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璐
都說西藥見效快,中藥更安全。很多人相信“中藥無毒無副作用”,吃中藥的時候往往自己拿主意,這可不是什么好做法。吃中藥也是有講究的。一方面,中醫也講“是藥三分毒”,中藥吃的不對,一樣會產生毒副作用。而且,吃中藥還有一個重要部分被我們忽略了,那就是中藥的“忌口”問題。
補藥不能隨便吃
No.1不能亂吃之地黃丸
安安這半年一直不舒服,總覺得腰酸背痛,兩腿沒勁,還經常手腳冰涼。鄰居王姐指點她,“你這是腎虛,吃點六味地黃丸補補就好了。我爸爸一直在吃六味地黃丸補腎,效果挺好的。我現在給孩子他爸也吃上了。”安安吃了一段時間,好像沒什么效果。同事李霞說,“六味地黃丸不是給男的吃的嗎?女人吃當然沒效果啦?”六味地黃丸還有男女之分嗎?究竟要怎么吃才有效呢?
專家揭秘:
六味地黃丸雖然是補腎良藥,但也不能亂吃,藥不對癥吃了也沒用。
六味地黃丸是中醫補益劑中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子。用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三種補益作用的藥來滋養肝、脾、腎,再用澤瀉、茯苓、丹皮等泄瀉藥物瀉去濕濁邪氣。主要用于補養因為腎陰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癥狀。
這并不表示六味地黃丸人人適用。六味地黃丸方中組成藥物以滋潤為主,吃的時間太長或者吃過量,容易導致脾胃不調。而脾胃不調影響食欲,再吃生冷,油膩食物就會因濕邪困擾加重脾虛,就會發生腹瀉。
中醫認為“肥人多濕,濕則困脾。”體型偏胖的人最好不要隨便服用六味地黃丸,會加重脾虛而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皮膚濕疹等疾病。
妙用不同:
中醫的腎虛有陰陽之分。腎虛可分為腎陰虛腎陽虛腎氣不固、腎陰不足等證型。只憑腰膝酸軟這一種癥狀并不能判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且,即使是腎虛,補法也大不相同。針對不同原因,要使用不同的地黃丸。
●治肝腎陰虛用知柏地黃丸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潤燥,滋陰降火。
適應癥:容易燥熱,便秘,女性潮熱,容易心煩、上火,經常燥咳等適宜使用。
濕熱腹瀉,黃疸,女性白帶多、以及經常患腳氣濕疹等皮膚病。
獨特作用是治療肝腎陰虛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軟,還可以用于尿路感染的輔助治療,如膀胱炎腎盂腎炎、尿道炎等引起的血尿。
●治腎陽虛用桂附地黃丸
功效:溫補腎陽、陰陽雙治
適應癥:腎陽虛所致的四肢冰冷腹痛大便稀溏以及女性不孕癥等。
特別注意:口干舌燥,煩煤氣急,便干尿黃癥狀的糖尿病、慢性腎炎、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不能用桂附地黃丸。而且桂附地黃丸不能和治療外感風寒的清熱藥物一起服用。
●治肝陰虛用杞菊地黃丸
功效:滋養肝腎,補精,清肝、明目
適應癥:肝腎陰虛原因的眩暈耳鳴、視物模糊,眼目干澀疼痛等癥狀適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治肺腎陰虛用麥味地黃丸
功效:養陰生津,斂肺澀精
適應癥:用于肺腎陰虛原因的肺結核、哮喘等疾病。
●治氣血不足用歸芍地黃丸
功效:填精養血,養肝
適應癥:女性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崩漏帶下等癥狀療效顯著。
No.2不能亂吃之烏雞白鳳丸
女人對烏雞白鳳丸都不陌生。我們的祖母甚至曾祖母都用它來調經。到現在我們白帶多了、月經不調了、痛經了都會買個幾盒來調理。有人說每天吃兩丸烏雞白鳳丸,調理氣血,能養顏美容。就算起不到多大效果,反正中藥沒有副作用。
專家揭秘:
烏雞白鳳丸出自古書《濟陰綱目》,用黃芪,人參補氣;用鹿角膠,鹿角霜補肝腎;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養血:丹參、牡蠣、別甲用于活血散結、滋陰安神;銀柴胡,別甲清虛熱;天冬滋陰的,山藥、芡實補脾、去濕,回腎及止帶,制香附則是理氣用。
功效:陰陽雙補,補氣,養血,調經,止帶
適應癥:氣血虧虛引起的身體虛弱、食欲減退,經常身體倦怠,氣短、痛經,崩漏帶下以及產后血虛。
妙用不同:
烏雞白鳳丸在治療女性氣血虧虛原因的相關疾病方面有效,但是它的特點是陰陽雙補,針對性不夠強,因此治療單純原因的婦科問題用烏雞白鳳丸效果反而不好。
●治氣虛用補中益氣丸
功效:補中益氣
適應癥:單純氣虛原因的月經不調,帶下癥狀。還可以用于脾胃虛弱,身體乏力,腹脹以及子宮脫垂等疾病的治療。
●治血熱用兩地湯
功效:養陰清熱
適應癥:月經不調,帶下癥狀。以及經期提前,行經量少且黏稠,經常感覺手心腳心發熱。
●治肝熱用丹梔逍遙丸
功效:疏肝健脾,和血調經。
適應癥:月經不調,小腹脹痛,容易煩躁,經常口干體燥,頭痛、眼澀。
“中西合璧”的加減法
西藥敏銳,中藥廣博,在“混搭”成為流行趨勢之前,中西醫混搭已經是廣受歡迎的治病方式了。治病的“中西合壁”也不是簡單的事情。簡單的中藥加西藥的吃法,可能好得更快,但也可能互相抵消,甚至增加藥物副作用。所以,在“混搭”之前,先做點功課吧。
專家說法:
●“郎才女貌”是加法
某些時候中藥和西藥連用,藥效會加倍。比如因感染細菌導致的腹瀉,吃點黃連素,再加點消炎藥,效果會更好。病毒性感冒,喝點小柴胡顆粒,再加點解熱鎮痛藥,發燒、頭痛的癥狀會很快就過去。
●“驢唇馬嘴”是減法
當中藥和西藥配伍不恰當的時候,會使得藥物副作用大大增加,療效反而下降。使用抗菌藥物氯霉素時,如果再用利膽的蛇膽川貝液、藿膽丸等中藥,藥效會大大降低。而服用的中藥和西藥之間的副作用疊加,危險更大,比方說,感冒了頭痛,咳嗽、咽喉腫痛,適合吃桑菊感冒片,如果同時還在服用安眠藥就很危險,因為桑菊感冒片有抑制呼吸的副作用,再吃安眠藥會加重,
●中西“混搭”有方法
中藥和西藥有的秉性不合,有的卻意氣相投能互補,如何混搭還得請醫生指點。中西合壁要看清藥品說明書。副作用相同的中藥和西藥一起用,副作用會加倍。錯開副作用也就相當于降低了藥物反應。
中西藥不要同時服。即使沒有明顯的配伍禁忌,也要分開服用。一般根據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和配伍禁忌安排,中藥要在飯前服用,西藥飯后服。
“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
“吃藥不忌嘴,跑斷醫生腿”,那是因為過去人們看病是請醫生到家里來看的,現在吃藥不忌嘴,累的可是我們自己的腿了。
專家說法:
清代醫學名家章杏云所著《調疾飲食辨》一書中說,“病人飲食,籍以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說的就是中醫的“忌口”問題,意思是說服藥期間吃的食物是需要挑選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蔬菜、瓜果、蛋、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都有影響。
中藥忌口說明書
我們知道的最常見的食物禁忌是“忌食生冷、辛辣”,當然中藥的“忌口”遠不止這些。
吃中藥不能喝濃茶。茶葉里還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而減低療效。
服中藥宜忌生、冷、油膩。因為生、冷食物刺激胃腸,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涼血藥不能吃辣椒。辣椒能使藥效降低,使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治療熱性病癥往往需要服用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炎的藥物,更不宜吃辣椒,
解表藥與滋補藥不能同服。解表藥用于治療外感性疾病,不能與滋補藥同服。喝感冒沖劑羚翹解毒丸等中成藥時,不能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歸芍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十全大補丸等滋補類藥物。
健脾藥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黏膜充血。服用治療消化道疾病的中藥最好不要吃大蒜。會影響藥物的吸收而使藥物失效。
服中藥時不宜吃蘿卜。因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卜會降低補藥的效果使其失去補益的作用而達不到治療目的。理氣化痰的中藥例外。
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
清內熱中藥不宜吃熱性食物。如蔥大蒜、胡椒、羊肉、狗肉等。
苦味健胃藥忌蜂蜜大棗,甘草等甜味食物。因為蜂蜜,大棗等食物的甜昧可掩蓋苦味,從而減少龍膽酊等苦味藥對味覺神經末梢的刺激,降低其健胃的作用。
發汗藥忌食醋和生冷食物。醋和生冷食物有收斂作用,服發汗藥物時食用這些食物,就會與藥效相抵,使藥物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