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鋒
刑罰執行監督作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內容,是檢察機關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進行法律監督的最后環節,它直接關系國家刑罰權的正確實現,如何設置和運用檢察機關的刑罰執行監督權力,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然而,現行立法和檢察機關刑罰執行監督權的司法實踐中還存在較大的缺陷和不足,亟待完善。為了更好地開展刑罰執行監督工作,本人結合工作實際談一點見解。
一、我國刑罰執行監督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權保障意識欠缺。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國家的政治民主和社會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人權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并已經成為當前立法和司法改革的宗旨和目標。然而由于傳統犯罪控制論的影響根深蒂固,人權保障意識無論在立法者,還是在司法人員的頭腦中都顯不足。
(二)立法及相應制度滯后。在我國,刑罰執行監督方面的法律法規過于原則,司法解釋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刑罰執行監督工作難以有效開展的主要難題。
1.對刑罰執行機關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方式和程序規定不完備。
2.對監管活動的監督出現了空白。
(三) 執行時效沒有相應的規定。時效制度對于當事人而言,可以促使權利人及時地行使權利;對于公安司法機關而言,可以促使其認真及時地履行職責,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刑罰執行中難免發生影響刑罰繼續執行的各種事由,為了妥善處理發生的各種情況,既維護刑罰執行的嚴肅性,又考慮客觀情況的復雜性,制定執行時效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四)主刑與附加刑在執行上的協調沒有明確規定。司法實際中,有的附加刑是在主刑執行完畢后執行,如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徒刑、拘役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計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適用于主刑期間。有的附加刑是在主刑執行完畢后執行,還是在主刑沒有執行或者執行一部分后就可以執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
(五)執行主體分散。從我國法律關于刑事執行主體的規定來看,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都是刑事執行的主體。由于刑事執行主體過于分散,各個主體又不是單一負責執行工作,往往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執行上,既影響主戰場的工作,而執行工作也未有效地進行。
(六)執行違法的后果沒有相應的責任規定。刑罰執行是以裁判確定的刑罰為主要內容,以公民的人身自由、財產和政治權利為對象的,因此,刑罰執行工作如果出現差錯必然對公民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實踐中刑罰執行違法承擔責任的情況除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以外,還應當對尚不構成犯罪的違法執行行為明確責任。
(七)執行監督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刑罰執行,從宏觀方面說關系到國家機器的有效運轉,關系到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正確執行,關系到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從微觀方面說,刑罰執行關系到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政治權利、財產權利。如果刑罰執行權力被濫用,則刑罰執行工作就會出現偏差,小而言之,罪犯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大而言之,國家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受到損害。
二、改革和完善刑罰執行監督的幾點建議
(一)確立以人權保障為核心的執法理念。應當看到,我國的人權意識逐漸增強,人權狀況不斷改善,特別是司法機關正在經歷著由重打擊、輕保護、重實體、輕程序等傳統觀念向打擊與保護并重、實體與程序并重觀念轉變。因此,刑罰執行監督工作必須置身于人權保護這個大趨勢之下,切實引導和強化監管改造的原則從過去以“懲罰和改造、教育和改造”為主向“突出教育改造為主”轉變,使監管改造的手段從過去重行政手段、輕法律手段向以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方面轉變。我們必須盡快樹立和強化與此相適應的執法理念來指導刑罰執行監督工作。
(二)以規范刑罰執行監督活動為核心完善立法。刑罰執行監督在現行刑事訴訟法典中僅作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且大多為彈性監督條款,缺乏可操作性,直接導致了執行監督工作難以準確到位,監督無處著手。因此,在完善刑罰執行監督的有關立法的過程中,重點要將一些彈性監督條款改為剛性規范。刑罰執行監督制度存在的缺陷已嚴重阻礙了司法改革的進程,影響檢察機關監督刑罰執行的形象。本人建議,可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充實和完善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
1.明確檢察機關的隨時介入和調閱案卷材料制度。對于刑罰執行機關與刑罰執行有關的活動,檢察機關可以隨時介入,要求執行機關提供有關材料接受檢查,執行機關有義務提供相應的材料,拒不提供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的,檢察機關可直接追究相關人員的紀律責任,給予行政處分。這種隨時介入,包括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呈報和開庭審理或者書面審理工作。
2.賦予檢察機關必要的監督處分權。(1)賦予檢察機關《檢察建議書》和《糾正違法通知書》應有的法律效力。對于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書》和《糾正違法通知書》,公安機關必須在法定期限內采取措施或予以糾正,并將結果書面通知人民檢察院。(2) 停止立案或變更立案人員決定權。對違法性質嚴重或提出糾正意見后仍拒不糾正的立案人員,人民檢察院有權停止其立案權或更換立案人員。(3)賦予檢察機關提請懲戒權。對公安人員在立案活動中有嚴重違法行為的,檢察機關有權提請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予以懲戒,并將結果通知人民檢察院。
3.賦予監所部門預防和查處刑罰執行領域內的違法犯罪的專屬權力。檢察機關發現違法、糾正違法不是最終目的,保證刑罰的正確執行才是真正的目的。檢察機關在發現違法、糾正違法的過程中,對于發現刑罰執行機關在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應當及時提出相應的預防職務犯罪的建議,預防和減少犯罪;對司法人員在刑罰執行工作中的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等職務犯罪行為要依法查處。為此,在偵查職務犯罪案件的管轄上,高檢院應重新界定監所檢察部門辦理自偵案件的內部分工,把在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中發生的司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全部罪案自偵權,統一由監所檢察部門行使。以此來促進執法監督工作的有力開展,加強監管活動的法律監督來保證刑罰的正確執行。
(三)深化檢察改革,規范刑罰執行監督機制建設。在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較為原則且沒有修改的情況下,檢察機關還要在現行的法律規定下開展刑罰執行監督工作,但在機構建設和監督手段方面進行一些突破性的改革,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能。
1.規范派駐檢察室的建設。規范化的派駐檢察室是刑罰執行監督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要大力推行微機聯網動態監督。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實行監管機關與派駐檢察機構的微機聯網,各負其責,加快信息交流,實現對執行刑罰、監管活動的動態管理和動態監督。另一方面要結合地方檢察機關的機構改革,推動監所檢察派駐機構改革,理順內外部關系,結合監所布局調整,相應整合監所檢察派駐機構,有針對性地合并、撤銷、新建派駐檢察室。另外,還要推行監所檢察派駐機構規范化的達標及等級評定標準,提升軟硬件水平。
2.建立檢察人員與在押人員的隨時約談和檢察官接待制度。派駐監管場所的檢察人員有權隨時約談在押人員,了解刑罰執行機關在執行中是否存在違法犯罪問題。同時,在押人員也有權隨時要求與派駐檢察人員約談、反映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有關情況,進行有關咨詢、申訴、控告,以此確保檢察人員及時了解刑罰執行工程中是否存在違法問題,確保刑罰的正確、有效執行。
3.建立監所檢察人員定期培訓制度,提高監所檢察人員的素質。當前,監所檢察人員要通過定期參加培訓進行長期、有效、多渠道、多層面的培訓工作,不斷提高素質。作為監所檢察人員除要參加學歷培訓、檢察官晉級培訓、任職培訓外,還應針對監所檢察業務加大檢察人員任職期間的考核力度,規定每二年或三年培訓一次,培訓合格的,持證上崗;培訓不合格的,限期達標,限期不達標的予以調離或轉崗。
4.建立刑罰執行監督內部責任制。只要是存在權力的地方,往往就會有腐敗產生,而且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這是自古不易的道理。因此如果檢察官手中的法律監督權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必然走向腐敗。而刑罰執行監督內部責任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對檢察官的權力加以制約的一種制度設計。這種責任制的內容應當包括:檢察人員承擔刑罰執行監督的職責和工作程序、為履行職責而享有的權利、不履行職責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任形式、責任追究的,只有建立相應的責任制,才能確保責、權相統一,使刑罰執行監督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任何一種刑罰執行的好壞,都與刑法任務完成的好壞息息相關,也就是與國家的穩定、社會的安寧、經濟的發展和公民的合法權益的維護息息相關。因此,國家立法和司法機關應當對刑罰執行立法的不斷完善給予相應的重視,特別是立法上,有必要考慮制定一部統一的,能夠協調不同執行機關關系的,能夠有力保障執行公正和高效率的刑罰執行法律規范。□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