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巍
輿論監督是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能,近年來,在廉政建設工作中擔任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已經成為端正黨風、嚴肅法紀、打擊腐敗的“利器”。它與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的有效結合,保證了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飛速發展,輿論監督的作用也越發明顯。然而新聞輿論監督并不是新聞媒體的監督,而是人民群眾的監督,這是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根本,更是擴大人民民主的具體表現。
一、重視新聞輿論監督是我黨的優良傳統
回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重視輿論監督的作用其來有自。在新中國建立初期,黨中央毛澤東非常重視輿論監督工作,他曾經強調,黨報要發揮“組織、鼓勵、激勵、批判、推動的作用”。鄧小平也說過:“監督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黨的監督,二是群眾的監督,三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而新聞輿論監督是實現這三個方面監督的有效途徑。”江澤民也指出:“新聞宣傳工作要弘揚時代的主旋律,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要重視對社會輿論情況和群眾思想情況的調查研究,積極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做好輿論監督”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輿論監督正式寫進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這對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保持黨的先進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十多年來,我們黨的宣傳工作正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從而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蓬勃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新聞輿論監督是反腐倡廉的有力手段
遠離監督的權力猶如天馬行空,恣意妄為,最終必定滋生腐敗。新聞輿論監督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它以其特有的公開曝光作為主要表現形式,一直發揮著其他監督難以取代的作用。它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威懾力之大令人難以想象。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媒體不是法庭,記者也不是檢察官。但一些群眾不找法院找媒體,為什么?據說是媒體的曝光比法院的判決還管用,法院判決了,卻很難執行,判決書成了一張白條,而通過媒體一曝光,方方面面都重視了,問題很快得以解決。當一樁樁、一件件見不得人而又觸目驚心的腐敗案件被公開時,作惡者必將得到應有的處罰。由此可見,權力只有真正處在廣泛的輿論監督之下,才能保證它的公正與清白。
此外,新聞輿論監督所帶來的宣傳教育和警示作用,會堅定群眾對黨的信賴,有力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透過大量的腐敗事實我們不難看出,絕大多數作惡者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都是巨大的,結果都是令人痛心的。試想,如果失去了輿論監督這雙慧眼,群眾對我們黨的愛戴和信任還會持續多久?現實證明,這雙眼睛讓越來越多的腐敗分子失去了藏身之地,不但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更為黨員干部進一步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起到了宣傳引導的作用,維護了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三、新聞輿論監督的定位須進一步完善
輿論監督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稱其“嚴肅”,是因為它目的是為了“治病救人”,雖有“批評”的意味,但絕不是簡單的一批了事。可見,新聞輿論監督是一門藝術,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很強的政治敏感,同時,報道者要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傾聽。
當前,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報道常以“敘述事實”的姿態出現,缺乏思想,更缺乏廣度和深度。在這些報道中,新聞輿論監督的定位顯得有些模糊不清。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定位呢?
首先,報道者要對當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狀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在批評報道中選擇一個“第三方”的位置,善于并樂意傾聽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聲音,將它們化作文字表達出來,冷靜、深入的分析事件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在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促進整個社會的共同思考,這才是輿論監督中的最大政治。
其次,進一步完善報道的方式。在實現公開報道的同時,要追加以評論(如評說政府事務和公共事務)和批評(如批評各種違法活動、腐敗行為),實現多種報道方式并存,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全面、更透徹的解讀,而不是簡單的講述完一個新聞事件便草草了事。
四、新聞輿論監督不是全部監督力量
近年來,我國輿論監督的進步是很有限的。首先,我們雖然可以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揭露腐敗案件的新聞報道,但如果稍加留心就不難發現,在這些報道中,一發而過的痕跡比較明顯,也就是說,關于事態的后續發展我們似乎關注得還不夠。且這些報道中,多是對司法機關懲處或紀檢機關處理的報道,真正由媒體自己尋找并發現線索,主動進行揭露報道的還是不多。其次,媒體的輿論監督權常常受到權力的干預,被監督者領導左右監督者的現象較為普遍,監督者常常要看被監督者的臉色行事,他愿意讓你監督你才可以監督,他讓你監督什么你才能監督什么,監督的力量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中顯得十分脆弱。許多搞腐敗者都知道,并不是新聞工作者了解了底細,就能報道。能不能報道,決定權掌握在黨政機關的頭面人物手中,搞腐敗的都注意打點這方面有權力的人物,而且一些權力人物就是違法違紀、搞腐敗的先鋒,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把搞腐敗的人物在報刊上披露,實在是難上難。眾多媒體大量的異地監督報道反映出的正是本地媒體的尷尬。再次,在我國的新聞媒體中,從事批評報道的媒體并不均衡,比如省級媒體的批評報道相對較多,一些市、縣級媒體的批評報道則相對較少。
輿論是一種很重要的監督力量,但不是全部監督力量,對于權力的監督更多的、更有效的應該來自制度,來自法律。從形式上看,我們的組織監督很完備,可現實生活中,少數專司監督之責的組織總是監督不到位,這才是需要我們很好反思的。如何從制度上真正保證監督到位,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不能過高估計輿論監督的力量,而應當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做好監督工作。
由此可見,我國的輿論監督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否則將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