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純 王玉春
新聞工作者在發表文章時,應避免新聞侵權,尤其輿論監督記者,更要注意這一問題。一旦侵權發生,必將引起法律訴訟,到那時不但要忙于應訴,還浪費了大量時間,實在是得不償失。
新聞報道的內容經過語言文字向公眾傳達,使公眾了解新聞的內容,從而做出社會評價。然而,由于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不準確而引起新聞官司卻時有發生。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只有用詞準確,才能避免新聞侵權。
一、新聞侵權的法律內涵
目前,對于新聞侵權的概念說法不一。根據《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法編》草案建議稿第154條的規定,新聞侵權是新聞機構或個人利用新聞作品,損害他人人格權的行為。也有說法稱: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單位或個人利用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傳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實或者過失報道的形式向社會公眾傳播有損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不當內容或者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破壞公民或社會組織的真實形象,降低社會對他們的評價的違法行為。
新聞侵權有多種表現形式,最常見的表現有:新聞誹謗、新聞侮辱、新聞報道失實以及宣揚他人隱私。
新聞報道侵害人格權包括很多種類,可以侵害公民或法人的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隱私權。在實踐中,侵害名譽權和隱私權的案例較為常見。避免新聞侵權,首先要從法律概念上理解名譽權與隱私權的內在含義。
名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對其應有的社會評價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包括保護自己的社會良好評價或改善、改變不好評價的權利和維護名譽權不受侵害的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惫竦拿u權受到侵害時,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隱私權利是指自然人對其個人信息、個人寧靜生活以及決定私人事務等所擁有的權利。依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的規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傳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在這里,隱私權被歸入了名譽權。在現實生活中,對于公眾人物的報道,特別是其私生活的報道往往會引發新聞侵權糾紛。
二、如何避免新聞侵權
對如何避免和減少新聞侵權案件的發生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呢?筆者建議在工作中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消息來源要準確。權威機關消息來源具有確信性,如發生差錯,新聞單位是不可預見的,這種情況下,新聞單位沒有過錯,不應對差錯后果承擔法律責任。反之,對于那些道聽途說,不經調查便撰寫的新聞易攤官司。
其次,內容要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稿件基本內容、主要事實,對稿件中特定人物的評價都要符合真實性要求。但內容真實并不一定不侵犯他人的權利,如未經當事人同意,一些真實的事件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失有可能比虛假之事還要大。
再次,用詞要恰當。在新聞報道中要注意用詞準確、恰當,尤其是禁用侮辱性語言。但為了達到某種效果,善意地使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巧妙地使用詼諧、幽默、諷刺的言辭,促使有關的人和被批評者引起重視,也是允許的。
最后,評論要公正。在發表評論時,主觀上要有誠意,立場公正,針砭時弊,褒貶得當。而不是針對某個人進行諷刺,一味地探究他人隱私,或帶有片面的偏激的評論。
總之,發表的新聞作品,其中說的每一句話都要有證據支持。只要在工作中尊重他人權利,避免虛假新聞,報道對事不對人,保護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都可以避免新聞侵權的發生。
三、發生新聞侵權后的對策
一旦發生新聞侵權或被報道對相告上法庭也不要著急。一是要學習相關法律,查找《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釋)》等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在掌握好法條的情況下,據理力爭;二是收集各種各樣的證據,包括原件、原物、視聽材料和證人證言,以便積極應訴。對于當事人提供證人證言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并接受質詢。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可能影響該證人證言的證據效力,甚至不被采信。
記住,不提供采訪證據或不充分提供采訪證據,可能要承擔敗訴的法律責任。因此,當事人提出訴訟請求或者反駁對方的訴訟請求,應提供證據證明。不能提供相應的證據或者提供的證據證明不了有關事實的,可能面臨不利的裁判后果。
當然,亡羊補牢不如事先防范。為避免新聞侵權,還是采訪之初抓證據,這樣才能寫作之時防侵權,發表之后心方安。如果一時不慎出現差錯,那就面對現實,積極采取相應措施。
四、侵權之作不得遲延移除
不僅是網絡摘抄網絡的文章,現在的平面媒體也大量使用網絡文章。
小張寫作的一篇公開發表在某報刊的專業論文被一位省外同行抄襲,并刊載于某網站上。小張獲悉后,寫信給那家網站,告之論文被抄襲的實情,要求迅速刪掉自己的論文。但該網站對于小張的要求無動于衷,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后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絡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那么,著作權人提出什么樣的警告,才算是“確有證據的警告”呢?上述司法解釋第7條進一步規定:“著作權人發現侵權信息向網絡服務提供者提出警告或者索要侵權行為人網絡注冊資料時,不能出示身份證明、著作權權屬證明及侵權情況證明的,視為未提出警告或者未提出索要請求?!币虼?小張可以向那家網站提出“出示身份證明、著作權權屬證明及侵權情況證明”的“確有證據的警告”。如果該網站仍不移除侵權內容,則明顯侵害了小張的合法權益,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另外,由于著作權的取得是基于創作人的創作行為本身,因此,著作權還可以成為侵占罪的對象。因此,我們不能沒有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而非法使用他人作品。□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