人權利人可向無權處分人主張侵權責任。
2.第三人善意但不符合善意取得制度,債權合同依然有效,但物權所有權是否移轉效力待定。第三人可以待合同履行期屆滿要求無權處分人承擔違約責任;或在知道出賣人的行為為無權處分時行使撤銷權;或向真正權利人行使催告權。例如,劉某從嚴某處以較低的價格預購一塊雷達手表(嚴某稱其急用錢所以才忍痛割愛),在手表交付前劉某發現嚴某的手表是從李某處盜得的。劉某有三個選擇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1)向真正權利人催告是否承認無權處分人處分的效力,并且向無權處分人主張違約的責任。(2)在知道出賣人為無權處分的,可以徑直解除合同。解除合同是為了另尋交易機會不至于在買受人另外簽訂購買合同后,無權處分人取得處分權或物權而陷入違約。(3)待合同履行期屆滿,向無權處分人主張違約責任。
(二)買受人惡意
在買受人惡意的情況之下,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第一款的規定物權不發生效力,權利人只能取回原物。如此裁判性規定不一定有利于所有權人的利益。如前例八俊圖一案中,李某明知張某不是此畫的所有人,但因其對藝術的追求而想方設法得到此畫。王某得知李某對其父的作品鐘愛有嘉,比起自己更有利于發揮父親作品的社會價值。因此,王某選擇了承認物權移轉。由此可見,法律就將保護的重點側重到保護權利人的利益上來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法律秩序。將物權法第106條第一款作如下解釋:
1.權利人得行使承認權使物權移轉,并得直接向買受人要求支付價款。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應賦予權利人決定物權是否轉移的權利,權利人在綜合利弊認為無權處分人的處分行為對自己并無不利相反是有利時,權利人可以承認物權移轉的效力。此時,盡管權利人并不是合同當事人沒有向買受人要求支付價款的權利,考慮到買受人的惡意(出賣人是否是善意再所不問)法律賦予權利人直接向買受人請求支付合理的價款的權利。這樣有兩個優點:⑴減少權利行使的環節,使權利更易實現;⑵防止出賣人在沒有支付能力有怠于行使請求權使權利人受到不應有的損失。當然權利人可以不行使向買受人主張支付價款的權利而仍向無權處分人主張其侵權責任。
2.真正權利人得直接取回物(還未交付的物權自然未移轉)。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物的價值在于紀念意義,因此,法律應賦予毫無過錯的權利人取回物的權利,同時也體現法律對無權處分人和惡意買受人的否定。
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的核心問題是要解決合同效力與物權移轉效力的問題。不論是大陸法系采物權行為主義、債權行為主義國家還是英美國家、國際法律文件都毫無例外的采納合同有效。在這點上我國承認合同有效并不違反我國現有的立法例,也是為了避免出現無權處分問題上出現我國與國際慣例的不協調,以至阻礙我國融人世界的步伐。在對待無權處分中物權移轉效力的問題上區分買受人的善意與惡意分別規定了善意第三人的權利與真正權利人的權利,將選擇權利交于無過錯的一方。
參考文獻:
[1]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程嘯.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5.
[3]王澤鑒.民法物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李仁玉.合同效力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