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元 王 翯
一、“十五”期間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一)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規模全國最大,產業層次不斷提高。“十五”期間,全省建立具有一定規模化、專業化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324個,其中國家級基地52個。全省種植面積50萬畝以上、加工產值3億元以上的縣(市、區、場)達到18個。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開發成效顯著。有機食品種植面積發展到181萬畝,比1999年增長5.2倍。無公害農產品面積發展到5 974萬畝,實現了2002年以來零的突破。全省綠色食品企業已發展到329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9家,占全省的82.6%;在省級186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綠色食品企業103家,占55.4%。2005年全省綠色食品企業銷售收入160億元,占我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的29 %。初步形成了貿工農、產加銷相聯結的綠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類、山產品、飲品和特色產品8大產業體系。
(二)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品牌效應不斷擴大。“十五”期間,我省已逐步建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齊、牡、佳、大慶等中等城市為重點的大中型綠色食品批發市場以及配送中心、連鎖專賣店、銷售網點發展到875家,比1999年增長23.3倍。同時在開發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區域市場中取得了長足進展, 2005年全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省外銷售額110億元,比1999年增長30倍。目前,我省綠色食品(有機、無公害)產品已銷售到全國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區(包括臺灣省),遠銷歐、美、日和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我省經過“十五”期間的努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綠色食品知名品牌。目前,全省4個中國馳名商標中有3個是綠色食品,22個中國名牌產品中有10個是綠色食品;獲得省級著名商標的70個,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的39個,由此在市場上也取得了顯著的品牌效應。
(三)綠色畜牧業發展不斷加快。由于綠色種植業的快速發展,大力推進了綠色畜牧業發展。 2005年,全省綠色奶牛66萬頭,家禽1 432萬只,分別比1999年增長4.2倍和6倍;綠色肉牛、生豬124萬頭,實現了大幅度增長。一些縣市注意發揮優勢,全力發展綠色畜牧業。
(四)綠色食品產業對全省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全省綠色食品產值占農村經濟的比重,已由1999年的 5.4 %,提高到2005年的17.2%。2005年全省農民人均綠色食品收入1 100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34.4%,比1999年增加31個百分點。有37個縣市區綠色食品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 2005年全省綠色食品企業納稅23.5億元,占全省縣級一般預算收入的52.2%。2005年全省綠色食品產業實現增加值187.2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21.8 %;實現加工業產值173億元,占全省食品加工業產值的31 %。由此看綠色食品產業已成為我省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新的增長點。
二、綠色食品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初級產品多,深加工少。(2)標準、認證體系尚需要與國際接軌。(3)配套政策法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三、綠色農業的本體
(一)綠色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
1.綠色農業的內涵。就目前理論界對綠色農業的認識,是指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以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目標,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理念,攝取人類農業歷史文明成果,遵循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把標準化貫穿到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中,實現生態、生產、經濟三者協調統一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2.綠色農業的特征。(1)持續性。(2)廣泛性。(3)統一標準性。
(二)綠色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傳統農業中存在一些長時間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一是農藥殘留、地力枯竭、食品污染導致土壤流失、空氣和水污染等惡果,使我們生存的環境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其二是農業生產率低,傳統農業高度依賴大型農業機具、化肥、農藥,高投入,低產出,導致農業生產始終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農民生產積極性低,產品質量不高。
(三)我省發展綠色農業的支撐條件分析
我省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綠色農業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1.自然環境成就綠色農業。肥沃的土壤和優越的地理環境是發展綠色農業的有利條件。我省被國家作為生態示范省重點發展,獨特的優勢表現在:幅員遼闊,擁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這些平原的黑土,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較好,耕地平坦。此外,我省具有大小興安嶺這樣獨特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2.政策支持,推動農業發展。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對農業高度重視,尤其是在傳統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把綠色食品作為經濟發展和繩梯建設的最佳結合點,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最佳切入點,作為發展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打造。
3.科技支持,體現自主創新型農業發展思路。綠色農業是技術農業,我省具備了一定的工業經濟基礎和科教優勢,擁有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一批國內重點學院、學科和科研院所,綠色食品工程專業作為省級重點學科發展,建立了28個省級綠色食品科技示范區49個綠色食品生產規范標準。
四、綠色農業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綠色農業是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基石。“十五”期間,綠色食品產業蓬勃健康發展,但是也應該看到綠色食品只是農業體系中的一類終端產品,單純的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固然能夠在一定的時期內取得成績,但是卻不能維持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綠色農業在綠色食品生產中起到基石的作用,通過發展綠色農業是對整體的農業質量的一次提升,使從產品的生產到產品的加工再回到產品生產都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形成一個循環狀態下的農業發展體系,從而保證了綠色食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綠色農業降低綠色食品成本。傳統的單一性的綠色食品生產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化農業要求,特別是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過程中,簡單的綠色食品生產很難滿足人們對低價格高質量的需求,而綠色農業的建立和發展可創立一整套的現代農業化發展體系,保證了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經濟節約型發展模式,是保護資源、維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綠色農業形成綠色食品產業規模效應。目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基礎薄弱,大型基地少,面積不足,生產資料有限,這樣導致在市場交易過程中,訂單的接受能力受限,嚴重阻礙了以綠色農業產品為主,帶動工業和其他產業和諧發展的態勢。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是建立大型化生產群,保證從生產面積到生產資料的充足供應。因此從生產和交易的角度上看,綠色農業的規模效應是綠色食品長期發展的必由之路。□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