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汝祥
中國經濟本質上講,所受到的沖擊表面上是出口,背后實質上是產品競爭能力。我們要懂得一點,挑戰者比領導者更喜歡危機,任何一次經濟危機其實都是領導者落馬,挑戰者登上歷史舞臺的重大機會,正如二戰成就了美國,中東石油危機成就了日本,亞洲金融危機成就了三星一樣,這次次貸危機會不會是中國登上歷史舞臺的一個機會,關鍵在于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的競爭力是什么?企業的競爭力其實就是人的能力!過去依賴廉價的勞動力成本聚集起來的制造優勢,說明什么?說明中國人才結構的失衡。也就是說在中高端人才中,中國企業是緊缺的,而在低端的廉價勞動力卻是過剩的。
中國經濟的泡沫其實也就在這里,業績快速增長的時候,企業會如何辦?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房產泡沫、股市泡沫背后是房產與證券公司人才的平庸,而比房產與股市泡沫更大的,是全社會普遍的人才泡沫!
中國企業危機本質上是人才的危機,是人才泡沫的危機!
什么叫人才泡沫?所謂的人才泡沫是指表面上是人才濟濟,欣欣向榮,但是在面臨危機沖擊時,瞬間被擊敗得潰不成軍。所謂的人才有多少是假人才?所謂的那些高管、經理是有多少是華而不實,是因為在經濟的自然飆升時催生出來的?而不是本身具備了應有的能力構成。
所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華爾街的金融危機,讓20%的金融人士敗下陣來。而目前房地產誕生了多少百萬富翁,制造了多少所謂的高級人才?滋生了多少虛擬的職位?而這一切都將隨著泡沫的破滅而破滅。07年、08年樓市危機,多少房地產人士苦不堪言?甚至連找工作都成問題。這就是人才泡沫!
就此而言,我們一旦跳出具體的技術性原因,而從宏觀上去看,中國企業的轉型就是人才的轉型。沒有人才的轉型,業績增長方式怎么轉型?所以我們要大張旗鼓地提出這樣一個戰略型的口號,即:經濟的轉型是企業的轉型,企業的轉型是人才的轉型!而人才的轉型最大阻礙是中國大學教育體系,或者說,人才轉型的背后是中國教育體系的轉型!
從這一點我們來看大學生就業,為什么辛辛苦苦讀了那么多年書,最后卻面臨找不到工作?這難道不是中國教育體制的悲哀嗎?如果連大學生都失業,我們那些農民兄弟豈不是走投無路?
這樣我們就問: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個結果?本質上還是人的問題,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一個假現象,即:并非大學生太多過剩,而是我們的大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不能為企業創造業績,提供結果。如果每一個大學生都能給企業帶來業績,賺錢,我不相信哪家企業不愿意招大學生!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大學生不能夠為企業創造業績,帶來價值呢?是沒有工作經驗嗎?沒有工作經驗的背后又是什么?工作經驗等于業績嗎?如果工作經驗等于業績的話,那么所有人都不用讀大學了。
結論就是,不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大學的知識不能創造價值,而是他們不懂得將知識轉化為財富!當無數大學生擁擠去考公務員的時候,誰應當對此負責?
因此,在全球經濟危機中,我們的革命要從人的觀念開始,中國市場經濟最大的瓶頸,實際上是教育體系與觀念體系的瓶頸,而不是技術的瓶頸。中國為什么現在中高端人才緊缺呢?其實這個背后最大的瓶頸是我們整個社會,為考試而學習,而不是為創造價值而學習的思維!
不信我們可以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公司在招聘時都有一條,那就是很好的人際溝通技巧。當所有的公司都有這一條,那就意味著這是大部分公司對所有人的要求,但是又有多少人在這方面做努力呢?我們的大學不教,我們的家庭不教,然后變成到企業錄用你時才教,結果企業就不愿意招應屆生,而愿意招優秀的工作經驗者,結果就是社會大量的失業。
一句話:如果把學習當成一種生產過程的話,知識如果不能夠轉化為商業價值,知識就是庫存而已!而庫存不僅不是利潤,庫存反而是占有現金流的最大元兇!(摘自《經濟管理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