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飛
一、當前國際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
第一,技術壁壘。近年來,歐盟發布技術性貿易措施(TBT)公告項日益密集,給發展中國家設置與發達國家一樣高的門檻,違背WTO的公平性原則。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REACH)法案的生效,成為我國加入WTO后最大的貿易壁壘,影響到中歐之間多數貿易項目。
第二,綠色壁壘。這是市場準入的環保標準,大多數綠色壁壘內含于發達國家的國內法當中。歐盟用能源產品生態設計指令,對中國家電行業造成重大影響。EUP環保指令成為繼WEEE和ROHS以后的又一大環境壁壘。從2008年12月15日起,美國實施新修訂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法”,要求進口商申報的受限植物與產品包括家具、傘、玩具、鉛筆、工藝品等,還增加了一道進口申報審核環節,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第三,藍色壁壘。發達國家逐步強化社會責任壁壘的功能,推行《社會責任標準8000》。這是繼質量認證標準、環境保護認證標準、職業健康安全認證標準等之后,又一新的企業社會責任認證的國際標準。目前,接受和執行這一標準的國家越來越多,但國內通過社會責任認證的企業很少。
第四,利用WTO允許與例外條款進行貿易保護。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國后,歐美國家發起的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直線上升。同時,反補貼案件明顯增加,一些國家利用WTO反補貼協定和本國的反補貼立法,越來越頻繁地對我出口產品提起反補貼調查并采取反補貼措施。
第五,利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保護成員國的利益。區域性協議、關稅升級保護和“灰色區域”措施,使非成員國遭遇高壁壘,我國受到的影響將進一步加大。
二、國際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
面對經濟困境,歐美等發達國家越來越頻繁地使用貿易保護手段。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導致我國國際貿易的外部環境日趨惡化。我國企業遭遇反傾銷、反補貼、各種保障措施以及技術、環境、勞工等貿易壁壘的限制越來越嚴重,涉案金額不斷增加,國內企業蒙受了巨大損失。
迄今為止,我國已連續十幾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2002年,各國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占全球的16.4%;2003年為22%;2004年為30%;2005年為36%;2006年為35.2%;2007年為38%;2008年為43%。最近,國外對我國反補貼調查案急劇增加。貿易摩擦頻發不僅使企業蒙受了巨額損失,而且損害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
許多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也包含貿易保護主義的成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刺激經濟方案中有“Buy AmeriCan”(購買美國產品)的條款,要求所有使用經濟刺激計劃資金的公共工程項目所用鋼鐵與其它材料都必須使用“美國貨”。
三、對策建議
(一)主動防范與避開新型貿易壁壘
政府要建立進一步完善信息服務平臺,建立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完善我國的國際技術標準體系,及時調整國內相關技術標準與產業政策;關注國際勞工標準的發展趨勢,縮小我國勞工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差距;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開拓新興市場;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合作,加快推進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區域一體化。企業應積極應對,通過創新工藝和升級設備跨過可能的技術壁壘,實行環境會計核算管理制度,通過清潔生產提升產品競爭力。
(二)加快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
實施“走出去”戰略,規避國外貿易保護主義。鼓勵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合理利用外匯儲備,保持資本流入與流出的平衡,培養本國的跨國公司。減少經常項目下投資收益的巨額逆差,緩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三)建立管理貿易政策體系
國家應采取法制手段管理對外貿易,將主要應對舉措納入國內法,使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妥善結合。充分利用WTO規則下的權利實行開放公平貿易,削弱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的不利影響。通過加強磋商妥善處理摩擦,加強政府間雙邊對話機制,盡量避免打貿易戰。
(四)采購優先,報復慎用
支持我國政府繼續擴大進口,積極組織企業采購團赴海外采購,進口先進與適用的設備、商品和技術。但對于日益增多的外國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應準備貿易報復清單。沒有準備,就會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在特殊情況下,不排除使用個別貿易報復手段,以獲得一定的威懾效果。
(五)充分發揮社會科學專家的作用,增強應訴能力
首先解決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加強政府有關部門與相關企業的培訓,熟悉反補貼游戲規則,提高產品質量意識、風險預防和控制、普及國外產品檢驗標準等有關知識。盡快形成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應對的合力。發揮社會科學專家的作用,研究國際反補貼調查案,協助全面審視地方政府補貼政策,提出相關政策調整意見,切實增強應對能力。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社科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