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陽
在延壽縣玉河鄉臨街道東有兩棟白色平房,紅磚鋪地,花池、停車場、過道井然有序。門診室上方醒目地聳立著“玉河鄉衛生院”大字牌匾。室內窗明幾凈,各種制度表格收費標準都在墻上公開;身著潔白制服的醫務工作人員他們熱情地工作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之所以能呈現眼前的這一情景,是因為院長許應勝帶領大家,開拓進取、參與醫改、狠抓服務的結果。
追求,永不松懈
今年36歲的許應勝從學生時代就立志從醫,1991年從省衛校畢業,1993年考入佳木斯醫學院,1996年畢業后分配到延壽縣加信鎮衛生院工作。為了積累經驗,他邊工作邊學習,博覽群書使他智慧和才干不斷增長,2001年晉升為主治醫師,現已成為副主任醫師。鉆研使他在《醫宗金鑒》中找到了治院之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這句原本是醫生用來診治疾病的一條法則,卻變成了許應勝治理衛生院的信條。他憑著這個信條推動事業之車滾滾向前。由于他出類拔萃,2004年初被推選為加信鎮衛生院副院長,主抓業務。當時衛生院處于困境之中,他配合院長積極推行鄉村一體化管理辦法:統一機構設置,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藥品采購,統一人員分配,統一業務管理。此舉果然奏效,醫護人員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不僅改變了衛生院落后的局面,而且成為衛生系統的先進單位。2007年7月他被組織上提拔為玉河鄉衛生院院長。坎坷,踏在腳下
他就任玉河鄉衛生院院長時,職工已經半年沒開支了,外債十多萬元,賬面上一個大錢沒有,藥房連藥片都沒多少,職工思想渙散,單位門庭冷落。
“急則治其標”!許應勝一上任,便按照這個法則,著手對衛生院進行治理。首先,他狠抓了醫院環境衛生服務態度、危房改造、設備更新等硬件治理。他多方努力爭取國家資金50萬元,新建500平方米的住院部;接著他又籌措資金20萬元,新引進300毫安X光機、臺式B超、心電圖機、心臟監護儀、常規化驗等設備,從而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其次,他以身作則,執行規章制度。他說“君不正則臣自歪”。他按上級要求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并帶頭嚴格遵守,做到獎懲兌現,不講情面。再次,加強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員。許院長采取了化整為零向外聯營、分流人員各盡其能的辦法進行人事整頓。經過一番努力,使人員基本趨于合理安排使用,能者上庸者下,消除了人浮于事現象。
由此,衛生院對外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到玉河鄉衛生院就醫的人多起來,一些外鄉鎮的患者也慕名而來。對內班子團結、科室協調、人員調配日益合理,形成各司其職,盡心盡責的新局面,衛生院已逐步走上了規范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的軌道。
“緩則治其本”。這是衛生院的立足基礎。尊重科技,崇尚人才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之源,許應勝當院長標本兼治。
玉河鄉衛生院共有15名醫護人員,其中一半未經過正規培訓。為此,他在抓好院容院貌建設的同時,重點抓緊職工培訓工作,主張對職工進行“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訓。每年年初制定全年的教學計劃,每月一兩次業務學習,通過開展“三基”培訓,提高了全院醫護人員素質。為了提高專業水平,他將院里有一定臨床基礎和實踐經驗的同志,派到上級醫院進行重點專業培訓。3年間,先后選派6名醫生到縣級醫院進修學習,全體醫護人員均參加過縣衛生局舉辦的各類業務學習班。同時,他還高薪聘請一名有資歷的職業醫生,開展外科下腹手術。從而使衛生院整體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門診量大幅度上升,深受社會的好評。
輝煌,百姓書寫
許應勝院長說:“一份病志就是一份請柬,一位患者就是一位上帝。我們為百姓辦醫院,就是讓父老鄉親們看病有個最終的依靠。”
衛生院急診觀察室和病房是接受病人的兩個主要部門。但是門診病人有的需要經過短期準備,有的需要特殊檢查,有的需要觀察,對這些不能住院的病人,該院設立門診觀察室,建立了日間服務部,使其問題迎刃而解。日間服務部建立后看病觀察1 000多人,冠心病、腦血栓、膽囊炎等常見病均收到預期效果,使病情轉危為安。很多病人反映說:住日間病房花錢少,時間短、見效快,解決了大問題。
“新農合”是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為了這項惠及農民的新生事物深入人心。他印制了一萬多份宣傳單,利用節假日帶領醫護人員走村入戶,宣傳“新農合”知識和優惠政策,使廣大農民深刻認識到了其優越性。參合率由2007年的90%,上升到2009年的95%。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當院長僅三年,增加固定資產80萬元,極大地改善了職工生活和福利待遇。許應勝參加工作19年,連續十幾次被評為全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007年至2009年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獲各種榮譽證書22本。
奮斗的艱辛,開拓的艱難,許應勝感慨萬千。面對未來,展望前程,許應勝心潮澎湃。他正帶領全院職工意氣風發、斗志昂揚,以新的奮斗、新的成績,鑄就新的輝煌。□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