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學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最新進展及演進趨勢
目前,美國金融危機已對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金融、生產和消費產生惡性循環,居民財產性收入大幅度縮水,失業率不斷上升,居民消費支出銳減。美國失業率已從2007年底的4.4%上升到2009年2月份的8%,創1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盡管美國等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擴張性救市政策,但是,這一輪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后續影響還難以預計。目前,美、歐、日等經濟體金融體系的內部缺陷基本顯現,信用體系基本坍塌,惜貸之風四處蔓延,市場需求明顯下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今年發達國家的經濟有可能出現負增長。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我國經濟增長和民生問題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明顯影響。
二、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民生問題的主要方面及其傳導機制
(一)金融危機對就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民生問題影響最直接、最重大的是就業問題。長期以來,我國走上了一條高度依賴外需的發展軌道。2003—2007年,我國出口依存度在31—36%之間,而從長期趨勢看,美國出口依存度為6.94%,德國為24.30%,日本為10.21%,英國為19.43%,法國為17.78%。據估計,我國與進出口相關的就業人數超過1億人,外出就業的農民工約有4300萬人集中在東部沿海開放地區,大部分在外向型的制造企業就業。由于出口導向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以及中、小企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大,這些領域的就業人口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因此,金融危機將會間接地對低收入群體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支出產生較大壓力。此外,金融危機帶來的美國經濟衰退將直接導致中國對美國出口減少,進而影響就業。中國的許多企業依靠出口特別是對美國的出口而生存,對外出口的停滯和下降可能使這些依靠出口的企業陷入財務上的困境甚至倒閉,從而會增大中國內地的失業問題,尤其可能從經濟上嚴重地打擊高度依賴對美國出口的廣東等中國沿海地區。
從目前情況看,自2008年9月份以來,我國出口需求下降較快,沿海一些工廠出現倒閉潮,玩具、紡織、化工、電力以及鋼鐵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呈快速下滑的趨勢,城鎮登記失業率4.2%,是3年來最高的一個水平。因此,我們認為金融危機導致的出口就業崗位流失壓力已經并將逐步顯現,尤其是對外貿出口型企業、對紡織、加工等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對農民工等的影響較大。今年春節以后,絕大部分農民工重新返城,其中已經找到工作的在4500萬人左右,還有1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另據商務部的測算,外貿出口每波動1%,將會影響18—20萬人口就業,預計實際失業率可能會逐漸攀升。
(二)金融危機對社會保障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社會保障的影響可以從基金收繳與支出兩方面分析。從基金收繳看,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影響較大,很多中小企業紛紛停工、破產倒閉,導致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減少,同時從降低成本的角度考慮,也可能會增加中小企業逃避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道德風險。不過,由于本來很多中、小企業的社會保障制度就不健全,職工參保率較低,總體上金融危機對社會保障基金收入的影響并不顯著。從基金支出來看,金融危機導致失業人口增加,社會保障的失業保險金、社會救濟以及社會福利等支出也會相應增加,有助于增加有效需求,緩解經濟不景氣。從這個意義上說,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抑制金融危機乃經濟危機的重要社會安全網和減震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覆蓋率不高,大量的失業人員,特別是低收入群體以及農民工未完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這些人群會成為引發社會不穩定的隱患。同時,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日本等諸多發達國家的養老基金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了嚴重的資產縮水,直接影響了基金的支出,這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作也是一個很大的警示。
(三)金融危機對教育、醫療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的影響主要是間接影響。在目前的財稅體制下,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直接影響財政收入狀況。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7、8、9三個月我國財政收入增速分別為16.5%、10.1%、3.1%,到第四季度的10月和11月,全國財政收入與去年同月相比分別下降0.3%和3.1%,出現了月度財政收入同比負增長,整個下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5.2%。2009年1—2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10239.84億元,同比減少1315.55億元,下降11.4%。考慮到我國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的主要承擔主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財力下降,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對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和民生工程的投入,直接影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降低人民群眾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而這部分就業人口恰恰是現行社會保障覆蓋還很不充分的群體,“上學難、上學貴”和“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可能會更加突出。
(四)金融危機對住房問題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住房問題的影響較為復雜,這種影響對不同收入群體作用并不相同。對于低收入群體而言,一方面,考慮到目前低收入群體無力承擔較高的商品房價,房地產市場波動對這部分群體并不構成實質性的、直接的影響;另一方面,對于中高收入群體,金融危機導致房價下跌,但是由于收入預期下降以及失業率上升的原因,致使居民購房意愿降低,仍然存在大量居民無法通過購房解決住房問題。同時由于房價下跌,會導致部分貸款買房者出現負資產或者斷供,使銀行出現不良資產。結合目前我國房地產的現實情況,隨著近年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房地產投機性需求已經明顯減少,自住性需求占據很大部分;而且我國的房地產按揭貸款并不是類似美國的次級貸款,基本屬于優質貸款。因此,我們判斷,本次金融危機并不會導致我國出現大面積房地產斷供,中高收入群體住房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很小。反倒由于房價下跌,以及集中出臺購房刺激政策,將迎來中低收入居民購買二手房和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困難的一個良好時機。
三、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加大力度改善民生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措施
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國內金融和經濟形勢,確保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擴大內需,成為近期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當前,大力開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基礎設施投入,有利于促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是建立我國經濟內在健康增長機制和有效應對國際影響的關鍵所在。抓住這個時機,解決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歷史欠賬,實現改善民生和促進經濟增長雙贏,是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經濟發展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
(一)加大就業與創業扶持,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就業支持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們應當重新正確認識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轉變近年來片面追求“做大做強”的歧視性觀念,盡快出臺一攬子扶植中小企業的財稅金融政策。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有利于擴大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更好發展,更多吸納就業人員。二是積極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為勞動者創業創造更好條件,完善支持創業的財稅、金融、工商、場地等政策體系,改善創業環境,強化創業培訓,提高創業的穩定性。三是在穩定就業和調控失業上下功夫,幫助生產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充分發揮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勵企業減少裁員、穩定就業崗位,或者通過減少一周工作時間的辦法使盡可能多的員工分享工作崗位,減少直接裁員數量。四是完善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落實好政策,幫助他們實現就業。五是大力開展就業培訓工程。針對大量農民工失業的局面,可以通過財政出資,開展就業培訓工程,盡快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這也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一個前提條件。
(二)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
一是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重點建設一批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滿足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二是穩定房地產市場。政府可以通過適度放松過去從緊的房地產金融政策,實施支持居民購買普通自住房的財稅金融政策,避免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穩定購房者預期。
(三)政府減稅讓利,增加居民收入
經濟金融危機時期政府穩定居民預期的“定心丸”直接體現為降低負擔、增加收入。可以考慮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降低所得稅。我們認為,降低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對我國5萬多億稅收規模的影響甚微,民心政策效應卻十分明顯。同時,各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發放消費券、培訓券、補助券等形式增加城鄉居民部分實際收入,刺激消費。
(四)加大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配套推進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
當前,改善民生的重點是統籌城鄉、區域社會事業發展,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此,政府應當制定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準,明確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種類、標準和規劃建設。針對當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和最薄弱的公共服務需要,政府對社會基礎設施投入的重點應當包括: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設施以及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校舍和醫院建設,將這些方面的建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領域,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在加快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配套推進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制定實施加快發展社會事業的指導意見。
(五)加快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是影響我國居民消費預期的重要因素。1994年我國就已經提出了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但經過14年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在養老、醫療、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仍然沒有到位,大大增加了居民支出的預期,成為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應該盡快推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同時完善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點推進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和推廣。這既是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群眾福祉的客觀要求,也是解除人民群眾后顧之憂、提升消費信心以釋放消費需求的現實需要。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