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鵬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158-01
民生,越來越受到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更應承擔起輿論引導的使命,關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務民生,著力做好民生新聞。那么,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從崛起到發展,它遇到哪些問題、過渡時期民生新聞又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并使其品質得以提升,這是本文要探討的。
一、避免新聞內容表面化“小民生”應向“大民生”轉變
在不少人的概念中,民生新聞就是與水、電、氣、垃圾等相關的生活新聞。像道路凹陷、水管爆裂、交通堵塞、斷電斷氣、老人走失、失物認領等一些瑣碎零散的事件報道;還有就是東家長、西家短的鄰里糾紛,百姓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些內容的電視節目幾乎占據了民生新聞的絕大部分。因為這些內容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因此這也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流行的“小民生”。“小民生”還能走多遠?從收視率、收視習慣以及觀眾群體的流失、關注度指數下降等數據研究來看,民生新聞在內容表面化的同時,逐漸缺乏了生命力。
新聞報道的對象是人或事,新聞事件的核心要素仍然離不開人。那么,我們應把研究對象放在民生新聞所服務的人群上。《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按照陸學藝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研究報告》一書中對我國現代社會階層所做的劃分,“民”包括了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等各階層中的絕大多數人員。民生、民情、民心、民意、民風、民俗、民權。“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有了這樣的認知,盡快實現“小民生”向“大民生”轉變,開掘民生新聞的深度便顯得尤為重要。
二、民生新聞階段性發展亟需“內涵和深度”
電視節目辦的好不好,是否受百姓歡迎,收視率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民生新聞的崛起,提升了媒體收視率。也為媒體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為了能夠贏得收視率,長期持續單一的節目內容使民生新聞生產者們忽略了媒體所擔負的真正的社會責任。有學者認為:民生新聞節目有三個發展階段;信息量階段、深度報道階段、言論階段。目前的民生新聞節目處于由信息量向深度報道過渡的階段。作為中國媒介研究行業的領導者,CTR在媒介研究方面擁有超過12年的知識經驗和多年連續測量電視受眾的數據庫。從數據分析來看,在收視方面:2003~2005年是民生新聞快速生長期,2006年略顯疲態,2007年有下滑趨勢。
舉例來說,供熱問題是長期以來老百姓關心的事情。冬季來了,居民家供熱出現問題,老百姓將熱線電話打到了新聞媒體。最初,作為新聞媒體,我們秉承“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經過多方努力,幫助居民解決了這個問題,甚至在供熱期的一段時間內,媒體推出一系列關注百姓冷暖的報道。但回頭看看,我們的節目不過是停留在每家每戶問題的解決上。民生新聞仿佛成了百姓訴苦的平臺,解決問題的途徑。當然,由于問題的發生和解決,使得收視率穩定,但也產生了惡性循環。觀眾往往會認為,媒體就是給老百姓解決問題的,我們有了困難就去媒體尋求幫助。那么,這是我們新聞媒體生產節目的終極目標嗎?我們難道是“110、12315、12369……”的集合體嗎?當然不是。為了這些接不過來、管不過來的新聞熱線,記者們忙的焦頭爛額,但最終。受眾是否受益了呢?個像化以點帶面的去解決問題,忽視的是媒體任務與責任,這也是民生新聞遭遇發展瓶頸、發展停滯不前甚至下滑的原因。還有少部分民生新聞,娛樂化氣息過重,過度包裝使得新聞略顯滑稽,也不會得以長期穩定的發展。因此,民生新聞若想良性發展。需要的是內涵與深度。
三、重視“深度”民生新聞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民生新聞的“發展思路”。民生新聞的收視率、市場份額、經濟收入、影響力、美譽度、期待值等等,已經無可置疑地說明了其主流新聞的地位。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由此引發了諸多民生問題,這也是民生新聞發展下去的命脈。在實踐中,民生新聞遭受到的批評大多來自于中產階級,這個階層在城市中迅速增長,那么今后的節目就要向他們靠攏。因此,我們要樹立“小民生”與“大民生”兼顧的新聞理念,進一步拓寬民生新聞的報道空間。還以供熱問題為例,倘若我們把相似的新聞熱線歸類,找出問題的根源,并請職能部門和律師等人員說明此類問題應如何解決,走哪些途徑,它的背景是怎樣的,相信這樣的新聞要有更深遠的意義。“背景”在深度報道中,往往是構成“淺表事實”和“深度事實”的交接界面,透過它的挖掘,可以進入更深的信息層次。而且,深度報道作為一種結構性思維,更需要我們“從立場和態度上來吸引人”,不要簡單的就事論事,不要將個別事物置于事物的整體認識結構和認識框架之下進行定位和理解。
另外,要從“民生”的角度去解讀和詮釋“國計”。運用報道的深刻性、調查性,過程性、解釋性,把關注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與關注人民群眾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結合起來,進一步擴展民生新聞的題材范圍,使民生新聞呈現多視角性、多層次性,從而獲得更大的施展空間。比如,民生新聞可以用百姓視角去解析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建交通、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等等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政策調整和動態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形式去解讀經濟社會發展大計,最終在受眾中產生“原來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和我也有關系”的結果。這樣的民生新聞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更能體現新聞宣傳“三貼近”的原則。民生新聞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平民化視角,同時作為民眾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更要注意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堅持新聞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良知,為國家發展和社會主義的建設創造出積極、穩定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