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俊芝
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艱難時境下,全國對俄經貿大市牡丹江著眼搶占全國沿邊開放制高點,搶抓龍江建設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的戰略機遇,謀劃提出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正在逆境中向更高目標進軍。牡丹江要化“危”為“機”,必須轉變貿易發展方式,推進邊境貿易轉型升級,從而“彎道超越”,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和科學發展、長遠發展。
一、深入總結,明晰牡丹江邊境貿易發展現狀
牡丹江是黑龍江重要的沿邊開放城市,1988年恢復對俄邊境貿易以來,對俄貿易一直居全省首位,在全國地市中名列前茅。邊境貿易發展有四個特點:
1.口岸通道日臻完善。牡丹江境內有3個縣市與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221公里,已開通綏芬河公路和鐵路、東寧公路、牡丹江航空港四個國家一類口岸,年過貨能力1 200萬噸、過客能力200萬人次。其中東寧口岸是龍江最大的公路口岸,同時還開通了牡丹江市—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雅庫茨克及韓國首爾4條國際航線。實施“借港出海”戰略,2007年陸海聯運大通道成功試運行,首批內貿貨物經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轉運至上海寶山港,結束了黑龍江沒有出海口的歷史。去年8月國家同意跨境運輸內貿貨物在牡丹江海關辦理申報手續,今年又與韓俄共同開發俄納霍德卡港,大通道建設由借助俄港口“出境不出口”的物流運輸模式拓展為中韓俄三方攜手的“中外中”、“中外外”、“外外中”模式,正加快向東北亞物流中心邁進。
2.對外貿易執龍江牛耳。邊境貿易增長強勁,2008年實現進出口總值106億美元,繼續領跑龍江,占全省總額的46.4%,其中對俄貿易占全省的44%、全國的13%。增速比上年增長47%,高于全國29個百分點。對韓貿易去年達到3.9億美元,增長了4.3倍。邊境小額貿易穩定發展,一般貿易增勢迅猛,達到了6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8%。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培育了木材、輕紡、機電等骨干品種,并實現了進口原油、煤炭等大宗資源的突破。貿易方式持續優化,已由初始的互市貿易、單一的邊境貿易拓展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服務貿易等多種方式并舉。
3.跨境投資先行一步。引導和鼓勵市域內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合作,形成了境內外連鎖互動的開放格局。特別是東寧、綏芬河等口岸先人一步進軍境外市場,跨國投資走在龍江乃至全國前列。東寧人在俄投資2億多美元,創辦了40多個經濟實體,形成了年加工板材50萬立方米的能力,建設了兩個工業園區、1個五星級賓館、20萬平方米房地產,耕種了20萬畝土地,興建了兩個萬頭豬場;在烏蘇里斯克、海參崴、莫斯科創辦了4個中國輕工產品及果菜批發大市場。其中,在境外建設的烏蘇里斯克經濟貿易合作區是國家商務部審核確認的全國8個“走出去”園區之一,得到國家2億元的資金支持,并成功創建了“境內生產半成品—低關稅出口—境外組裝成品銷售”的跨境連鎖加工“吉信模式”。綏芬河在俄辟建的遠東工業園區,被國家發改委譽為對俄投資的“綏芬河模式”。
4.邊境貿易拉動強勁。得益于邊境貿易的強力拉動,呈現出貿工農各業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格局。對工業拉動方面。邊境貿易的蓬勃發展,衍生和帶動了“落地生根”戰略的實施,促進了進出口加工業快速崛起。以東寧為例,以對俄貿易為先導,加快創建沿邊進出口加工第一縣。大力發展俄進口資源加工,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建筑構造木材廠和沿邊最大的仿古家具廠,辟建了總投資3億元、占地60公頃的松子加工園區,同時建設了進口機床修復廠和腐竹加工廠。著力發展出口加工,利用國家批準設立的中俄東—波互市貿易區中方一側建成的22萬平方米店鋪,引進年產40萬雙高檔女鞋的成都利建鞋業,結束了沿邊口岸沒有對俄專業制鞋企業的歷史,年內還將有10家鞋廠投產,進而按照“雁陣”轉移模式,吸引更多的半成品、成品鞋生產廠家入駐,與境外園區連鎖配套,在東寧做一個沿邊最大、龍江獨有的對俄出口加工“鞋城”。采取“前店后廠”模式,籌劃啟動中俄食品、建材批發市場,有望在口岸建成邊境最大的中俄食品加工城和建材加工基地。整合建設了占地570公頃的黑龍江東寧經濟開發區,已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批準,共入駐企業78戶,成為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綏芬河、海林、穆棱等縣市也都積極發展進出口加工業,正在打造“中國地板之都”等品牌。對農業拉動方面。以邊境貿易拉動對俄農業合作,外向型農業占全市農村經濟總量的13%,實現農民人均增收310元。東寧已成為中俄沿邊最大的出口果菜生產集散地,在境外創辦農式企業9戶、家庭農場300多個,華信公司在俄創建的7.2萬畝大型農場成為“走出去”的最大農莊。綏芬河有25家公司在俄羅斯承包山場 30多萬公頃,兩家公司承包土地萬余公頃從事農業生產開發。
5.貿易環境不斷優化。各口岸縣市搞好對俄公共關系,與俄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建立了互信和友誼。以東寧為例,投資2 000多萬元建成象征中俄友誼的東寧要塞歷史陳列館和新的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今年還將建設一個專供俄羅斯人特別是蘇聯老紅軍旅游、休閑、理療的“紅軍城”。慰問前蘇聯老紅軍,開展對俄遠東大學學中文學生及孔子學院學生的各項助學活動,加強與俄地方政府間的文化體育交流,與俄地方行政長官及各相關管理部門密切往來,暢通了互動渠道。組織在俄企業進行社會捐助、公益事業建設,僅吉信、華宇就為所在俄社區累計捐贈40多萬美元,贏得了當地俄羅斯人的認同和尊重,樹立了中國人在俄良好形象。出臺扶持邊貿企業發展的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地企業到牡丹江發展邊境貿易,形成了口岸帶動腹地、腹地依托口岸的良性互動局面。
二、綜合審視,找準牡丹江邊境貿易發展瓶頸
雖然牡丹江邊境貿易取得較快發展,但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也面臨著許多制約瓶頸和現實問題。
第一,宏觀環境變化,給邊境貿易發展帶來困難。牡丹江市作為沿邊城市,全球金融海嘯傳導的負面影響自去年11月已開始顯現。工業方面,汽車配套、煤化工、紡織、木材加工等行業市場萎縮,一些外向型企業受美、歐、日、韓等市場萎縮的影響不同程度減產或停產;農業方面,受價格波動影響,農業生產收入減少,部分龍頭企業產品滯銷;對俄貿易方面,受中俄政策調整的影響貿易額、過貨量出現了負增長;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一些重點項目收縮投資,進程放緩;社會方面,企業裁員、外地務工人員回流等導致就業和社會穩定壓力增大。同時,俄市場疲軟加劇。作為高度依賴能源收益支持和推動經濟發展的俄羅斯,在國際原油價格由每桶147美元跌至約40美元后,依靠“石油美元”拉動的俄“經濟列車”顯示出乏力狀態。加之盧布貶值、國民購買力下降,多重壓力使俄經濟迅速下滑,導致企業開展對俄經貿缺乏有力的市場支撐。
第二,國內外政策變化,給邊境貿易發展造成制約。國外方面,俄加大灰色清關打擊力度,致使口岸發包量驟減,加之俄方清理外國人在俄從事零售業、提高原木等原材料出口關稅和二手車進口關稅等,都極大制約了邊境貿易的健康發展。國內方面,自去年國家取消邊境小額貿易“雙減半”政策后,由于企業在通關環節繳納的稅款提高近1倍,占用大量資金,進而限制了進口貨物數量;企業大多采取減少合同數量或觀望的態度,對外經貿影響較大。以東寧為例,今年上半年對俄進口僅達5125萬美元,同比下降65.4%,為口岸開通以來最低。
第三,發展層次低、協調性差等深層次問題,給邊境貿易發展設置障礙。邊境小額貿易所占比例大,國際貿易、加工貿易發展不快。載體建設滯后,貿易綜合體(互市貿易區)啟動緩慢。進出口加工業尚處起步階段,除木材加工業外,其他產業還在培育期。口岸之間仍存在重復建設,在招商引資、平臺建設等方面存在競爭,還沒形成整體聯動、相互協調的發展格局。口岸與腹地之間存在各自為戰現象,沒有完全握成一個拳頭。
三、科學應對,推進牡丹江邊境貿易轉型升級
1.把握機遇,提升發展信心。國際上,中俄睦鄰友好和戰略協作關系健康發展,2010年兩國貿易額將達800億美元,宏觀環境向好。國內,黨的十七大提出“提升沿邊開放”,要求“使東寧等口岸地區具有物流貿易集散、進出口加工、國際商貿旅游等功能”,為牡丹江邊境貿易發展創造了大好機遇。黑龍江省提出建立“八大經濟區”的構想,其中的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哈牡綏東對俄貿易開發區、北國風光特色旅游開發區三大經濟區涉及邊境貿易。牡丹江市提出打造沿邊開放先導區、探索辟建自由貿易區,致力在全國新一輪沿邊開放中“搶占制高點,掌握話語權,勇當領跑者”,成為全國提升沿邊開放的先鋒和示范。邊境貿易是國家、省、市支持發展的重要內容,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必須牢牢把握機遇,堅定逆境中持續做大邊境貿易的信心和決心。
2.明確思路,調整發展戰略。發展牡丹江邊境貿易必須立足口岸優勢,堅持境內外互動、貿工農并舉、產業企業項目并進,構建口岸與腹地互動、境內與境外呼應、貿易與產業協調、硬環境與軟環境支撐有力的良性發展格局,把牡丹江建成貿易活躍、產業發達、跨國互動的沿邊開放先導區和工貿發展先行區。以牡丹江為核心,以綏芬河、東寧口岸為前沿,以濱綏鐵路、綏滿公路為軸線,以周邊內陸縣(市)為依托,呈帶狀分布的經濟區域,建成東北亞地區的加工中心、商貿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會展中心,形成口岸、臨岸地區與腹地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依托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戰略升級,使牡丹江成為我省沿邊開放核心區和對俄、對韓、對日經貿科技合作前沿區。
3.尋求轉型,拓展發展空間。著眼破解單一邊境貿易存在極大經濟風險的問題,促進單純邊貿向貿工農并進轉型。積極“走出去”,到俄羅斯、韓國、烏克蘭及我國上海、東莞、大慶等地洽談合作項目,增加和延伸合作項目,形成一批有經濟實力的跨國經營企業。與俄羅斯、韓國聯手共同開辟陸海聯運大通道,打通哈爾濱—牡丹江—東寧—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海—美國—歐洲—東南亞新的出海口。注重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優化,增加石油、化工等高附加值商品進口,擴大家電、機械、電子產品出口,盡快啟動首控石化120萬噸俄油進口和加工項目。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探索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總部經濟、集團經濟等。利用閑置的國家批準設立的東—波互市貿易區和綏—波貿易綜合體,爭取國家有關部委賦予其一定的進出口加工保稅功能,增強政策吸引力,將進出口加工業發展起來,進而帶動全國的互市貿易區建設。
4.做強產業,提高發展質量。大力發展進出口加工業。依托中國黑木耳第一縣—東寧的產業優勢,落實省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建設綏陽木耳產業集群”的部署,引進全國食品加工龍頭企業江蘇雨潤集團,建設總投資10億元的東寧綏陽黑木耳山產品進出口產業集群,集生產基地、精深加工、現代物流、生態觀光、科技研發于一體,全面建成后使黑木耳產業收入增值2~3倍,安排5萬農民縣域內就業,拉動東三省廣大耳農增加收入40億元, 3年內實現產業總產值超百億,把東寧建成“中國黑木耳之都”和全國現代農業的示范樣板。推進貿轉工,打造沿邊進出口加工強市,以東寧等口岸為重點,不滿足于僅僅過過手的進出口貿易,將所有能夠加工的進出口貨物都就地進行加工,實現過埠增值,落地生根,安排就業,拉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
5.優化平臺,提升發展載體。加快境內外園區建設,利用黑龍江省政府將建設東—烏跨境經貿合作區納入省級發展戰略的契機,協調有關部門向國家申報,盡快完成立項。綜合考慮利用國務院批準的互市貿易區政策、國家商務部批準的俄烏蘇里斯克經貿合作區政策和國家發改委審核確認的黑龍江東寧經濟開發區政策,實現政策疊加,整合設立具有綜合保稅功能的東—烏跨境經貿合作區或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進出口加工區。加快建設華宇工業園和遠東工業園,與境內七個園區互促聯動,提升擴展規模,加快貿易轉型,為市域經濟建設搭建發展舞臺。
6.政策支持,增強發展動力。加大危機預測和對上對外資金、政策爭取力度,為發展提供保障。對外深化公共關系,爭取俄放寬政策限制,在東—烏國際鐵路對接、小車通關等關系邊境貿易長遠發展的關鍵政策上實現突破。對上加強對國家、省的公關,該爭取到的一分不差,有一線希望就拼全力爭,爭取國家恢復“雙減半”政策,加大貿易發展金、政策補貼、對貿易及貿工農結合型重點企業專項扶持的力度。在市級層面,出臺促進口岸與腹地良性發展互動的優惠政策,減少相互爭嘴、搶奪客商等現象,為牡丹江邊境貿易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