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更名為貴陽伯群中學
1946年大夏大學遷回上海時,校董會董事長孫科先生即提出,為紀念王伯群校長,在上海老校園麗娃河畔建思群堂。并函貴陽大夏中學董事會,建議將大夏中學改名為伯群中學,以紀念王伯群先生。我作為大廈中學校長,知道這個消息后更是欣喜萬分。
經董事會討論決定,于1947年元月將大夏中學遷入貴陽水口寺馬鞍山校址。正式更名為貴陽伯群中學。
此時谷正倫調任貴州省主席。何縱炎辭去董事長一職。校董會禮聘谷主席任董事長。谷主席因與伯群校長私交很深(谷主席原任伯群校長胞弟王電輪將軍麾下旅長,是生死之交)。毅然承擔董事長一職。并親臨馬鞍山校舍召開董事會,到會董事有傅啟學(教育廳長),楊秋帆,杜惕生,趙發智(此前由我提議增補)等。歐元懷校長和王伯群夫人保志寧當時因在上海故未能參加。董事會為了管好學校基金,一致推舉傅啟學廳長兼董事會秘書,并負責保管學校基金。學校的一切開支由學校會計按預算報請傅廳長審批領取。
伯群中學舉辦應屆高中畢業生畢業典禮時,谷主席蒞臨參加慶典。并與師生合影留念。對學校給予有力的支持。
伯群中學成立后,大夏大學董事會為了充實伯群中學的基礎,將原建在花溪的校舍,包括禮堂,教學樓,食堂,男女宿舍(解放后貴大建為北樓)以及百畝熟土,千余畝荒土,三座磚瓦窯,全部移交伯群中學管理使用。何應欽先生又捐贈一萬個汽油桶,董事會派人去湖南晃縣接收,變賣成現金帶回。為防物價波動貨幣貶值,又將此款購買五百兩黃金儲存。還有其它的捐款,如劉熙乙的仁岸鹽業公司的贈款等,都用同樣的方式處理。王伯群夫人保志寧還捐出王府在水口寺的三座碾房的營業收入。僅此一項,就足以維持學校的辦公費開支。這是令不少同行羨慕的。
派系紛爭離開伯群中學
當時由于國共談判破裂,國民黨撕毀了與中共達成的協議,一意孤行,單方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國民黨在貴州的各個派系以及一些中間力量,為了競選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上演了一場場鬧劇。一些人為了能選上代表,不惜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為了一己或小集團的私利,什么卑鄙的手段都用得出來。一時搞得山城烏煙瘴氣。
1948年7月,我奉貴州省教育廳正式調令,接掌省立黔西中學。于8月中旬赴任。到校后我即召集大家宣布:所有前任教職員工一律留用。隨即于9月1日開學上課。當時黔西中學校舍簡陋,沒有禮堂。集會都在操場上。我征求了全校師生的意見,決定籌款修建一個可以綜合利用的禮堂。四處去找人募捐。縣長熊志英也大力支持。很快就籌足善款并開始動工興建。同年12月,谷正倫視察畢節專區到了黔西。我也奉召談話之列。他問了黔西的教育情況后,就問我:“你為什么不愿干伯群中學?”我無言以對。谷主席接著說:“我看你還是回伯群中學的好,伯群中學是紀念王伯群校長的。你是他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就安排你在附中工作,你應該忠心地辦好伯群中學才對得起他。”剛說到此,縣長熊世英進來,我怕妨礙他們說話,就告辭了。
到了1949年5月,我回故鄉興義奔母喪后回到貴陽。即到省教育廳報到述職。剛一見面傅廳長就對我說:“下學期你仍回伯群中學工作。”然后問了問黔西中學的一些情況。我都一一作了答復。因覺不便再談其它的事而告辭了。
我回到黔西中學,將移交工作辦妥。并把高中畢業班同學送來貴陽參加全省中等學校畢業生會考。學期結束我回到了貴陽。
魂牽夢縈重返伯群中學
1949年8月貴州日報載:“黔西中學校長吳照恩另有任用,校長由毛信仰繼任。”同時我接到了伯群中學校董會的正式聘書,仍聘我為伯群中學校長。
離校經年,一旦回到魂牽夢縈的伯群中學,不勝唏噓感慨!正是,“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今又來。”
我為什么愿意回來呢?谷主席說得好,要把這所學校辦好,辦得出色,才對得起王伯群校長。以告慰他在天之靈。
此時有一批由大夏附中畢業,后又讀了大學回來的校友,如毛克昌,張以勤,鄒學英等人。還在附中時,我就對他們的學識和德行比較了解。所以相繼聘用他們擔負起學校的教職工作。
當我還沉浸在為學校未來發展所構筑的藍圖中時,時局已經發生翻天復地的變化。1949年10月,解放大軍挺進西南。11月15日,貴陽解放。此時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停課了。師生星散。大家都想在新的社會中另謀出路。部分學生去參軍。女生多參加文工團。學校只剩下我和兩名工友留守(其中一人還是啞吧,是我收留的殘疾人)。我們和貴陽其它學校一樣,都在等待著新政府的指示和安排。
1949年12月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文教廳劉君桓同志到校,讓我召集尚在本市的部分師生,向大家宣布:伯群中學并入省立貴陽高級中學(后改名為貴陽第一中學),所有教師參加省文教廳主辦的教師訓練班學習,以后再聽候安排。
后記
伯群中學連同大夏中學總共畢業了十八期畢業生。1947年秋進人伯群中學的第19期學生,后即成為貴陽一中的學生。
2006年10月,貴陽一中百年校慶,承校方熱忱邀請,作為解放初期組建成一中的五校之一伯群中學的代表,我應邀參加慶典。并榮幸地被安排在主席臺就坐。奉為貴賓。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特撰對聯一副書贈學校:
百年教澤長遠潤育良才俊秀時代號角早奏響
半紀業績輝煌集納巨川細流黔地文化更弘揚(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