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譚來興
[摘要]實施跨越式的發展戰略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選擇和客觀現實的需要,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學習創新和自主創新結合起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抓住機遇、實現跨越發展。
[關鍵詞]跨越式發展;工業化;現代化;科學發展觀;創新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027-03
一
跨越式發展,指的是落后國家和地區在特定條件下,為快速縮小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差距,直接借鑒和吸收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通過不平衡推進和超常規增長,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整體躍升的一種發展方式和發展過程。
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艱巨、復雜的歷史任務。我們不僅遇到了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且面臨著它們所未曾面臨的嚴重問題:一是基礎差,二是任務重。這二者緊緊地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難題。要化解這一歷史難題,就必須實施跨越式的發展戰略。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選擇和客觀現實的需要。追求經濟發展和民族振興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科技革命特別是高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的今天,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日益加速,給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使其面臨難得的機遇。中國完全可以借世界經濟結構重組調整之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學習創新和自主創新結合起來,實現跨越式發展,以縮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在經過一段時間后超過某些發達國家。不如此,則會落后得越來越遠。而落后必然要挨打j因此,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成為必然,而且是唯一的選擇。
二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于19世紀中后期,然而經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時至1949年,工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僅占18.9%,農業卻占到國民經濟的52.5%。商品經濟未得到充分發展,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程度相當低,中國仍然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每個農戶基本上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單位,用簡單的生產工具耕耘著數畝農田,年復一年地重復著簡單再生產,對現代技術裝備、生物技術工程根本沒有任何追求,更談不上形成規模化的經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在如此薄弱的物質條件之下啟動的。毛澤東曾十分形象地稱之為“一窮二白”。毛澤東針對當時的實際情況,在吸取中國落后挨打的歷史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打破常規發展模式的跨越式發展戰略。“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取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自此,中國開始努力建設工業化體系。
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工業化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我國已經從落后的農業大國轉變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已經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把我們所取得的成就與國際上最重要標準相比較,就會發現我國現代化的主體部分——工業化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完成。這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城市化水平低,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分別占59%和62%左右;就業結構同工業化國家相比明顯不合理,大多數勞動力集中在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層次不合理,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技術水平落后。一直停留在一般(勞動密集型為主)加工工業為重心的時期,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在企業規模方面,我國獨立核算企業、國有企業、一定規模以上的非國有企業的平均生產規模都很小,化學工業、石油加工工業、鋼鐵工業的平均規模的國際差距更為突出。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平均生產規模只有世界500強的6.5%,平均的營業收入只有500強的5.3%;在工業效率方面,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率,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較也有較大的差距,大致相當于工業現代化國家的10%~20%左右。可見,實現工業化仍然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
然而,就在中國還要為完成繁重的工業化任務而努力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早已置身于一個日益走向信息化的世界。20世紀80年代,信息化的浪潮首先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興起,并迅速成為全球發展的主題。從歷史的邏輯關系來講,信息化是工業化之后的產物。是工業化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信息化并非只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經濟、社會形態。工業化和信息化是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在這一意義上,兩者之間客觀上具有某種排斥性。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那么在裝備、人員、資金配置上存在對有限資源的爭奪,在技術系統及其運用存在各自“鎖定”,在組織、管理、企業文化等方面存在沖突等等。當然,工業化與信息化之間,也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系。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信息產業的發展,都是以工業化的成果為基礎的。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物質基礎,又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應用要求,信息化是通過工業化發展而不斷深化和加速的。同時,信息化賦予工業化以新的內容和現代化意義。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發展具有運用性強、滲透面廣、影響程度大的特點,它對傳統產業部門進行深度的改造,從而使傳統產業的結構、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等得到全面提升。工業化和信息化并存的現實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決定了我們既不能走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老路,也不能“跨越”工業化而去搞信息化,而必須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化”并舉、“兩條腿走路”。這樣,我們現階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面臨著必須同時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面對著如此沉重的歷史難題,中國將何以應對?顯然,消極觀望、無所作為,是極其錯誤。它只能使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形成新的“數字鴻溝”。而跟在發達國家后面亦步亦趨地爬行,也是沒有出路的。如果從英國的工業革命算起,西方的現代化道路走了幾百年。如果我們重復西方的思路,按部就班,不僅短時間內無法望其項背,而且會重蹈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失誤。比如工業化的副產品:污染、能源浪費等。這樣,我們也將永遠無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物質財富上的差距。因此。對于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而言,其現代化建設必須打破常規,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三
跨越式發展是就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時速所做出的戰略規定。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之所以可能,在于以信息化為核心的世界“新技術革命”確實給我國加快現代化的進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這個機遇表現為我國可能用比早發國家更少、更短的時間來走完現代化的征程。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但我們可以
利用“后發國的優勢”,走得比別人更快一些。
第一,當前現代化的先行國基本上處于“產業空心化”。即產業向全球階梯式轉移的過程中。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其本土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把傳統產業轉移到各種費用相對低廉的發展中國家。這種“產業空心化”的現象,有人曾形象地稱之為產業傳遞的“雁形發展”。這種現象在亞洲經濟發展中表現得最為典型,即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將其成熟的產業傳遞給“亞洲四小龍”,然后再由“亞洲四小龍”傳遞給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對我國來說,這些“傳遞”來的很大一部分產業,仍然是需要大力發展的主導產業,如汽車制造業以及各種加工工業等。這就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十分寶貴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相應的管理經驗,從而為加快國內工業化步伐提供了契機。
第二,信息化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工業、農業及其他傳統產業的面貌。借“信息化”到來之機會,我國就有可能吸收不斷涌現的信息技術,從而在嶄新的基礎上建立或改造我國的傳統產業。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產業的高成長性、高關聯性和高滲透性來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及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的過程。實現主導產業群的更迭,催生出一批“新產業”。這也無疑將大大縮短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第三,我國人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舉世無雙的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日臻成熟的投資環境以及這一切對國外資金、技術所構成的強有力的吸引,無疑都將為我國現代化的加速發展提供可能。
第四,雖然中國工業化的起步較晚,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開始了工業化的真正進程,但是從建國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初步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形成了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從70年代末開始,由于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了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工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和高速增長,工業化進程急劇加快。五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完了其它國家10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走完的歷程。盡管目前還沒有實現完全工業化,但已經完成了許多重大的階段性任務。這些年來的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奠定了很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使之具備了在信息化浪潮中實現應有的跨越發展的條件。
第五,回顧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狀況,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都陸續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到了90年代以后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更是日漸萎縮,難以自拔。盡管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之初,就有一些西方經濟學家預言了“第三次浪潮”和“后工業化社會”的到來。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比斯特甚至提出,20世紀90年代后,“新技術革命”將促使西方發達國家取得新的更大的發展。可惜的是,這些西方學者們并不是算命先生。他們種種美妙的猜測至少在目前還沒有成為現實。“新技術革命”所推起的經濟增長浪潮并不十分高漲,局面也遠非想象中那么壯觀。由此可見,西方發達國家所推行的“新技術革命”的成果,暫時還不足以成為促使經濟強勁上升的新產業。這樣一來,我國跟蹤西方“新技術革命”成果就贏得了極其寶貴的天賜良機。跟蹤經濟往往就是跨越式經濟,而當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正處在快速、健康發展的最佳時期。只要我們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謀求科學發展,那么,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就完全可以不斷縮小,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百年“強國之夢”就會成為現實。
四
任何機遇都只是作為目標可能實現的一種催化劑或加速器。對當代中國來說,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要不要實現或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而在于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各種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既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為指導,又要借鑒世界其他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既要正視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成就和問題,又要善于借鑒其他后發國家跨越發展的經驗。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科學的跨越發展戰略,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選擇。“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吸收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要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指導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理念、新戰略,“它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既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既是重大理論問題,又是重大實踐問題”。
發展觀決定著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因此,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科學的跨越發展戰略既要求堅持經濟跨越發展的目標,又必然要求在現代化發展模式上實行根本性轉變。首先,要從傳統的單純追求經濟發展和以GDP為增長指標的片面發展模式轉移到在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追求經濟社會綜合指標為目標的科學發展模式上來;要從只重視物質財富的積累,“以物為本”的片面發展模式轉移到既重視物質財富的增加又注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模式上來。其次,要從過去那種只重視近期和當代利益追求短期化目標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和低效益為特征的掠奪式發展模式轉移到更加注重全面降低發展成本、減少發展代價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上來;要從過去那種由政府部門直接進行經濟決策的集權型發展模式轉移到由經濟、社會、法律、環保等部門和體系廣泛參與經濟決策的民主型發展模式上來。最后,要從過去那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模式轉移到更加注重大多數人共同富裕、各個地區共同發展的均衡發展模式上來;要從過去那種突出強調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擴大生產規模的發展模式轉移到更加注重通過對外開放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整個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能力的發展模式上來。只有實行這種發展模式的轉變,才能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又好又快的跨越發展。
要實現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跨越式模式的轉變,就必須抓住發展的靈魂——創新。創新有學習創新和自主創新之分。學習創新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先進的成果的基礎上有所超出的創新。也就是后發優勢的發揮。自主創新則為原創性、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這也就是創造先發優勢。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后發國家來說,必須全面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中國現代化的曲折歷程告訴我們:封閉就必然落后。鄧小平同志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首先必須全面學習借鑒包括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所有的優秀文明成果。“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同時,通過技術學習引進、自己消化吸收進而走上一條自主創新之路。從這種意義上說,要真正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就必須要把學習創新和自主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逐漸由發揮“后發優勢”為主轉到創造“先發優勢”為主的軌道上來。這樣。經過若干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成就,中國人民的強國之夢一定會實現。
責任編輯:李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