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生
[摘 要]文章從社會學學科自身的理論承諾與理論原則的矛盾出發,以孔德、韋伯為例對古典社會學理論內部存在的矛盾沖突與困境進行了闡述,并對其產生與存在的原因進行了根源性探析。
[關鍵詞]古典社會學;理論承諾;理論原則
一、古典社會學的理論困惑
韋伯晚年曾陷入關于科層制的困惑之中。科層制是韋伯對工具理性在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作用的肯定,韋伯不僅對科層制管理模式十分欣賞,認為它是現代社會理性化的標志之一,可以指導現代社會進一步理性化。然而,晚年的韋伯深深地感到,這種管理模式實施的結果,不僅促進了社會理性化進程,而且也使現代人陷入了被嚴厲制約、喪失自由的境地,因此,韋伯把科層制看做現代人的“鐵囚籠”。韋伯關于科層制的困惑,不僅在于科層制在資本主義現代化中的必要性及其負面效應的矛盾,而且還在于他的社會學理論負面作用的矛盾。韋伯以人的社會行動和行動的主觀意向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出發點,其中表達了韋伯關心人,從真實活動著的人出發的基本愿望。晚年的韋伯發現,科層制理論不僅是對西方社會管理體制的理論概括,而且起到了引導西方制度向更加分級化、非人化的方向發展的作用,這與韋伯的本意是不一致的。
孔德也遇到了類似韋伯的困惑。孔德是一個嚴格的客觀實證主義者,他創建實證社會學就是從批判形而上學的玄秘語言來解釋世界。因此,“只問是什么,不問應當是什么”,這是孔德實證原則的最簡表達。然而晚年的孔德卻深深的沉入“人道教”的表象之中,他淡化了實證原則的客觀性,把情感體悟、價值理想等主觀因素舉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什么孔德從排斥主觀情感的實證原則轉向了以主觀情感為基礎的宗教立場?人們對此感到困惑,孔德自己也常常因為這種變化而困惑。
二、困惑產生的根源
孔德是對自己理論原則變化的困惑,韋伯是對自己理論作用的困惑。雖然這兩種困惑內容上不同,但引起這兩種理論困惑的原因卻是相同的,即理論承諾與理論原則的矛盾。這種矛盾在孔德那里體現的最明顯。作為社會學創始人,孔德宣布:社會學是一門立足經驗事實的、從整體上研究社會的科學。其中包含著社會學最基本的理論承諾和理論原則。其一,社會學不能脫離經驗事實而抽象地邏輯推論,以有別于形而上學;其二,社會學要對社會開展綜合性研究,以此來區別專注社會個別層面的其他社會科學;其三,社會學要用客觀性的方法揭示社會生活的必然規律。
從經驗事實出發,對社會開展整體性研究,這個理論承諾同用客觀方法把社會學建成科學的理論原則是難以解決的矛盾。即使不明確提出要從整體上研究社會生活,僅從經驗事實出發這一點主張就決定了社會學一定要把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都納入自己的理論視野。從經驗事實出發,以經驗事實作為研究對象,這就從出發點和立足點上決定了社會學不可能僅在社會生活的哪一特殊方面或主觀意識與客觀事實哪一個方面作出確定的選擇。一個完整存在的事物一定是具體的、有其歷史展開形式的,社會生活也是如此。具體的具有歷史形式和歷史過程的整體,不可能是僅有客觀性而沒有主觀性的。因此,對于社會學來說,除非放棄對社會生活的整體性研究,否則把社會學建成僅僅追求客觀性的科學是不可能的,正是主客二元的思維原則矛盾導致了孔德、迪爾凱姆乃至韋伯的困惑。
三、根源分歧存在必要性的分析
面向經驗事實,建構一個不脫離經驗事實的新學科,這是社會學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理論承諾,正是這個承諾使社會學同形而上學劃清了界限。然而,正是這種對立、排斥的關系使社會學首先在傳統形而上學中獲得了自身規定性,如果社會學的經驗性承諾具有思維邏輯的必然性,那么整體性承諾則因經驗性承諾而獲得了現實的必然性。整體性承諾不僅有經驗性承諾而引入的現實基礎,而且也有來自社會學學術背景的思維邏輯性。社會學創建之時,正值人文社會科學在自然科學的影響下實現了充分分化,社會學先驅者們面對這種對社會生活分析方式,學術視野不斷分化的趨勢,要想創建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學科,最佳選擇莫過于反其道而行之,即以整體性的理論視野來看待實際原本是整體的社會過程。
如果社會學的經驗性承諾和整體性承諾有思維邏輯和現實基礎的兩種必然性,那么表明這兩個承諾是不可或缺的。既然經驗性與整體性兩個理論承諾是不可放棄的,那么是否意味著與之相矛盾的、追求客觀性的二元論理論原則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呢?孔德和迪爾凱姆等人那樣堅定地堅持追求客觀性的理論原則,也有其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和理論演化的邏輯根據。社會學初創時期,正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并且新興資產階級急欲加速其進程的歷史時期。工業化的本質之一就是人征服自然,以空前的力量掠奪自然資源的社會過程。追求客觀性的二元論原則實質上是人與自然對立關系在社會學理論構建中的反映。
從理論演化的邏輯關系來看,“在主客對立關系中追求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定性”這一理論原則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社會學初創時期有必要把社會生活首先作為一個外在的對象加以研究。當人們選定一個事物開展認識活動時,首先展開的是對象性的,在關于對象的認識活動達到一定發展程度之后,人們才開始在自我與對象的關系中反思自我,并進一步思考自我與對象的關系。社會學初創時期嚴格堅持客觀性原則,事實上似乎是認識發生的初始階段。其次,在主客二元對立中追求客觀性的理論原則,還與社會學初創時期的理論發展程度有關。理論原則的轉變實質是思維方式的轉變,當社會學先驅們把目光轉向經驗現實后,他們面對著大量的處于劇烈變化中的新社會現象,還未來得及對理論原則做出深入思考,更談不上建構新理論原則或新思維方式了,只好按照延續千年的主客二元論思維方式確立社會學的理論原則。
綜上可得出:經驗性和整體性的理論承諾是不可拋棄的,否則社會學就會失去自己的特殊性;在主客二元對立中追求客觀性的理論原則是應當受到質疑的,盡管這個原則有其社會現實根據和思維邏輯根據,但這個原則同社會學的兩個基本承諾是有矛盾的。社會學理論承諾與理論原則的矛盾,不僅使現代社會學陷入了種種困境,同時也使現代社會學蘊涵著自我否定的張力。面對諸多困惑,20世紀中葉逐漸興起的后現代社會學展開了深入思考,并為擺脫社會學的理論困境做出了豐富的探尋。□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