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梅
廣播情感類節目如果火暴電波,在我省,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葉文有話要說》、《女人故事會》、《心事了無痕》、《剛好十八點》等,涌現出了葉文、凱淇、永剛、晨風等一批風格鮮明、在聽眾中有很大影響力的主持人。情感節目也是一種談話節目,我們究竟要談什么,怎么談呢?
一、“心靈觸媒”的減壓作用
人人有傾訴欲,需要通過表達自己的感情,收獲安慰;人人有好奇心,喜歡聽別人的苦難或幸福,收獲憤怒或者感動……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各個階層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個人的內心都變得更渴望理解,渴望傾訴,對人們來說,時間過得太快,發生了太多他們本以為承載不了的東西。轉型期社會各階層的情感變遷亟待釋放和疏導,這成為情感節目出現的客觀需求,即大眾有對于內心情感的強烈釋放的群體欲望。而以講述情感故事為主的廣播情感節目,恰恰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心理傾訴、尋求幫助、解決困惑的平臺。
廣播得天獨厚的隱匿性(可以完全靠聲音表達)為匿名和“真名”講述提供了豐腴的土壤,廣播情感節目就這樣扮演了社會“情感閥”和“減壓器”的角色。聲音的獨特魅力使得廣播更容易滿足人們觸媒的多元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接受信息時,媒體信息各個通道(聽、看、觸)之間存在相互干擾。相對于電視的眼耳并用,廣播只用耳朵,是一種單質傳播,沒有畫面的干擾,單純的聲音更容易使人專注,因此,也更容易接近心靈。對于疲勞一天渴望放松的受眾而言,廣播是人們“最后的心靈觸媒”。
二、服務之外要有啟示
伴隨著情感節目收聽率的飆升,“放大”隱私的現象也遭到了尖銳的質疑和批評。一些聽眾反映,不少情感節目的話題重復、形式雷同,走進演播室的男男女女幾乎都有離奇曲折的情感經歷,不是婚外戀,就是第三者,這些并不美好的情感故事被反復地展示,除了滿足聽眾的窺視欲、作為他人茶余飯后的談資以外,很難給人更多啟示。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與主持人的素質和主持藝術分不開的。
問題出在哪里呢?就是沒有真的深入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的喜怒哀樂,最后成了只談感情不服務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節目。情感節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實,那么,如何增強廣播情感類節目的服務性和文化品位呢?實際上,在廣播情感節目中巧妙地寓情于事、寓理于情非常重要。要辦出特色,前提是定位要準確。情感類節目要“重在‘情,根在‘愛,淡于‘奇,貴在‘引”。節目的服務性要體現在通過節目中的交流幫助聽眾提高法律意識和公德意識。如有些聽眾對試婚、同居、不負責任的性行為等看做正常,而不知其危害性。針對這些,在做節目時,就要將案例融入話題中,將法律知識融于社會生活中,以案釋法,以案論理,使聽眾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法律知識,自覺地以“法眼”來審視社會及家庭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以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并通過熱線討論,培養聽眾的健康心理、心態和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
三、掌控主流價值塑造獨特魅力
一檔欄目的成功與否,與前期創意、策劃、編導采編能力及后期制作水平有很大關系,但節目主持人本身的文化素養及駕馭節目的能力也對節目成敗至關重要。情感類談話節目要想取得聽眾的注意,創出品牌,主持人的聲音形象、學識涵養、主持風格等都將影響到節目的質量。
1.加強道德修養,“聲”“神”和諧。從某種角度說,廣播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聲音的藝術、想象的藝術。這里所說的“聲”是指通過主持人的聲音語態所表現出來的關切——聲聲關切總是情。聽眾通過收聽節目,可以感受到主持人健康向上的內在精神氣質和涵養。一個品牌欄目的聲音形象、主持風格也折射出欄目的價值取向和藝術水準。情感類節目主持人的“聲屏形象”與“內在氣質”一定要與欄目定位達到和諧統一,欄目才會如行云流水,令人賞心悅目。
2.加強知識修養,“智”與“才”時時閃現。主持是瞬間藝術,只有知識的不斷積累,才能在主持節目時做到胸有成竹,侃侃而談,以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節目宗旨,賦予節目厚重的文化感。□
(編輯/永安)