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洪艷
自2008年暴發的次代危機來,世界經濟似乎進入了這么一個經濟怪圈,幾年,十幾年,金融危機就周而復始的來來回回進行循環,這就是科學家們所說的經濟周期吧。從經濟周期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規律看,真正決定經濟周期的是新興技術、產業結構、需求結構特征、投入要素結構特征等根本性因素。面對全球金融動蕩不斷升級的趨勢,我國應該轉向更為堅決的結構性轉變,將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的解決統一起來,在結構性調整與周期性調整中需求突破點,全方位思考和整合經濟發展模式變革的總架構,對金融風險進行化解分散,通過創業型經濟的大發展開啟未來中國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一、金融危機與經濟轉型雙重壓力奠定中國轉型變局
全球金融危機的惡化升級,雖然給全球帶來痛苦的調整,然而這也恰恰是打破當前經濟動態均衡體系的一大契機。可以預期的是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快速增長的國家和經濟體轉移,下一輪增長的強大驅動力,將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國家。
格局之變讓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未來的增長之路,中國經濟高增長能否持續?當傳統比較優勢下降,經濟內生原動力明顯不足時,關鍵在于尋找到啟動新經濟增長的發展引擎。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趨勢主要取決于影響長期總供給方面的因素。決定一個國家長期總供給也就是決定潛在產出的因素包括生產要素投入與效率、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方面。事實上,眼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全球外部的沖擊而是自身結構不合理的影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是中國根本利益所在。 筆者的想法是:中國既不想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者,也不想成為跟隨者,在如何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機時,中國要建立起自己的防護墻和設立必要的殺毒軟件。因為這種游戲中國人玩不起,中國目前只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尚不具備在國際金融游戲場里耍上幾把的資格。中國所持有的外匯和儲備不能代表什么,中國的人口也是全世界最多的,什么資源和優勢只要一平均,就無法與人相比,綜上所述,中國要走中國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要創新,要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
經濟結構的轉型包括三個層次:需求結構轉型、產業結構轉型和投入要素結構轉型,而這些也恰恰是決定經濟周期的內在驅動力。從國際環境看,全球金融危機升級打破了原來由美國等西方國家消費,新興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全球均衡體系,世界五大經濟體中的美國、歐元區、英國和日本都處于經濟衰退邊緣。在外部經濟惡化導致外需萎縮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必須從外需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我們已經認識到應對外部金融風暴和內部不利因素雙重壓力,確保中國經濟平穩運行和成功轉型,啟動內需是關鍵。在全球經濟進入下行階段、通貨緊縮陰影籠罩,人們普遍悲觀預期以及社保體系、分配體系尚待完善的復雜情況下,啟動內需的第一步不是消費而應該是創業經濟領域的生產性投資,增加新興生產領域的供給比刺激需求更有效。
經過多年積累,中國創業型經濟已成為持續健康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目前,我國65%的新增專利、6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創業企業完成的。從創業活躍程度來看,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研究報告,中國全員創業活動指數從2002年的12.3%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16.4%。立足于全球視野下觀察,中國的全員創業活動指數一直名列前茅居第6位,處于高度活躍的國家之列。2007年我國的創業活動活躍程度高于創業GDP曲線,表明我國的創業活動對GDP貢獻的潛力在增加,對未來經濟穩定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二、創業型經濟破解轉型期的反周期難題
預見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可以利用引進外資和技術的驅動,在趕超中實現財富的原始積累,縮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收入上的差距。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導入模式的局限性和潛在的風險性。如果說前30年中國的高速發展得益于外延式的外循環(主要依靠出口拉動、外資拉動),那么未來中國的發展必須走出一條內涵式的內循環發展之路(依靠本土創業企業、本土資本的壯大)。
當前中國經濟處于周期回落和結構調整的壓力集聚期。多年來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背后,為了追求經濟增長指標,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出現了亞健康經濟狀態。無論是從環境約束還是從產業結構發展內在需求的角度,中國經濟增長都將面臨著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或知識依賴型的轉型。創業經濟是促進經濟增長,降低經濟轉型中的陣痛和成本,實現平滑轉型的最佳路徑。
用經濟轉型的產業角度衡量,創業是企業價值創造和產業發展的起點,更是產業內生式增長的永恒動力。大力發展以科技型、知識型、服務創新型、創意型新興創業企業為主導的創業經濟可以從源頭上遏制對資本等的大量投入,必然推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重點服務于成長性創業企業、重點支持自主創新企業,包括“五新、三高企業”(“五新”也即“新經濟”、“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務”;“三高”也即“高技術”、“高成長”、“高增值”)。
我國處在工業化深入發展過程中,大工業的就業能力也呈下降趨勢,“高增長低就業”開始顯現,只靠輸血式的就業扶持政策難以緩解就業壓力,依靠發展創業型經濟,打造自主創業的造血機制才是突破就業瓶頸的根本之道。因此創業型經濟不但能夠破解中國轉型期反周期的難題,也對促進產業升級,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國家競爭力、增加就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必將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加速器和發展引擎。
如何利用全球抵御金融危機的最佳時機,提升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軟實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中國在亞洲和全球走經濟發展多極化的倡導者重要角色。不單是要大力提倡經濟全球化,更要提倡世界政治全球化,要搞多極世界和新的共擔金融風險的機制和模式。要徹底打破現有的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發展模式,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是故步自封,閉關鎖國,而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中國經濟建設領域,在中國建設一個或幾個類似香港,美國華爾街等金融中心,要讓中國重新獲得全世界的尊重,走科學發展,走中國特色的道路是最佳選擇。□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