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中國5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下降1.4%,連續第4個月下降;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較上年同期下降7.2%,連續第6個月下降。盡管如此,分析普遍認為,中國5月物價指數已經出現筑底跡象,通縮風險已大幅降低。
美國彭博新聞社10日評論說,中國CPI連續4個月下降,這讓政府更容易保持低利率,并促進消費支出刺激經濟。但價格下降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可能刺激消費者支出;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壓制需求,因為人們會延緩消費,希望在未來有更好的交易機會。
美國《華爾街日報》10日評論說,中國物價指數繼續下降,說明經濟不振和需求疲軟的狀況仍在延續。但大部分分析師表示,價格下降只是去年上半年價格太高的回調,因此并不擔心中國出現通貨緊縮。同時,國際油價的飆升已經使零售價格的降幅縮小,物價未來大幅反彈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
路透社10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中國的通縮陰影正在淡出,但是通貨膨脹的危險在加大,這是更值得擔心的,中國應該準備迎接比經濟增長更快的通貨膨脹。一些研究人員預測,中國在第三季度就會出現通貨膨脹。
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預測認為,今年年底中國CPI將同比增長1%,明年CPI的平均水平應該是2.3%。而今年下半年,中國的GDP增長可達8%以上。
對宏觀數據的樂觀預期推動10日滬深股市高開高走,連續第三個交易日上漲,上證綜指更是一舉站上2800點關口,最終收于2816.25點,全天漲幅1.02%。市場分析人士預測,目前經濟環境的逐漸好轉已基本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不確定因素開始消退,預計后市仍將在震蕩中走高。▲ (張書暢)
環球時報200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