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哲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針對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辯別是非能力相對較差、易沖動、愛逞強、善模仿、容易被誤導;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等特點。對于因一念之差、一時糊涂、不慎失足而挑戰法律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世界各國都給予其最大程度的寬待與司法善意,以更好地保護其合法權益及成長環境,幫助他們早日回歸社會,重新做人。我國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亦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 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原則,“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本人結合工作實際,就未成年人案件適用不起訴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未成年人案件適用不起訴的裨益
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不起訴處理,可以求得刑事追訴的最佳目的和最佳合理性,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裨益:
一是有利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改造。不起訴可以減少因刑事訴訟給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日后的事業、婚姻等方面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給其家庭造成的精神壓力,促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時回歸社會,改過自新,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二是可以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如果最終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判處短期自由刑而將其投入監獄,給其貼上犯罪人的“標簽”, 不僅會使其因刑事污點而與社會的距離愈來愈大,而且極易產生“交叉感染”,使他們沾上更多的惡習。
三是可以節約司法資源。倘若對犯罪行為輕微,已經認罪,愿意接受改造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再提起公訴,不僅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徒增不必要的工作量,浪費訴訟資源和成本,不能充分體現司法效率原則。
二、我國刑事訴訟中對未成年案件不起訴標準的規定
(一)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情形有三種: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法定不起訴的;相對不起訴三類。本文中所指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起訴指的是相對不起訴,相對不起訴指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的不起訴決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不起訴的前提條件也應符合刑訴法所規定的“犯罪情節輕微”。
(二)《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指出,對于犯罪情節輕微,并符合規定情形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16條規定的緩刑適用條件,第17條規定的免于刑事處罰的條件,參照我國具體國情,對于可能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可以考慮作出不起訴處理。
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不起訴,可以有效地實施對未成年犯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通過上述列舉可看到我國刑事訴訟法只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規定了少數的幾個條文,也沒有單獨的立法,實踐中對此類案件的處理還主要依靠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導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很少優先被適用不起訴,這不符合我國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檢察機關在行使不起訴權時缺少法律的明確支持,在實際操作中會有很多不便,也就不能充分體現對未成年人犯罪的保護主義處置原則。此外,不起訴標準無法準確、清楚的適用也會造成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加區分的都起訴到審判機關,進而造成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利于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和日后發展。因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不起訴標準不能僅依靠司法解釋和少量的法律條文規定,而是應當上升到立法高度,利用法律明確賦予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權。
三、如何界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起訴標準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一個令人揪心的社會問題,對于因無知或因其他種種原因挑戰法律的孩子,對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明確未成年人不起訴標準對完善不起訴制度及少年犯罪的司法程序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不起訴的根本出發點是有助于教育挽救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解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增多的社會問題,同時有利于我國刑事訴訟程序的發展和完善。因此準確界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起訴標準不僅對案件的實際操作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刑事訴訟程序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衡量個案中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能否被適用不起訴權,筆者認為需從以下三方面要素界定,只有同時具備三方面要素,才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第一,主觀要素。未成年人因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處于發育成長的時期,自控力較差,易沖動,行為不計后果。與成年犯人相比,未成年犯人犯罪時的主觀惡意都不大,很大程度上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未成年犯人也就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更易接受教育改造。所以首要考慮的要素就是未成年人犯罪時的主觀要件,即是否有認罪悔罪表現,自我控制能力強否,主觀惡性程度的大小。首先是否具有認罪悔罪表現,是指犯罪后能否主動自首,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過程中能主動終止犯罪或是能有效的防止危害結果發生都可以認定為具有認罪表現;其次自控能力是指未成年人抵制不良誘惑影響的能力,如犯罪前一貫表現較好,一般可認為自控能力較強;反之如表現惡劣,則被認為自控力弱,不能取得教育改造的矯正效果,也就不具備適用不起訴的條件。最后判斷主觀惡性程度的大小,可從其犯罪的原因和動機入手,例如我院辦理的一起某在校學生涉嫌故意傷害案,其即因一時思想的偏激而故意傷害他人,并非蓄謀故意對他人進行傷害,此時可認定為主觀惡性較小。
第二,客觀要素,要具備一定的監護和社會教育管理條件才能對未成年犯作出不起訴決定。首先要有家庭監護人,能夠為其生活提供物質保障,并經常對其進行有效的法制教育,防止其本身問題尚未糾正又沾染到其他不良習性,避免產生“交叉感染”;其次具備社會教育管理條件,未成年犯人被適用不起訴決定后,能夠順利就學就業,或者雖然不能就學就業,但生活有保障,執行機關、社區街道辦事處等組織能夠對其定期進行監管教育,督促其改造成功。家庭監護條件和社會教育管理條件如無同時具備,兩者只要具備任一條件,也可認定符合適用不起訴的客觀要素。反之沒有監護人或者雖有監護人但不能盡監護之責,即缺乏完善的社會監管和教育條件,也就不宜適用不起訴??陀^要素的充足將對未成年犯的改造有較大意義,可使其認清自己所犯的錯誤及其嚴重性和危害性,通過改造重新做人,真正回歸社會。
第三,危害結果要素。我國現行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不起訴的條件與成年人犯罪的規定無異,而刑訴法規定的酌定不起訴的標準是“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因此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適用不起訴的標準也應符合犯罪情節輕微這個標準。依據刑法的規定,可以認定為犯罪情節輕微的情形主要有:(1)被脅迫,被誘騙參加犯罪的;(2)又聾又啞或者是盲人犯罪的;(3)防衛過當或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并造成不應有危害而犯罪的;(4)犯罪預備,中止的;(5)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6)有自首或重大立功表現的。
四、現階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適用不起訴存在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立法不盡完善,司法人員執法觀念的滯后,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適用不起訴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立法上缺憾:過于籠統,沒有與成年人案件進行明確區分
法律沒有規定對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對象標準,也沒有規定與成年人的不同犯罪規格。所以落實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同樣是帶有司法人員的主觀性。未成年人有法定減輕、從輕處罰情節時,其減處幅度也沒有與成年人不相同的減幅規定。如有投案自首、中止犯罪情節的,對少年犯也沒有特別規定。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都是適用的同一刑法、同一標準,如何對待其中的初犯、偶犯和剛達到定罪起點線的未成年人,是否適用刑法處罰,怎樣對他們實行司法保護,都是靠司法人員對法律、政策的理解來落實。
(二)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受司法人員執法觀念的影響,司法機關在執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時有偏差,造成執法不統一?!额A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5條規定:“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員依法組成少年法庭進行?!钡谙喈斠徊糠秩嗣穹ㄔ翰⑽闯闪⑸倌攴ㄍ?更談不上“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員”?!度嗣駲z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規定》第6條、第1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應當指派專人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由熟悉未成年人特點,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女檢察人員承辦。審查逮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踐中也未能嚴格執行,有的沒有指派女檢察人員承辦。這種執行中的隨意性,究其原因是觀念問題,沒有真正從思想上重視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只注重執行《刑法》、《刑訴法》,忽視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規定》,沒有使辦案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結合起來。
2.受司法人員法律政策水平的限制,司法機關在執行未成年刑事政策時不靈活,導致司法效果不突出。首先,司法人員在遵守法制原則的前提下,必須考慮不同的案件所處的形勢及其政策要求,根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復雜性、多樣性,充分考慮形勢和政策的要求,調節好定罪、采取強制措施、處罰等各種司法處理的"度",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是,由于司法人員所謂的嚴格執法,照搬法條、以罪論刑,致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關押、被重判,無暇顧及司法的社會效果。雖然一些罪行較輕的未成年人被判緩刑、免刑或者被檢察機關不起訴,但審前的關押同樣是一種傷害,影響到今后的人格矯正。當然,處罰是必要的,但不是目的,處罰的目的是教育和挽救。其次,一些地方的執法部門將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等量齊觀,同等對待,沒有將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來對待。如在執法工作中片面強調數量指標,出現了一些可不捕的捕了、可不訴的訴了,這就不利于未成年犯的教育和改造。
五、對未成年人犯罪不宜適用不起訴的情形
通過以上闡述不起訴的客觀條件和法律依據,在審查起訴中,必須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同時應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準確適用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正確定性和處理。由此可見,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犯罪不宜適用不起訴的情形有:(1)未成年人所犯之罪為危害國家安全罪;(2)犯有數罪,依法實行數罪并罰;(3)在共同犯罪、團伙犯罪中系主犯、首犯;(4)《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7條第二款規定的犯故意殺人罪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及生命安全的“八類刑事犯罪”的;(5)曾被勞動教養過的。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一直是社會,司法界關注的難題,解決這個難題不僅有利于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明確未成年犯罪的不起訴標準只是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未成年罪犯不起訴有助于給未成年人罪犯一個改過自新重新走入社會的機會。但真正的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不僅要從教育改造入手,還要從根本原因入手解決問題,要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積極主動的預防,把犯罪的勢頭扼殺于萌芽狀態。□(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