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濤 阮榮平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將對發展現代農業和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根據1996年和2006年兩次農業普查結果分析,目前農村勞動力資源仍然相當豐富,就業比重高,但充分就業水平不高,仍有近7%的農民失業。部分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1996—2006年的10年期間農村勞動力減少8000萬人左右。男性勞動力仍是農村勞動力的主體,實際農村勞動力比名義農村勞動力的女性比例高,實際農村勞動力的女性化程度逐漸上升。農村勞動力以青壯年人員為主,實際農村勞動力年齡更大,農村勞動力呈現老齡化趨勢。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基本不超過初中,10年期間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提高近1年。種植業仍然是農村勞動力從事的主要行業,農村勞動力的工業化傾向日益增強。農村勞動力來源基本分布在本村,戶籍不在本村的勞動力以外省戶籍者最多。自耕農仍然是農村勞動力的主體,務工者成為重要就業群體,雇工經營者已初露端倪。東部地區比其它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
從農業勞動力的特征及其變化來看,農業勞動力總體呈女性化特征,10年來女性化程度進一步上升;年齡高于農村非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趨勢更加顯現;文化程度基本上在初中以下,10年間呈上升趨勢;從業時間平均超過半年,但出現減少苗頭;西部地區農業勞動力最多,10年期間農業勞動力出現向西部和東北地區集中趨勢;農作物種植業依然是農業勞動力從事的主要行業,但農業勞動力兼營非農行業的趨勢大大增強。從非農業勞動力的特征及其變化來看,非農業勞動力以男性為主,男性化趨勢加強;比較年輕,但年齡呈上升趨勢;受教育程度較高,并呈上升趨勢;從業時間平均在半年以上,長期保持基本穩定;主要從事工業、建筑業和批零貿易餐飲業,從事非農行業的建筑業比例10年中明顯上升。
從農村外出勞動力的特征及其變化來看,外出勞動力已超過1.3億人,10年間增加了6000多萬人,出現精英化趨勢。外出勞動力總體呈現男性化特征,但男女性別比差距縮小;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但平均年齡上升;受教育程度較高,并不斷提升;主要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搞工業的比重顯著上升而交通運輸業的比重明顯下降,從事服務行業的環境相對工業而言有所惡化;主要流向省外,并呈增強趨勢;絕大部分在外從業時間都超過半年,其中60%以上幾乎全年在外工作;中部地區外出勞動力最多,10年期間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外出勞動力比例呈上升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進入下行區間,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難度越來越大。在切實執行好已出臺的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和抓好農民工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建議:
一是研究建立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的社保資金省際流轉補償機制。跨省流動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是一種全國性的公共產品,在目前的財稅體制下,輸入地政府沒有為中央政府提供外省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動力,只能由中央政府逐步設計政策安排來解決此問題。為此,中央財政的新增資金可按照各地常住人口設立地方社會保障資金補助科目。只要外出農民工及其家屬長期(如7年左右)遷入輸入地,由輸入地政府提供養老、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障服務,中央財政將輸出地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補助資金劃入輸入地賬戶。此外,可探索建立長期舉家外出農民工徹底流轉土地后,將部分流轉資金劃入中央社會保障補助資金收入范疇。徹底解決外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最終目標,則要靠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不論人口怎樣遷徙和勞動力如何流動,憑一個社會保障賬號就能在全國各地自由獲取社會保障服務。
二是切實改善外出農民工從事服務業的就業環境。目前不少城鎮仍在實施各種顯性或隱性限制進城農民工從事服務行業的政策措施,既不利于當前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又容易導致不愿回鄉就業的第二代農民工影響所在城鎮的社會穩定。為此,一要進一步清理各種抑制農民工從事服務行業的政策規定。從政府和農民工的兩種視角開展調研,摸清妨礙農民工搞服務行業的各種政策安排和具體措施,特別是各種歧視性門檻規定和管理收費,逐步取消針對進城農民工的限制性措施,減免各種管理費用,降低農民工從事服務行業的成本。二要加強進城農民工從事新興服務行業的技能培訓。目前進城農民工特別是第二代農民工已不滿足于僅僅從事環境差、耗體力、低技能等行業。然而,不少地方的農民工培訓往往注重工業、建筑業以及傳統服務業的技能培訓,對農民工從事新興服務業的扶持力度不夠。為此,要圍繞家政服務業、計算機服務業、倉儲業、體育業、娛樂業、保健業等新興服務行業,加大農民工培訓券發放等補貼力度,實施技術等級資格認證,引導農民工不斷掌握更高技能的新興服務業技能,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