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駒翔
[摘要]任何文化都是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關東文化也是如此。由歷史地理學視野分析東北的自然地理特點和多民族的歷史變遷與關內漢民族的互動。探討關東文化的形成過程。小說和電視劇《闖關東》沒有真實地反映歷史上的“闖關東”,對討論和理解關東文化有嚴重誤導。
[關鍵詞]地域文化;歷史文化;移民;“闖關東”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005-03
任何文化都誕生在具體的地理環境中,由此可以說文化都是地域文化;任何文化都是有主體的,文化的主體都有自己的歷史。由此可以說文化都是歷史文化,因此我們理解和討論文化時歷史地理學的視野不可缺少。縱觀世界重要的文化現象都是這樣,我們中華文化也都不無地域的與歷史的特征,關東文化也如此。關東文化正是在它的地域與歷史中演繹著并顯示出它的生命力和文化精神。
一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的地勢地貌和氣候差異極大,這種差異也影響到生活繁衍在不同地域的人民在民俗、民風和性格上也有種種差異和鮮明的特點。
東北三省自然地理的突出特點,就是山水相聯,渾然一體,從全區看地勢,三大山系布列三方:黑龍江省內西北部為大興安嶺山地,呈北南走向;西鄰蒙古草原,南邊續接燕山山脈。吉林省境內長白山地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與大興安嶺山地相對應,延續到遼寧省的遼東半島,為千山山脈。在大興安嶺與長白山之間,其北端山地群為小興安嶺山地,自伊勒呼里山向東延伸直抵松花江畔,接張廣才嶺、完達山、老爺嶺。又與長白山系相銜接。在三大山系的環抱中,自北至南,直到遼寧省的遼河人海處,是一廣闊的平川地帶,即著名的東北平原,其北稱為松嫩平原,其南為松遼平原,東北地區的最南端是遼東半島,向西延伸綏中縣、興城,一邊環渤海,另一邊即為半島東側,是黃海。東北整個地勢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東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可謂是山水相依,貫通無阻,渾然一體。其獨特之處,就在于三面為山水環繞。中間貫穿南北的東北太平原,三省的西部,特別是自吉林以下,至遼寧省,又與內蒙古遼闊的草原相聯,地勢更為開闊。這樣,就造成了聚居于山林、草原的漁獵或游牧民族,向中間地帶的平原、農耕區聚攏之勢。從遙遠北方的黑龍江直趨南下,或經蒙古草原或經東北大平原進入遼河以西至山海關這條通道,進入華北而可達于任何地方,東北南端臨海,直通山東。總觀東北整個地勢,可見其呈開放狀態的明顯特點,它與關內從陸路及海上都緊密銜接,如臂指相連,交通極為便利,成為東北地理的一個大優勢。
東北地區如此的地勢,從北到南,從東至西,沒有山川阻斷,特別是東北大平原,更一無遮攔,這種開放型的地理態勢為各民族自由出入,開展經濟與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因而促進了地域性經濟與文化“共同體”的形成。這樣的地理優勢,也促使中國歷史上的鮮卑、蒙古、契丹、女真、滿族等民族不僅能興起于東北,而且可以向河北或更深遠地區長驅直進,進入黃河流域,甚至領有全國。
地理環境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發展有非常明顯的強大的制約作用,試比較我國的西南、西北等地區的地理條件,那里或叢山林立,險峻不一,惡水阻攔,并與叢山交織,或遠距中原,更有沙漠阻隔,使這些地區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封閉并且不便與內地的聯系。東北的地理風貌有助于東北的多民族在歷史的發展中成為一個政治與文化的統一體,使三省呈“連體”結構,并成為區域共同體。在經濟上,數年來東北地區一直是農耕、畜牧、漁獵三種經濟形態并存,其間也有半農半漁獵、半農半牧的過渡經濟,呈現出經濟生活的多樣化。相互補充、相互依存著發展。
東北地理環境多樣而不單一,雖山水相連,但非窮山惡水,特別是并不阻攔交通,大片平川草原極有利于放牧,冬季雖漫長,但結冰也成坦途便于運輸。這使東北地區各民族的生活很活躍,遷入遷出常見,由此帶動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遷。縱觀歷史,東北地區是很活躍、變革顯著的地區。東北地域雖邊遠和高寒,但并非是長期荒蠻之地。
二
譚其驤先生曾對他的一個學生說:搞文化地理,首先要把各地的民族變遷弄清楚,這是研究中國文化地理的最重要的問題。這話對我們討論關東文化也同樣至關重要,“關東文化”是與“關東”文化地理緊密相關的地理文化,也要有文化地理的視角,要關注這一地理環境中的民族變遷。如前所述,東北的山水地理環境呈現出開放和包容態勢,自古居于白山黑水間的各民族也多有寬廣的胸懷。女真族是東北的古老民族,秦以前至秦代、兩漢、南北朝、隋唐都有關于女真族的歷史記錄,雖然那些時代并不稱“女真”。女真之名始見于五代。廣泛使用于遼代之后,女真族于12世紀初在東北崛起,在之后的征戰中統一東北,并在1115年建立金王朝,其北界從貝加爾湖東部的巴爾古津河流域,經外興安嶺,直到鄂霍次克海;東北達庫頁島;東臨日本海;東南以鴨綠江下游與高麗為界。在如此廣闊的領土上,金王朝設“路”建制實行行政管理,分設上京路,成平路、東京路、北京路。克東縣城西北15里烏裕爾河南岸的金城鄉古城村古城即為上京路轄下的一處行政建制中心。1956年在該地出土的漢字陰文篆書“蒲峪路”銅印為該城的實物見證。女真族在東北建立金王朝之后,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吸收和融合著其他諸民族的文化,甚至出現漢化大趨勢,金世宗完顏雍雖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但并未收效,值得注意的是金代實行移民實內政策,把大批漢人遷徙到東北,這既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也由于各民族長期共處,互相學習,推動了東北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在金王朝統治東北期間,蒙古族漸漸發展強盛起來,經過成吉思汗的經營,漸漸使蒙古各部統一起來,最后滅金,在1234年金亡。元朝誕生。1368年,金王朝亡,明朝建立。
15世紀初(永樂年間),明王朝在東北完成統一大業。之后,明王朝在東北適應既是邊疆又是幾個民族聚居的形勢,實行了體現出因地而異,因俗而治指導思想的統治。
明代東北地區各民族或從事游牧,或從事狩獵,或從事農耕,或間有交叉。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政府為了加強與邊陲東北的聯系和統治,重要措施是在東北地區增辟交通線,廣設驛站,使東北地區的交通線縱橫交錯,形成覆蓋東北地區的交通網絡,并與內地密切相聯,最終使東北地區成為明帝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明代多民族雜居的東北,大體上形成了以蒙古族文化為主體的,以女真族文化為主體的和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三個文化圈。這些各有民族特點又相互差異的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和相互交融中發展,呈現出明顯的融合趨勢。至此,地域特點和歷史發展使“關東文化”初具基礎。此外,在明代進入東北地區的二三十萬流入(也有估計至少有十萬以上流人),由于他們有較高的文化和在發達地區的生活閱歷和磨難,在其后的生活中(其中多有定居者)對東北地區的文化、教育和開發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做
出貢獻。成為明代之后東北文化的一個特色。到康熙初年,《黑龍江外紀》中記載齊齊哈爾已有三千余名流入。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黑龍江地區則有移民約11萬,東北地區已約有131萬。
進入16世紀后,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再次興起。明朝時,東北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其中,建州女真在1635年改族名為滿州。滿族即是以建州女真為主體發展起來的。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以他的智慧、勇敢和武力一面與明朝政權周旋,一面逐漸統一女真諸部。在這個過程中,女真社會的生產力獲得發展,人口增加,地域擴大,還形成和完善了作為社會組織形式的八旗制度。至1616年(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為“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即為清太祖高皇帝。金朝統治期間,東北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極大發展。至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入關,占領北京,明朝亡,清王朝開始對中國的統治。
清入關以后對東北地區曾實行封禁政策,但也有漢族移民進入今遼寧省,到1860年(咸豐10年)清政府迫于沙俄對東北地區步步逼進的侵略行徑,開禁放墾,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隨之又開放了吉林西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東北移民墾殖。到1904年(光緒三十年)則全部開放了東北各邊荒地。
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準黑龍江實行《沿邊招墾章程》,之后在漢口、上海、天津、煙臺、長春等地設立邊墾招待處,采取鼓勵和獎勵政策吸引移民。當然進入黑龍江的墾荒者主要是北方幾省人口,特別是以山東移民為多,他們往往單身先至,然后回原籍攜帶家小或引親朋來定居。至1911年(宣統三年)黑龍江、吉林兩省移民人口合計約為844萬。
到1912年民國時期,東北地區仍沿續清末做法實行移民政策,至1930年黑龍江移民約有288萬人口。移民仍以來自山東東南部為主,他們除進行農耕墾殖,還從事森林采伐,礦山挖掘等非農業生產。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的日偽時期,日本為增加作為其后方東北的勞動力鼓勵華北移民進入東北,自1936年到1942年有不少于300萬移民進入東北,他們多進入城市和工礦區,很少再從事農業。
可見,研究關東文化民族地理學角度的重要,它研究民族和歷史上形成的各種人們共同體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和演變的地理背景。影響各民族地理分布有若干因素,其中民族遷徙的因素對理解關東文化的形成、特點不可忽視。
清代關內人口移入東北開始于18世紀。但在此之前1644年至1661年(順治年間)清朝政府在遼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區修建柳條邊,禁止人民越過柳條邊打獵,放牧和采人參。1668年(康熙七年)下令又將關外之地列為封禁;1677年(康熙十六年)還將長白山周圍劃為禁區。但在中原遇有災害年景時,人民常蜂擁出關以避饑荒,清政府也會變通放民出關。此外。平時也有私自違禁偷入關外者;也有少量移民越過柳條邊進到邊外禁區。到1878年清政府撤銷移民禁令,可以自由移入了。這樣,在清代東北(首先是柳條邊內)人口持續增長。到清代中期東北地區移民約有130余萬。從1923年始東北有移民大規模移入。由于歷年移民,使東北人口由19世紀末的200~300萬增加到1948年的4000多萬。這些移民大多數來自河北、山東的貧苦農民,他們在山區從事采集人參、淘金和伐木,在平原則為農業墾殖。
在清代,黑龍江是中國最重要的黃金開采省份,金礦主要分布在漠河、呼瑪等地,產量最高時曾占全國黃金產量的60%。為采黃金,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開辟了一條從墨爾根(今嫩江縣)到漠河的“黃金之路”,此路地名以數字加“站”命名沿用至今,如十八站、十九站、二十站等。采金是非常艱辛和需要有堅韌精神的行業,從事采金者多有山東等移民。
清朝在267年的統治中,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最后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包括在東北阻止沙俄南侵。期間,經濟落后的邊遠地區城市得到明顯發展,一些地理位置優越的城鎮得到穩定成長,成為各地的政治或經濟的中心城市,如東北的遼陽、大連、吉林、渾江、齊齊哈爾等地。東北為滿族發祥地,所以清朝政府很重視對東北地區特別是遼寧地區的開發。1653(順治十年),清政府頒布《遼東招民開墾例》,致使前來漢人漸多,遼河流域沿交通線一帶成為居民密集地區。康熙時清政府在遼河流域廣大地區設置了奉天、錦州、遼陽、金州等十余府州縣治。在遼河以北,也形成了寧古塔(今寧安),吉林烏拉(今吉林)、齊齊哈爾、墨爾根(今嫩江)、伯都訥(今扶余)、琿春、依蘭等“邊外七鎮”。
清朝晚期184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自此準許英國人得中國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得以“貿易通商無礙”。以此為先例,之后除這最早的五口岸之外,又有沿長江和沿海幾十處成為口岸;在東北奉天(今沈陽)、安東、遼陽、長春、吉林、哈爾濱、齊齊哈爾、璦琿、琿春等也為口岸。
三
從以上關于東北地區的歷史敘述中,從移民情況的敘述中,從歷史地理的演變的敘述中,我們看到至清朝中晚期和民國初期,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已有相當發展,已經形成了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圈,也即今日我們所說的關東文化。
著名的中國文化史學家錢穆先生。在學術生涯中致力于從歷史上彰顯中國文化精神,同時也不忽略中國文化精神與地域的關系,他說:“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自古迄今,山東人比較上最有做中國標準人的資格。”也有學者認為:“從嚴格的性格學上看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和山東人性格的關系”。“這是中國的一個核心問題”。在關東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山東移民帶來的齊魯文化以及與其相關的山東人的粗獷、豪放、剛烈、節儉、好客、勤勞、坦直、忠信、孝義性格,對關東文化都起了積極的重要作用。這又使我們想到著名歷史學家、理論家許倬云先生在他的重要歷史著作《萬古江河》中認為:“中國文化的特點,不是以其優秀的文明去啟發與同化四鄰,中國文化真正值得引以為榮處,乃在于有容納之量與消化之功。”許先生此語對我們理解中華文化內在的變遷、發展也極有啟發。縱觀歷史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東北地區也特別有對其他地區文化的“容納之量與消化之功”。這種文化上的認同,對形成有特色的東北“關東文化”有重要意義。但關東文化畢竟不是移民文化,關東文化就是由多民族在歷史的發展、變遷中,在關東大地上演繹出來的關東中華文化。
行文至此,我們不能不說到暢銷小說《闖關東》和熱播并得獎的電視劇連續《闖關東》。
一位山東膠縣1928年東北移民的第二代,在2008年這樣記述了父輩到大連的情況:“父母帶著子女是乘船渡海來到大連……。當時,大連地區集聚了無數走海路的闖關東者,幾乎到處可以聽到操山東話的逃荒者,其中不乏膠東口音的家鄉人。在大連一帶,憑借鄉音,沒有活路的窮人有時也許遇到活路。獲獎電視劇《闖關東》反映了上述歷史的背
景,引起‘闖關東者及后人的共鳴,不過,屏幕上難以掩蓋的粉脂氣,特別是難以再現的歷史場景,不會讓闖關東者及其后人們認同。”這段話很值得重視,它除了極概括準確的描述了由海路到東北的移民情況。更重要的是指出《闖關東》連續劇只是它所反映的“歷史的背景”引起人們的共鳴,也就是說它引起了歷史回憶,但人們卻不能認同該電視劇的“粉脂氣”和“難以再現的歷史場景”。從本文前述東北地區的歷史變遷和地理環境中,以及山東移民的實際移民情況中,電視劇《闖關東》中的人物、情節多不真實。作為一部小說或電視劇,《闖關東》編排了一個系列的很動人的故事,人物也很鮮活,因此作為文藝作品是很成功的,有了讀者和收視率。但是,也正因為這種成功,無形之中卻使相當多的人也就直接地把當年山東移民的生活理解為就是電視劇或小說里描寫的那樣了。這樣,成功的電視劇和小說卻造成了對歷史的嚴重歪曲。這是今天我們討論關東文化時不能不指出的。若稍加注意或比照歷史事實,小說和電視劇中無論是人物,無論是情節,或是事件,或是過程,就發現有許多不真實和“不可能”,其細節在此不贅述了。所以小說《闖關東》只能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的小說來讀,電視劇《闖關東》也只能作為一種形象藝術來欣賞。當然作者并沒有強迫人們把它們作為歷史教科書來對待,但是,必須說的是,它們是借助那段真實的歷史背景,以歷史真實面貌出現的,這才使人們嚴重地誤以為當初的山東移民過程和他們到東北的生活就是那樣,這正是癥結所在。
此外,關于“闖關東”一詞作何解釋呢?特別是“闖關東”之“闖”是何意呢?我們已經知道。清朝政府也好,民國政府也好,都沒有永久不變的設關卡絕對不準關內移民進入東北(設關口是對移民的一種管理),因此移民無須為出關而去“闖”關卡;關外原居民眾也沒有排斥或不準關內移民移居東北。如此看來,從東北移民史上考察,所謂“闖”是指關外移民的漫長旅途充滿艱辛和危險,到東北之后為了生存和立足仍然充滿困難,靠“闖”的精神為自己的生存而“闖”出生存空間。這么說來,“闖關東”一詞也不可泛化和不恰當的使用,但“闖關東”已約定俗成,成為習慣用語,我們也就在此意義上使用了,不宜作其他引伸,特別是應該糾正它對討論和理解關東文化已經產生的誤導。
責任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