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巴基斯坦特約記者 周 戎
巴基斯坦和中國是“全天候”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然而目前中巴貿易之間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卻造成兩國貿易嚴重失衡。長期而言,這種失衡將給中巴戰略伙伴關系帶來隱憂。《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多位巴基斯坦經貿問題專家,得到了一些有價值的看法。
中國是巴基斯坦除阿拉伯產油國之外的第二大進口國,同時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商品尤其是日用品的提供者。長期以來,中巴貿易一直呈現出“中國出口巴基斯坦多,而巴基斯坦出口中國少”的局面,中國政府為了減少巴基斯坦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對凡購買巴基斯坦產品的中國企業進行進口補貼,然而這一做法不可能持久,對消減中巴兩國貿易的不平衡意義有限。
一些巴基斯坦經濟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產品比起歐美和日本,性價比占有絕對優勢,因此中國的玩具和家電產品在巴市場所占份額很大。此外,中國也是巴基斯坦基礎設施的最大工程承包國,同時中國移動等公司在巴基斯坦的市場占有率也很高,幾乎控制了巴基斯坦1/4的市場份額。相比之下,巴基斯坦政府希望擴大巴對中國的出口,許多棉紗和芒果等出口商,都急著要尋找中國市場,但效果并不理想,舉例講,巴基斯坦紡織業85%用于出口,然而在歐美市場卻面臨中國產品的競爭。
中巴在貿易的互補性上的缺失,令兩國出現嚴重的貿易不均衡。巴基斯坦經濟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與其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巴貿易平衡,不如將中國的資本和技術引入巴基斯坦的一些出口行業,將出口目標定在鄰國和海灣地區。如果巴基斯坦能在中國的幫助下成為以印度、伊朗、中亞和海灣市場為導向的制造業基地,將對整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影響,也將根本改變中巴貿易不均衡的尷尬局面。▲
環球時報200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