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顯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制造業企業成本節約,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和利潤率,制造業的發展轉型要依托服務業的引領和參與。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大和要素成本的上漲,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為代表的我國東部地區制造業企業大量搬遷、停產或關閉,制造業發展轉型的緊迫性進一步增強。其間如何發揮服務業在促進產業發展轉型中的作用,將制造業增長基礎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等中間服務投入上來,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東部地區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發展轉型的現狀
(一)在降低制造業企業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服務業作用日益凸顯
近年來,東部地區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趨勢不斷增強,特別是由于科技創新的增加,實物資源的利用率有了顯著上升。據有關調研,青島某大型制造企業由于增加科技創新和技改投入,耗材率2007年比2000年下降近10%。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服務業的作用更為突出。東部地區市場交易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形成了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批發貿易、金融、合同和治理結構的安排以及與之相關的律師、會計師中介機構等比較完備的服務體系。服務業企業通過快捷的信息搜集,將制造產品盡快推向市場,減少倉儲成本;通過第三方物流,逐步實現了零存貨目標;通過現代營銷渠道、風險管理和現代商務服務,盡快與客戶簽訂買賣合同,等等。
(二)服務業逐步向制造業滲透,提高了制造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率
從東部地區的發展實踐看,服務業開始向價值鏈的兩端,包括研究開發、材料采購、產品設計、品牌營銷、物流管理等附加值和盈利率高的環節滲透。廣東東莞某一傳統的生產出口小家電的生產企業,盈利率低,時常遭遇貿易摩擦的沖擊。2002年以來,該企業投入3000萬元,加強工業設計,企業銷售額年均增長55%以上,單位產品利潤率提高近5%,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ODM企業。
二、東部地區服務業在促進制造業發展轉型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從總量上看,服務產品供給嚴重短缺,與制造業企業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東部地區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支撐制造業的轉型發展。與工業化先行國家相比,東部地區在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生產性服務業的供給問題尤為突出,增長速度長期滯后于國民經濟整體增長速度,更落后于制造業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維持在20%上下,這一比重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紤]到我國服務部門的低效率,其所占比重應低于當前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35%)。就此來看,東部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尚有5—10個百分點的發展空間,總量供給不足問題十分突出。
(二)從結構上看,一些關鍵領域服務產品難以滿足制造業企業的中間需求
在科技創新領域,制造業企業需求的應用技術普遍缺乏。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原來附屬于各產業部門的科研院所實現了改制,追求經濟效益替代提供共性產業技術成為首要目標,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難以享受到共性技術的支撐。中國科學院系統本應成為理論研究和共性技術提供的核心機構,但在當前的科研管理體制下,科研項目的審批已超越研究單位的社會責任,科學家的專業背景往往起到了主導作用,造成研究成果脫離企業實際需求,這是我國龐大的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即使一些符合企業需求的科研項目,也由于科技成果產業化、工程化相關政策制約,以及技術市場中介服務質量、信譽較差等方面的原因,被束之高閣。2006年,浙江省制造業企業對科技服務迫切程度為3.53,達到極為迫切程度(4.00以內)。
在金融服務領域,2006年,東部金融服務業增加值與制造業之比為1∶7.8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94),但同年日本為1∶4.09,美國為1∶1.93。除總量外,金融服務市場結構問題更為突出。一是我國目前缺少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服務的中小銀行。國際經驗表明,由于大商業銀行與中小制造業企業信息不對稱,服務成本高,后者更主要依賴中小商業銀行提供貸款服務。二是資本市場不規范、信譽差。大型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服務主要通過資本市場來實現,而當前我國資本市場以“圈錢”為主,為企業提供風險投資、資產管理、財務顧問、債務重組等中間服務體系相當不健全。浙江省發改委的調研結果也顯示,面向產業集群的金融服務仍然主要是存貸款、融資擔保和商業保險等,圍繞企業資本運營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機構,如投融資咨詢與管理、風險投資和理財等,非常缺乏。
在現代物流領域,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是制約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服務質量差、成本高,造成制造業企業難以從外購服務中獲利,寧可內置物流服務,也不愿外購。中國物流協會的調查表明,2006年,包括東部地區在內,我國制造業企業原材料物流由第三方承擔的僅為19%,產成品物流由第三方承擔的僅為18%,多數物流公司由于供給產品的問題,被市場放棄。原因主要在于,大多物流企業僅能提供傳統的貨運代理、倉儲、庫存管理、裝卸和運輸等服務,能夠提供綜合性全程服務的不足5%。另據調研資料顯示,從我國一個內陸省份出口到美國一個內陸地區的貨物,其分段費用占總費用的份額分別為:從中國內陸到港口占63%,港口周轉占5%,海上運輸占21%,美國港口運輸占4%,美國港口至目的地占7%。第一項是最后一項的9倍,對制造業企業的需求制約十分突出。
在信息服務領域,一是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必須向國外公司購買專利技術,提高了制造業的信息服務成本。二是信息服務企業缺乏創新能力,難以滿足制造業企業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抑制了后者的有效需求。三是信息服務企業普遍規模偏小,企業之間資源不能共享,服務效率較低。四是某些服務企業職業操守存在問題,不能為客戶保守商業秘密,客戶由于不信任而不外購信息服務。
在商務服務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企業規模小、信譽度低。目前北京擁有7000家各類咨詢機構,但絕大多數不超過100人,一般只有幾十人,即使最大的新華信公司也只有幾百人,與國際知名咨詢公司有巨大差距。
(三)從服務質量看,服務產品難以實現制造業企業的有效需求
2006年浙江省發改委的問卷調查顯示,制造業企業對于服務產品的滿意程度,最高的僅為18.2%(金融服務業),除對物流服務、公共服務滿意度超過15%外,其他5種服務滿意的比例只是略超過10%。滿意和較滿意比例的合計數,分別為49.1%、43.9%、58.6%、38.2%、39.2%、40.3%、39.7%和43.6%,多低于50%。我國存在大量的外資制造業企業,其產前服務的產品設計、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研發,產中服務的金融服務、財務管理、人事管理,以及產后服務的物流營銷服務等需求主要由母公司或母國專業企業提供,外資制造業企業與我國本土生產性服務企業關聯性很弱,也反映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供給質量不高的問題。以杭州市為例,全市幾乎沒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中介機構,全市現有設計類公司3000多家,但運作良好的僅1000多家;會計師事務所達到一級資質的僅占4.8%。
三、現行體制是阻抑東部地區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發展轉型的主要原因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2006年對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10個主要城市進行的調查顯示,長三角區域的制造業企業使用外部服務的比例只有34%,其中上海是37%,其它城市是27%。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服務業企業不能向制造業企業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產品,制造業企業難以從外購服務中獲利,影響到東部地區制造業的發展轉型。深層次的原因是現行體制下,服務業企業缺乏供給質優價廉的產品的壓力、動力。
我國科研開發體制的典型特征是“封閉運轉”,許多科研基金課題從立項、招標到最后完成、驗收,都是在科學家與政府機構間往返進行的。立項審批或結題評審專家,看重的往往只是項目自身的科技創新性和學術價值,并不太重視其市場效益。于是,便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專家一致肯定或推薦的科研項目,或因技術過于超前、出色,缺少配套工藝條件;或因產品本身市場前景不妙,企業不愿接納;或因項目轉化成本過于昂貴,缺少競爭力等,最終導致無法有效轉化。
交通運輸業的鐵路運輸和航空運輸,屬于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進入門檻高,民間資本難以參與競爭。在國有資本處于絕對控制地位的情況下,由于政府對利潤水平的管制,造成預算軟約束,價格上調難以有效地刺激供給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難以形成對制造業企業物流的需求。制造業企業往往更愿意選擇低成本、低效率的自營物流,而放棄高成本、低效率的第三方物流。
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服務業目前沒有形成為利潤而創新的機制,原因在于商業銀行創新服務、擴大服務規模都將承擔更大的風險,而維持現狀也能夠獲得壟斷利潤。因此,商業銀行在存款充足時,或者不積極拓展貸款市場,把資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備付金賬戶上,坐吃利息;或者不重視風險管理,亂貸款造成大量呆賬賴賬。沒有形成通過風險管理、金融服務創新來創造利潤、分散金融風險的壓力和動力。
商務服務業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府干預過度。以會計服務業為例,大約由25項經營資格由中央政府部門審批,實際上政府直接控制了會計服務的市場規模。信息服務業與金融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類
似,也是由于壟斷、缺乏競爭,而缺乏產品供給的壓力和動力。
四、促進東部地區服務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切實推進東部地區的服務業體制改革,正確處理好壟斷與競爭、管制與放開的關系,合理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國有生產性服務企業改組改造,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行業的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向市場為主轉變,打破所有制歧視和行業壟斷,引導服務企業為利潤而競爭。鑒于大多生產性服務業管理權限在中央各部門的現實,要穩步推進東部地區改革試點工作。二是要盡快形成通過外購滿足中間服務需求的機制。推進制造業企業內置服務外部化、市場化、社會化,引導制造業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以服務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盡快實現發展轉型。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