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高 山 本報特約記者 張家齊 羅山愛
據美國CNN6月13日報道,6月11日,中國海軍一艘潛艇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外的公海與美國“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的拖曳聲吶意外相撞,聲吶在相撞后受損。相關報道并沒有得到中國方面的確認,不過中國軍事專家指出,在公海海域,潛艇與水面艦艇發生碰撞并不罕見,此次事故發生很可能是因為美艦沒有及時發現潛艇。
事故發生在公海海域
據馬來西亞“吉隆坡安全評論”網報道,事故發生前,“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正在參加美國與東南亞6國舉行的聯合演習,演習情節正是以南中國海的海上糾紛為背景。包括“約翰·麥凱恩”號在內的4艘美國宙斯盾艦集體參加演習,以熟悉南中國海的作戰環境。
美國方面對此次事故的報道相當低調。據CNN報道,美艦的拖曳聲吶卷入了中國潛艇螺旋槳,但美海軍方面稱這一事故“只是意外”,中國潛艇沒有蓄意挑釁。五角大樓發言人拒絕透露事故發生的具體地點,稱當時“約翰·麥凱恩”號正在公海正常航行。另據菲律賓《每日論壇報》15日報道,菲律賓國防部發表聲明稱,“約翰·麥凱恩”號參加了軍演,不久前還在菲律賓蘇比克灣補給,但是事故發生時,“美中艦艇均在菲律賓領海以外125英里處的公海”。
中國軍事專家尹卓6月1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此次事故發生前,美艦應該沒有發現潛艇。因為美艦使用拖曳聲吶的目的就是遠距離偵測潛艇。如果成功偵測,美艦會迅速收回拖曳聲吶,改用主動聲吶,并召喚反潛力量對潛艇展開機動,迫使潛艇離開。此次中國潛艇撞上美艦拖曳聲吶,說明潛艇已經非常接近,美艦沒有及時發現。
現代潛艇隱蔽性強
拖曳聲吶是一條連在艦尾上的柔性長線陣列,展開后可達上千米,通過主動發射或被動接受聲波發現潛艇。冷戰時期,美蘇海上對峙激烈,曾發生過潛艇與聲吶相撞事故。1983年10月31日,蘇聯K-324號核潛艇與美國“麥克洛伊”號護衛艦近距離遭遇,美軍護衛艦的拖曳聲吶列陣被纏繞在蘇聯潛艇螺旋槳上。當時,K-324無法航行只能浮出水面,被隨后趕來的美國海軍驅逐艦團團包圍,直到最后蘇聯“阿爾丹”號救難船趕到才算解圍,但是美軍的一段拖曳聲吶也因此被蘇聯拿去研究。
隨著大量先進靜音技術的采用,現代潛艇越來越難以被發現,潛艇與水面艦艇相撞事故也層出不窮。今年3月20日凌晨1點左右,美軍“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在霍爾木茲海峽上浮時與“新奧爾良”號兩棲登陸艦相撞,造成15名潛艇艇員受輕傷。
尹卓介紹說,中國海軍曾經受邀觀摩北約在土耳其舉行的一次反潛演習。當時,兩艘護衛艦和一艘驅逐艦組成的反潛編隊釋放出拖曳聲吶陣列,竟然沒有發現近在兩海里外的潛艇。根據演習點評,潛艇大獲全勝。這說明拖曳聲吶對潛艇的探測能力是有限的。
美軍從未放松反潛戰
此次事故的主角“約翰·麥凱恩”號是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是美國水面艦隊主流艦艇,配備反潛直升機,主要依靠艦殼聲吶、球鼻艏聲吶進行中近程搜潛反潛作戰,并在執行特殊任務時加裝拖曳陣聲吶。此次演習中“約翰·麥凱恩”號加裝了拖曳聲吶,說明正在進行反潛演習。
美國海軍認為,未來戰爭中,對手將部署噪聲較小的柴電潛艇,阻止美軍進入重要的沿海地區。為應付這些“寂靜殺手”,美海軍從未放松反潛戰力建設,并于2006年成立新的反潛戰司令部,其戰略核心是通過部署在全球沿海戰略地區的小型傳感器網絡,及時得到關于敵方潛艇部署位置的準確情報,幫助美國海軍戰時搶占先機。中國海軍少將張召忠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美軍經常針對中國潛艇進行圍堵演習,對中國潛艇的噪聲特性等非常了解。▲
環球時報200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