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鐵 李曉華
一、2009年工業經濟走勢判斷
2009年世界經濟衰退仍將持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GDP的年增長率(加權平均)將從2007年的3.7%降至2008年的2.6%,2009年將降至1%左右,下滑幅度遠遠高于2008年,并直到2010年才會復蘇。受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2009年我國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從而使GDP增長速度保持在8%以上的任務相當艱巨。
(一)工業增速將在上半年到達低點后緩慢回升
2009年上半年,隨著國家保增長、調結構政策特別是投資的落實和庫存的消化,工業增長將企穩回升。根據歷史經驗,二戰以來美國經濟周期收縮期的持續時間在8—16個月之間。作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本次經濟衰退期持續的時間會更長。因此,我國工業可能會呈現出“U”型而不是“V型”的走勢,即工業增長在底部可能會持續1—2年的時間,然后逐步進入下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區間。
但是很難指望工業增長速度恢復到2007年那樣高的水平。因為作為工業增長重要動力的出口需求短期內不會有明顯改善。同時,受城鄉二元結構、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方面的影響,我國居民的消費支出短期內很難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依靠政府支出推動的投資也難以持續地快速增長。因此,未來時期我國工業的增長速度將低于上一輪經濟景氣周期的水平。
(二)出口加工型產業面臨嚴峻的形勢
據世界銀行預測,全球實際進口貿易2009年將會出現自1982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而發達國家的進口增速將下降得更為明顯。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的增長對出口有很強的依賴,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從本世紀初的2%上升到8%以上,而出口額則占GDP的近40%。2005—2007年,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20%左右。雖然近幾個月來我國連續上調出口退稅率,但是很難整體扭轉出口下滑的態勢。世界銀行預測,中國加工貿易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有可能達到負的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受外需下降、出口不暢的影響,我國的紡織服裝、電子、汽車等出口加工型產業將會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
(三)重化工業的增速將有較大回升
我國目前增速下滑最快的是重化工業。為了擴大內需,保證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制訂了到2010年底投資4萬億元的計劃。據國家發改委官員透露,2009年全社會總投資將達20萬億元。建筑業帶動最大的工業部門是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等行業,都屬于重化工業部門。因此,國家主要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能夠拉動建筑業及其上游產業等增長速度下滑最快的重化工業部門的增長,從而使刺激經濟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四)消費品工業增速下降
近幾個月,我國的消費增長保持了比較穩定的態勢。200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各月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除2月受春節的影響外)。但是從變動趨勢看,我國GDP中勞動收入比重近10年來呈下降趨勢,加上養老、醫療、住房保障不到位,居民不敢消費,造成我國消費的增長一直比較乏力。同時,國內股市暴跌產生的財富減少效應、企業停產和倒閉造成的失業人數上升將進一步抑制消費的增長。此外,2008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低迷,房地產銷售大幅下滑。雖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房地產銷售、增加保障性住房供應、支持農民增收、增加補貼等方面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對消費增長的帶動比較有限。由于出口受到較大影響,大批出口導向型企業會加大國內市場的開拓力度,國內市場產品價格的下降不可避免。同時,由于國內需求在短期內很難有大幅度提高,因此那些出口占較大比重的消費品行業,如紡織服裝、消費電子等,產品銷售會出現較大困難,并導致開工不足,其增長速度下滑的可能性較大。紡織服裝、消費電子等行業增速下降的一個后果是會造成失業率的明顯上升。同時,由于這些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接近兩倍或更高,因此國家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政策對抑制失業率的上升可能難以產生較大的影響。
(五)CPI和PPI繼續回落
2008年下半年以來,消費者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均出現回落,CPI與PPI、PPI與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形成的“倒剪刀差”開始縮小,通貨膨脹的壓力已經消退。雖然工業制成品會由于“出口轉內銷”造成價格下跌,但是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將使原材料價格下降更快。世界銀行預測,2009年,國際原材料市場價格將大幅下降,這將有助于減少中國工業生產部門的成本壓力,增加制造業的利潤空間。但另一方面,由于前一時期采掘、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上漲推動了鋼鐵、冶金、建材等行業的增長,而市場需求的下降和價格的下跌將降低這些行業的增長速度。
(六)產能過剩重新抬頭
在上一輪經濟上升周期,我國GDP的增長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然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卻保持在20%以上(23.9—27.7%之間),是GDP增幅的兩倍多,而同期最終消費支出即使按照當年價格計算,其增長速度也僅在10%上下,最高的2007年也不過16%。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意味著新的產能不斷投放到市場中去,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GDP增速以及最終消費之間10%以上的缺口,意味著釋放的產能大部分被出口消化掉了。按當年價格計算,2002—2007年間,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2.4%、19.6%和49.9%。隨著出口需求增長的急劇下降,很多產業的產能過剩將重新出現。如果不能合理引導,將進一步加劇某些行業的產能過剩。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2009年工業的增長將主要依靠投資的推動。世界銀行2008年11月發布的《中國經濟季報》也預測,2009年中國GDP的增長率約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長來自政府主導性支出。在工業中,與固定資產投資有關的重化工業部門將能夠保持較快的增長,而消費品工業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消費品行業會面臨較大困難,出口增速下降將使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重新凸現。
二、工業“保增長”的政策建議
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將對工業的較快增長提供有力的支撐。除此之外,宏觀調控政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擴大出口和國內消費
國家出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最主要的方面是通過增加投資擴大國內總需求。這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措施主要對鋼鐵、水泥等重化工業部門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而對紡織服裝、電子通信等外向型程度高的消費品行業的帶動作用不大。為了促進紡織服裝、電子通信等出口導向型行業和消費品行業的穩定增長,一方面要通過提高出口退稅率等措施擴大外需、保持出口不致出現過快下滑;另一方面還應通過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對中低收入者和困難群體的生活補貼等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擴大國內居民的消費需求?!凹译娤锣l”的范圍可以擴大到農機、太陽能熱水器、沼氣系統等產品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另外,保持股市的健康發展,扭轉居民因金融資產縮水導致的消費傾向下降也有助于消費的增長。
(二)堅持“有保有壓”的扶持政策
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長速度的下降,我國開始出現部分企業停產倒閉的現象。對于那些產能過剩、過度競爭的行業,對于高耗能、高污染、規模不經濟的企業,對于成本高、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就要任其被市場淘汰,從而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同時給有競爭力的企業讓出市場空間;另一方面,還應采取放松信貸、稅收減免、擴大政府采購規模等措施促進符合產業政策、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優勢企業的發展。
(三)推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內地轉移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生產力水平由東向西存在著多個不同的梯度。雖然由于成本上漲較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沿海地區逐漸失去競爭優勢,但中西部地區的低成本優勢仍然存在。國家應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手段,鼓勵和幫助沿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出口加工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群體性地向東西部地區轉移,以此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并給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留下“騰籠換鳥”的空間。
(四)提高投資效率,避免重復建設
政府投資的重點應在于災后重建、重大基礎設施、“三農”、廉租房、醫療服務體系等公共產品方面,并且財政投資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招投標的方式,使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企業來承擔這些投資項目,從而促進這些企業在經濟下行期的持續較快成長。同時,財政投資工程要高標準、嚴把質量關,使下游的產品質量高、有競爭力的企業能夠獲得市場需求,從而帶動這些企業的發展。國家還應加強對民間和地方投資的引導,嚴防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卷土重來,特別是要關注在一些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地方政府以擴大內需為名盲目上馬鋼材、石化等特大項目,以及由此出現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
(五)加強產業競爭能力的培育
工業增長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未來工業發展的方向。雖然保持工業的增長是當前的首要任務,但是完全可以把擴大內需保增長與產業競爭能力的建設結合起來,為金融危機后工業的快速增長奠定基礎。首先,應加大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投入,國家4萬億元投資中應加大這一部分的投入。第二,利用發達國家迫切需要擴大出口帶動經濟恢復的契機,積極引進平時對我國出口封鎖的關鍵設備和技術。第三,要加強高新技術的研發,特別是如混合動力汽車等有市場前景并且與國際先進水平差別不大的產品。第四要加強節能減排工作。除了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外,國家還應加大對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公共環保設施的投資力度和對淮河、太湖等污染水系的治理力度,增加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項目的投入,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資金支持和信貸支持,幫助企業上馬節能減排的工藝和設備,以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