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陳小丫 本報記者 劉 揚
雖然遭到世界的廣泛批評,但在金融危機之際,貿易保護主義之風仍然有愈刮愈烈之勢。15日,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爆料稱,在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即將公布的一項年度預算案中,將強制政府采購優先選擇本地企業產品,禁止“中國制造”,以保護本土就業。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很大爭議,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也對此提出批評,有的地方官員更是以“偏執狂式的愛國主義”對這一政策予以抨擊。
據《每日電訊報》報道,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的這項舉措意味著價值約40億澳元(1澳元約合5.47元人民幣)的政府采購項目將不再從中國購買。根據該預算案,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及國有部門在購買文具、制服、汽車和火車車廂以及進行公共設施建設時,必須優先考慮澳大利亞本土企業;為使本地企業在項目競標中相對于海外企業更具競爭力,政府公開招標項目將給予本地企業20%的折扣優惠。在強制政府采購優先本地企業產品之外,該預算案還將降低享受現有自由貿易協定的企業標準。
新南威爾士州是澳大利亞經濟大州。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數字顯示,2007至2008財政年度該州進口額占澳大利亞全國進口額的38%,出口占17%。2008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該州經濟急劇下滑,財政赤字嚴重,失業率升至6.4%,“引領”全國,來自工會的巨大壓力讓州政府如坐針氈。
盡管這項政策并沒有明確說明禁止政府和其他國有部門從中國采購,不過澳大利亞輿論還是普遍將此舉與禁止“中國制造”聯系在一起。因為根據澳統計局數字,中國是新南威爾士州最主要的進口來源國,2008年該州從中國進口貿易額達到151億澳元。《每日電訊報》直言,此舉擺明了是要禁止中國產品的進口。新南威爾士州州長內森·里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急于撇清與中國的關系,他表示,此舉并不針對中國和其他任何國家,只是為了在困難時期保護澳大利亞的就業。
消息披露后,在澳大利亞引起激烈爭論。除了當地工會組織對此拍手叫好,澳大利亞媒體和聯邦政府大都一致表示譴責。《每日電訊報》評論說,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將會引來國際爭議,并與聯邦政府致力于發展澳中雙邊關系的政策背道而馳。澳大利亞外交部長史蒂芬·史密斯在接受天空新聞頻道采訪時表示,地方政府的采購政策要符合澳大利亞對世界貿易組織做出的承諾,澳大利亞不應該向貿易保護主義低頭,聯邦政府不支持禁止“中國制造”的行為,也不支持針對任何國家的貿易歧視。
《西澳大利亞報》15日報道說,西澳大利亞州影子財長本·懷亞特將這一政策猛批為“偏執狂式的愛國主義”,并稱它會破壞澳大利亞與中國這個最重要貿易伙伴的關系。西澳州州長巴奈特的發言人也將這一措施批評為“短視”。另外,相鄰的昆士蘭州政府也對此提出批評,昆士蘭州財政部長弗雷澤當天表示,此舉不符合國家長遠利益,并表示他們不會追隨新南威爾士州的貿易保護政策。
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副研究員高程1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的這種做法是為了緩解金融危機帶來壓力的一種短期應對方式,該州的出發點可能確實不是針對中國,而是為了救自己,但這種做法客觀上無疑會起到貿易保護的作用,會對中國相關企業造成損失。不過高程同時表示,由于不具政策性,這一做法對中國的整個行業影響有限,對兩國關系影響也不會太大,目前還不應該上升到政治層面。
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澳大利亞州政府的這一做法明顯是在排斥和打擊中國,因為目前中國還沒有簽署WTO的政府采購議定書,簽訂該協議的主要是西方國家。周世儉說,這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應該對這一行為進行輿論上的譴責,中國政府有必要與澳大利亞中央政府進行交涉,并且在必要的時候通過WTO進行起訴。▲
環球時報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