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向 蕾 本報記者 薛小樂
臺灣的農漁業培育及養殖技術一流,蝴蝶蘭、石斑以及香甜水果等產品遠近馳名,而這些竟成了綠營攻擊大陸的“彈藥”。自6月中旬以來,親綠的《自由時報》刊登多篇文章,聲稱大陸設立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及臺灣農民創業園的主要目的,就是取得臺灣優良品種與農業技術。有大陸學者表示,臺灣農民和企業的做法只是一種市場營銷行為,沒有必要泛政治化。
綠媒拋出兩點理由
《自由時報》攻擊大陸“偷”臺灣農業技術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通過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等優惠措施,吸引臺商前往投資。該報16日報道稱,截至去年底,赴大陸投資的臺資農企已達5900多家,金額為69億美元,“中國政府借機大舉引進臺灣優良的農產品種及農業技術,光是福建就累計引進臺灣良種2500多種,引進臺灣先進實用技術800多項”。臺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也聲稱,要做好種苗管控并不容易,只要把一兩粒種子放進口袋,或把種苗切一切塞進皮箱,很容易就攜帶出境了,“臺灣好不容易找到像毛豆、蝴蝶蘭如此賺錢的外銷農產品,如今中國蝴蝶蘭已搶走臺灣在美國的六成市場占有率,臺灣毛豆在日本的市場,也由原本的獨占跌落到僅剩兩成占有率”。
此外,綠營又聲稱,除吸引農民、農企及臺商投資外,為取得關鍵的農業技術,大陸近年來還積極拉攏學者專家,邀請登陸進行所謂學術交流,“對岸相關人士只要抓到論文要點,即知一二,學者專家就在毫無戒心下傾囊相授”。前“農委會主委”孫明賢本月初在大陸受聘為農業顧問,就被質疑可能造成臺灣農業品種及技術外流。“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杜宇稱,“在兩岸競爭關系下,竟然還有官員毫不避諱地把臺灣辛苦研發的品種與技術無保留地傳輸給中國,無異扯臺灣農業的后腿”。《自由時報》還夸張地說,“最可怕的是,那些讓臺灣農民睡不著覺或者半夜驚醒的人,竟然多數是由臺灣去中國發展的退休官員、學者、農民”。
對農業技術管控很嚴
分析認為,臺灣防著大陸得到相關技術,主要是兩岸的競爭態勢太明顯了。前臺大農學院院長楊平世說,臺灣與大陸地理條件類似,生產作物相近,“臺灣有的品種,哪一種中國沒有?但中國農產比臺灣便宜,使得臺灣在價格競爭上屈居劣勢”。《自由時報》也承認,臺灣農業勝過大陸之處,僅在技術而已,“其他生產條件,中國比臺灣具有更多的市場優勢。因此,技術一流失,臺灣農產品就失去與中國競爭的能力,將被市場淘汰”。還有分析認為,綠營借農業技術大肆攻擊大陸,也是為了阻止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臺聯黨”拋出的“反ECFA說帖”,就把“嚴重沖擊臺灣農業”列為九大原因之一。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經濟室副主任朱磊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臺灣現在農業比重非常小,僅占“GDP”的1%左右,走的是精致農業、休閑農業的路線。由于起步比較早,一些技術相對大陸來說可能是比較領先的,島內擔心的主要是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其實,臺灣對農業技術的管控是相當嚴格的。據《聯合報》報道,臺灣有5種農業技術禁止外流,包括種苗繁殖關鍵技術、食藥用菇液體培養關鍵技術、新品種和育種關鍵技術、功能性基因體及其生物晶片、家畜干細胞技術。此外,當局所屬的農業試驗改良單位研發的核心農業技術及品種,也都限制不得外流中國大陸,“研究人員要出外參加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也會禁止透露敏感技術”。
臺灣從農業交流中獲得好處
朱磊強調,大陸設立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農業方面的合作研發,《自由時報》的說法非常荒謬。他說,“臺灣農民攜帶臺灣水果種子,在氣候相似的福建和海南進行種植,然后貼著臺灣水果標識在大陸販賣”,這只是他們自己的一種市場營銷行為,與政治沒有任何關系,把它“泛政治化”是不對的。“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也說,除了不讓這些在大陸生產的農產品回銷臺灣外,關鍵農技也一定會把持住。例如臺灣蘭花產業根基深厚,建立了很不錯的口碑,業者可到大陸擴充生產、降低生產成本,但總部仍會根留臺灣。胡興華還否認了孫明賢將造成臺灣農業技術流失的說法。據他介紹,孫明賢5月底是以亞洲蔬菜中心理事長的身份,接受大陸民間團體“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聘任的,服務對象是到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臺灣農民,而且他從“農委會”退休已久,未參與農業相關政策制定,絕不會涉及關鍵的農業技術。
其實,兩岸農業交流多年來,臺灣獲得了很多好處。朱磊介紹說,當臺灣農產品滯銷時,大陸總是出手援助,有計劃地組織購買。此外,島內一些農業生產條件趨于惡化,轉移到大陸生產,也產生了雙贏效果,臺灣果農到大陸創業成功的例子很多,絕不像綠媒說的那樣“血本無歸”。▲
環球時報200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